胃癌前病變

定義

胃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一個病理性概念,包括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異型增生(Dysplasia,Dys),主要伴存於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從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全世界,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死於此病者超過16萬人,約占全部腫瘤死亡的1/5[2]。由於胃癌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實施針對病因的一級預防比較困難,因此對胃癌前病變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級預防的重要內容之一。及早識別、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成為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現代醫學研究概況

現代醫學對PLGC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從鏡下的肉眼病理診斷,以計算機圖像分析為輔助手段的形態定量診斷,發展至先期於形態改變的細胞代謝變化診斷,如細胞酶學、免疫學、細胞增殖動力學變化等。目前,可從細胞、亞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多角度、多層次探討PLGC的機理,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客觀依據。
動物實驗也有長足的進步,這對探索胃癌前病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尋求和證實新的治療方法意義重大。研究表明,實驗性大鼠應選用敏感性高的純系大鼠,目前常用的品系有:Wistar、SD大鼠,一般認為雄性較雌性誘發成功率高,其機制可能與激素有關[3]。應選用未成年大鼠[4],以4~8周齡多見,也有用新生大鼠。陸為民等[5]根據李春啟等[6]的方法改進,採用綜合法造模:動物分籠飼養,室溫22℃,相對濕度50%,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先用去離子水配成lg/L的儲備液(每周配製1次),4℃冰櫃避光保存,用前以自來水稀釋為50ug/ml濃度的溶液,裝入塗有黑漆的避光飲水瓶內給大鼠自由飲用,每24h更換1次藥液,造模期間不再給予其他飲水。鹽酸雷尼替丁膠囊,按每天0.03g/kg灌胃,每日1次。饑飽失常,2日餵食保證足量,1日停食,造模20周。正常對照組大鼠被毛緊密貼身,色白光澤,兩眼有神,活動敏捷,食量較多,大便呈顆粒狀,尾色淡紅;造模組大鼠被毛鬆散蓬亂,毛色偏黃無光澤,眼珠無神,活動少而遲鈍,供背,喜扎堆,形體瘦小,食量下降,多數大鼠出現便溏及拉尾現象,尾色淡白或蒼白;模型組大鼠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腺體化生,腺瘤樣增生,異型增生等。南杏初等[7]參照綜合造模法並加以改進:造模組每日自由飲用100ug/ml MNNG液(飲水瓶用油漆塗黑避光),進食含0.03%雷尼替丁的純顆粒飼料,上午用56℃、15%氯化鈉按10ml/kg灌胃。並採取進食2d、禁食1d饑飽相間的方法,禁食當天下午用40%酒精按10ml/kg灌胃,進食當天下午用0.85%脫氧膽酸鈉按10ml/kg灌胃。每周用鉗子夾住大鼠的尾部1次,使之保持激怒、爭鬥狀態,持續30min。連續24周。24周末隨機抽取正常組大鼠1隻,造模組大鼠11隻,殺檢,觀察組織學變化,確認模型是否成功。誠然,現代醫學對胃癌前病變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臨床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逆轉性的治療手段。國內外學者傾向於:對輕度Dys不作特殊處理,只針對引起這種病變的基礎胃病進行治療,重點還在於祛除和治療有關病因,如膽汁反流、Hp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許多療法實質上只是對症處理;對中、重度CAG伴中、重度IM以及Dys者,應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若胃鏡活檢2次以上出現Dys者,或即使沒有明顯的病灶,但活檢病理出現重度Dys,或疑有癌變者,應予外科手術治療。PLGC的化學干預治療(如維甲酸類、丁酸鈉、有機鍺、硒製劑等)雖起步較晚,但初步結果令人鼓舞,尤其是細胞分化誘導劑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但由於其安全性、可行性等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目前仍難以廣泛套用於臨床[8]。

二,易癌病變疾病

①慢性萎縮性胃炎,這種胃炎大多數會出現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
②胃息肉,胃息肉患者若是多發息肉和廣基息肉就極容易最終成胃癌;
③殘胃炎,常在術後15年以上發生癌變,可能與胃酸分泌低,有益於細菌繁殖,易於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有關;
④伴有惡性貧血的萎縮性胃體炎;
⑤少數胃潰瘍患者。

癌病變症狀

1.因癌腫增殖而發生的能量消耗與代謝障礙,導致抵抗力低下、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噁心、消瘦、貧血、水腫、發熱、便秘、皮膚乾燥和毛髮脫落等。
2.胃癌潰爛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胃癌疼痛常為咬齧性,與進食無明確關係或進食後加重。有的象消化性潰瘍的疼痛,進食或抗酸劑可緩解,這種情況可維持較長時間,以後疼痛逐漸加重而持續。癌腫出血時表現為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嘔血或黑糞,5%患者出現大出血,甚至有因出血或胃癌穿孔等急腹症而首次就醫者。
3.胃癌的機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狀,如由於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飽脹感、沉重感,以及無味、厭食、疼痛、噁心、嘔吐等。胃癌位於賁門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打呃、咽下困難,位於幽門附近可引起幽門梗阻。
4.癌腫擴散轉移引起的症狀,如腹水、肝大、黃疸及肺、腦、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轉移而引起相應症狀。

三,中醫藥研究進展

中醫藥對CAG及PLGC的治療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以致成為目前胃癌防治學研究的重點,相關的報導逐年增多。歸納而言,辨證提倡巨觀與微觀相結合,治療總以健脾益氣、活血理氣、解毒抗癌為大法。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為4種:①辨證分型論治;②基礎方加減論治;③固定方治療;④中西醫結合治療。

2.1 病因病機:

該病屬祖國醫學“痞證”、“胃脘痛”、“痞滿”、“嘈雜”、“反酸”等範疇。病因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或肝鬱氣滯,胃失和降,膽汁反流入胃;或稟賦不足,脾胃虛弱以致濕熱內蘊,灼傷胃膜,氣機阻滯,血流不暢,胃失濡養,而致黏膜灰白,黏膜下血管顯露。現代中醫研究認為[9]:脾虛而導致“瘀”和“熱”是CAG的主要環節,從而成為胃癌形成過程的常見原因。曾志群[10]認為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胃虛損,氣陰兩虛為主。標實則有氣滯、血瘀、濕阻、熱毒蘊結等。潘華峰等[11]認為就局部與微觀來看,脾胃虛弱,氣血不能滋養胃黏膜,可致胃癌前病變,常伴見胃黏膜變薄、蒼白、胃壁蠕動弱等胃的局部徵象出現。臨床研究表明,脾胃虛弱在胃黏膜病變發生、發展至癌前病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王璐琳等[12]認為氣虛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病理基礎。脾胃氣虛為其本,胃絡血瘀為其標。

2.2 治療原則:

曾志群[10]認為本病的治則應遵循《內經》:“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之旨,正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論:“虛則補其氣,實則消食、豁痰、燥濕、清熱、消導,但不可峻劑。”王璐琳等[12]認為以扶正祛邪,標本兼施為原則: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癌能力;②改善和消除致癌性胃內環境,如胃酸分泌減少,胃內細胞增多,胃運減弱,排空時間延遲,胃腸激素分泌紊亂等;③減輕或消退已存在的胃黏膜腸化和異型增生,使其不向胃癌發展,抑制細胞分化增殖,防止細胞突變;④阻斷和中和胃內殘留的致癌物質(如亞硝胺類物質)及其合成過程。劉啟泉等[13]強調“一降、二調、三結合”。“一降”就是和胃降逆,通降胃腑。“二調”一是指調理脾胃,調和肝胃;二是指調和其他臟腑與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生克乘侮的病理變化。“三結合”是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基礎治療與階段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與調護相結合。

2.3 藥物治療方法。

2.3.1 辨證分型治療:根據1989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一般可將慢性胃炎分為5個證型,即脾胃虛弱型(含虛寒)、脾胃不和型、胃陰不足型、脾胃濕熱型、胃絡瘀血型,但各地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又有不同的認識。陳瑜等[14]治療胃癌前病變45例,分5型論治:①脾胃虛弱型治以香砂六君子湯;②脾胃不和型治以柴胡疏肝散加減;③脾胃濕熱型治以藿朴夏苓湯;④胃絡瘀血型治以丹參飲;⑤胃陰不足型治以一貫煎。結果:臨床有效率91.12%,胃鏡有效率77.78%。袁紅霞等[15]治療胃癌前病變122例,將其分為脾虛濕蘊,脾虛氣滯,氣陰兩虛3型。分別予I號(黨參、枳殼、砂仁等)、Ⅱ號(人參、丹參、防風、佩蘭等)、Ⅲ號(太子參、花粉、蚤休等)治療,總有效率93.44%;Hp陽性率治療前後分別為72.13%,34.43%,提示療效可能與抑殺Hp有關。
2.3.2 基本方加減治療:
通過修復與保護胃壁屏障結構與功能,是健脾法防治胃癌癌前病變的重要作用環節。脾虛胃壁屏障功能的減弱是導致胃癌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通過保護胃壁屏障可防止其發生與進展。臨床研究顯示,健脾補氣在提高胃壁屏障防禦功能的同時能夠有效逆轉黏膜的萎縮、IM與Dys,有效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李志民等[17]將本病分為中虛氣滯、濕夾寒熱、陰虛胃熱3型,冶以補、消、溫、清、和5法並用,自擬消痞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總有效率為97.14%。胃鏡及病理有效率分別為71.4% 和74.2%,Hp清除率為95.3%。李順民等[18]以中藥複方“復胃湯”治療胃黏膜腸化與異型增生,結果冶療後臨床有效率為93.3%,病理檢查萎縮、腸化、異型增生有效率分別為88.6%,86.6%,84.0%,Hp清除率為72.4%,與維酶素、三九胃泰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王璐琳[12]等認為治療中尤應著重於健脾益氣活血消痞,這是阻斷和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關鍵。曾志群[10]以健脾益腎,扶正固元;化瘀行氣,消滯散結;清熱化濕,解毒祛邪法組方芪連舒痞顆粒。藥選黃芪、女貞子、莪術、半枝蓮等。
2.3.3 固定方治療:陸為民等[19,20]用自製的胃舒膠囊(由蒲公英、黃芪、黃連、元胡、人參等藥組成)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45例,結果冶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對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的有效率分別為64%、67%、65%,並能降低其積分值,與胃寧沖劑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前後免疫組化結果顯示胃舒膠囊對腸化亞型和CEA、PCNA的表達也有明顯的改善和阻抑作用。動物實驗結果亦表明胃舒膠囊可抑制大鼠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促進其正常分化和成熟,對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防治作用優於維甲酸對照組。姚保泰等[21]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50例,3個月為1療程,結果顯效42例,總有效率達90%,胃鏡、病理、HP療效均顯著優於維酶素對照組。實驗研究表明,萎縮康沖劑能明顯減低實驗大鼠炎細胞浸潤和CAG、IM、Dys的發生率,促進上皮細胞的新生和修復;冶療組細胞DNA含量二倍體細胞百分比顯著高於對照組和造模組,而異倍體細胞百分比含量明顯低於對照組及造模組。王志坤等[22]自製小歸芍顆粒(組方:黃連6g,半夏12g,瓜萎30g,當歸12g,白芍藥20g,川芎10g,茯苓20g,白朮15g,澤瀉6g。)治療胃癌前病變患者90例並與胃復春作對照,治療組、對照組症候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1.11%和62.65%;治療組胃鏡療效總有效率為61.11%,對照組為38.55%;治療組病理療效總有效率為62.22%,對照組為43.37%。陳桂芳等[23]用養陰清熱法治療陰虛有熱型胃癌前病變患者30例,觀察組用自擬方善胃二號中藥(天花粉、玉竹、女貞子、麥冬、黃精、赤芍、蚤休、蒲公英、夏枯草),每次10g,3次/天,3個月為1個療程,共服藥2個療程,對照組用猴頭菌片,每次口服4片,3次/天,療程同觀察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0.00%。
2.3.4 中西醫結合治療:
以中醫辨證、西醫辨病為主要模式,主要集中在虛、滯、瘀、毒的虛實夾雜辨證上;治療方法有以基礎方辨證加減或固定專方的不同。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藥物可通過對腫瘤細胞基因表達的特異性調控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儘管已知藥物對腫瘤已突變的DNA修復的可能性很小,但對其相關基因的複製、轉錄、翻譯進行干涉、調控以提高機體抑癌基因或自身細胞因子基因的表達卻是完全可能的,且中藥成分的複雜性是一種優勢,在同時有多個基因需要調節的腫瘤相關基因表達的調控方面比單一成分的藥物更優越;這與中醫中藥治療注重整體調節以達到治療目的的觀點相合。張淵[24]等治療胃癌前病變50例,用三聯療法根除Hp,用中藥抗萎化湯,增強胃黏膜生理功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環,增加血流灌注,促使已萎縮、IM的細胞逆轉,以制止胃癌前病變向胃癌發展,三聯用藥連服3周為1個療程;中藥自擬(黨參、黃芪、炒白芍、炒白朮、蒲公英、姜半夏、九香蟲、元胡、徐長卿、砂仁、馬勃、白花蛇舌草),1劑/d,分2次煎服,每次250~300ml,連服3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93.21%。陳士軍等[25]治療胃癌前病變158例,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Hp陽性加阿莫仙、甲硝唑、枸櫞酸鉍鉀服2周;胃黏膜萎縮、胃酸減少加維生素C;潰瘍加奧美拉唑;6周為1療程。觀察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中醫辨證施治,治療以宣暢氣機、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及清解熱毒為大法。分為脾胃虛寒型(66例)予參苓自術散加減(含炒白朮15g,炙黃芪20g,黨參15g,茯苓20g,香附10g,山楂15g,良姜6g等)益氣健脾理血和胃;脾胃濕熱型(43例)予開郁化濕湯(含丹參15g,香附10g,白芍15g,神曲15g,扁豆10g,薏苡仁20g等)加減清熱和胃化濕祛瘀,濕重者厚朴、黃連;肝胃氣滯型(21例)(含丹參15g,柴胡10g,茯苓20g,香附10g,黃芩15g,白朮15g,佛手10g等)疏肝和胃理氣祛瘀;胃陰不足型(28例)予(含麥門冬各20g,沙參15g 石斛15g,玉竹10g,山楂15g,丹參10g,玄參15g等)養陰生津和胃理血。服藥6周后臨床症狀改善觀察組為87.97%。對照組為77.24%;內鏡象改善觀察組86.07%,對照組為76.55%;病理改變比較IM及ATP改善情況觀察組87.34%,對照組為74.48%。

2.4 外治法

:中醫外治對胃癌前病變中心證候、症狀緩解有較好的療效,可選擇耳穴埋籽療法取穴:胃、皮質下。肝胃不和加肝、脾,脾胃虛弱加脾、小腸,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5min;足三里、內關穴用當歸注射液2ml,穴位注射,10d為1個療程;也可推拿背部腧穴如脾俞、胃俞、肝俞,以按揉為主,頻率為80~100次/min,每日1、2次,10次為1個療程[26]。對久病脾虛、中焦虛寒、中氣下陷者,選中脘、下脘、天樞、關元、足三里等穴位,用溫灸之法,補益脾氣,溫中健脾;或以針灸之法,以補法為主,治療中氣下陷之證;或可配合運用捏脊、穴位按摩之法,亦可配藥外敷神闕、湧泉諸穴,以健脾胃之本[27]。

2.5 養護: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與綜合治療,所謂“三分治療,七分養護”。施琴[28]認為結合CAG癌前病變病機特點,採取相應的養護康復對策,如心理調攝改變認知,學會放鬆,最終達到調氣復平之目的;生活調護對於不同體質、不同病機特點的CAG患者有其相應要求。開展胃腸病防治操、太極拳、氣功、散步等運動康復助氣血暢行,脾胃健運;預防、治療Hp感染;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與Hp感染的人群密切接觸,提倡分餐制,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戒菸酒。對於胃痛較劇者宜流質、半流質飲食。飲食有節,忌過飢過飽,進餐有規律,飲食多樣化,結構合理,辨證食療,“以食代藥”,在清化濕熱祛邪之時注意顧護胃氣。
綜上,中醫藥治療胃癌前病變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所表現的優勢及其對異型增生和腸化生的逆轉作用,已得到普遍認可。但在研究工作中仍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①診斷標準、療效評定及辨證分型欠統一;②對照藥物選擇及觀察時間設定上不一致,影響臨床統計和分析;③治療後臨床隨訪者也不多,遠期療效觀察缺乏;④大樣本的臨床觀察較少;⑤研究以臨床的回顧性總結較多,而前瞻性實驗研究偏少;⑥許多學者都認識到血瘀貫穿於胃癌前病變的整個病理過程,許多方藥中有活血化瘀的中藥,而目前實驗研究較少。在今後的工作中,若能進行嚴格設計的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建立規範的辨證診療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結合套用現代醫學開展的新方法、新指標,如:細胞動力學指標(DNA倍性、增殖指數等)、黏膜屏障完整性指標(胃黏膜跨膜電位差等)、癌基因檢測、抗原標記物(CEA、Mg-7等)等選擇病例、闡明本病的發病和中醫藥治療機制,進一步篩選有效藥物或方劑,研製合理劑型,相信能進一步指導臨床合理組方用藥,提高遠期療效。

四,預防胃癌

1、不要吃霉變的食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發霉變質的食品,霉變是由污染黴菌所引起,黴菌中有些是產毒真菌,是很強的致癌物質,同時有些食物在產毒真菌作用下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進入機體後在一定條件下,可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而致癌。
2、要儘量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吃含維生素A、B、E的食物,適當加強蛋白質攝入,從而保護胃黏膜。
3、保護食用水的衛生。因為被污染的水源中含多種致癌的金屬離子,所以一定要用正規的自來水,農村地區儘量使用井水。
4、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若飲食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進食過快或過燙,對胃會產生損傷性的刺激,也可導致為胃癌的發生,同時食鹽攝入量大、進餐時好生悶氣與胃癌也有關係。
5、少吃或不吃醃菜。醃菜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在胃內適宜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質。所以食品要新鮮,提倡用冰櫃冷藏。
6、不吃或少吃煙燻和油煎食物。熏魚和燻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烘烤、燒焦食物和重複使用的高溫食油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質,所以應儘量少食用。
7、不吸菸、少飲酒。吸菸與胃癌有一定的關係,因為煙霧中含有苯並芘、多環芳香烴、二苯並卡唑
等多種致癌和促癌物質,可導致食管癌和胃癌的發生。酒精本身雖不是致癌物質,但烈性酒會刺激胃黏膜,損傷黏膜組織,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如果飲酒同時吸
煙,其危害性更大,因為酒精可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強對煙霧中致癌物質的吸收。
8、積極治療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與胃癌有較密切的關係,是癌前病變;由胃潰瘍惡變的胃癌占
5-10%;胃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較單發性息肉多見,息肉直徑超過2cm顯示有惡變傾向;惡性貧血與胃癌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患萎縮性胃炎、胃潰瘍、
胃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惡性貧血的人,必須經常到醫院檢查治療,消除癌前病變,預防胃癌的發生。

胃癌早期患者的幾大症狀表現
1、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等等,人們常常考慮是胃炎,長時間的炎症,會出現癌前病變導致胃癌發生。
2、呼吸道症狀:有胸悶氣短喘息症狀,不能忽視。北京武警二院腫瘤專家,對於胃癌病人,呼吸道症狀多在後期發生
3、體重下降:消瘦為惡性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對於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視,進一步檢查。
4、胸痛:近半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可有不規則鈍痛和隱痛,特別是肋骨、肩胛骨、脊柱有壓痛時更要提高警惕。
5、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表現為頭面部、頸部腫脹,患者常訴領口變緊,絕大多數是因胃癌引起。若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年齡大於40歲者,應及時到醫院呼吸科就診。

參考文獻

1 陳偉、劉華一.中醫藥防治胃癌前病變機制的實驗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1):54~56
2 徐光煒.我國胃癌防治對策的探討[J].中華腫瘤雜誌,1991,31(3):235
3 Mitaka T,Tuskada H.Sexual difference in the 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ed cell foei” in liver of aged fischer 344 rats[J].Jpn J Cancer Res.1987,78(8):785~790
4 高進.腫瘤學基礎與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30
5 陸為民、張建寧.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血瘀證動物模型的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6(3):156
6 李春啟、楊雲、范英昌.實驗動物黏膜胃癌前病變的模型建立、發病機理及其逆轉治療的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1994,16(1):5
7 南杏初、胡運蓮、李秋華等.加味左金丸對胃癌前病變大鼠胃黏膜組織細胞增殖與凋亡的影響[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7,9(1):34~36
8 葛惠男江國榮.CAG和PLGC中醫藥研究存在問題及前景展望[J].江蘇中醫藥,2004,24(10):12~13
9 楊金坤.健脾方治療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臨床與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34(6):13215
10 曾志群.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治法的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4,22(4):619,630
11 潘華峰、王茵萍.健脾法防治胃癌癌前病變與保護胃壁屏障相關性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10(8):5
12 王璐琳、吳鵬.談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中醫治療[J].新疆中醫藥.2003,21(5):4~5
13 劉啟泉、王志坤、杜艷茹.“一降、二調、三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J].中醫雜誌,2005,46(9):654~655
14 陳瑜、吳丹明、蘭春英.辨證治療慢性胃炎癌前病變45例療效分析.中醫雜誌,1994,35(7):418~419
15 袁紅霞、孟靜岩、閏小雪等.胃癌前病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係及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6,4(1):16
16 楊炳奎、沈嘉美.中藥治療胃癌前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7,5(2):73
17 李志民、於家軍、李壽山.消痞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105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1998,30(10):18
18 李順民、李惠林、黃彬等.復胃湯治療胃黏膜腸化與異型增生105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誌,1999,40(3):153
19 陸為民、單兆偉、沈洪等.胃舒膠囊治療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18(12):721
20 陸為民、單兆偉、沈洪等.胃舒膠囊防治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實驗研究[J].華人消化雜誌,1998,6(10):897
21 姚保泰、王磊、王供京等.萎縮康沖劑治療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醫雜誌,1999,40(11):673
22 王志坤、劉曉輝、白海燕.小歸芍顆粒治療胃癌前病變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誌,2006,40(8):25~26
23 陳桂芳、袁紅霞、田晶晶等.養陰清熱法治療陰虛有熱型胃癌前病變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誌,2006,33(8):956~957
24 張淵、張宗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癌前病變的探討[J].世界華人消化雜誌,1998,10(s2):10
25 陳士軍、徐純超.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前病變158例[J].廣東醫學,2006,27(4):596~597
26 李乃民.中醫傳統醫學·外治療法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321~322
27 張聲生、牧童、姜良鐸.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中醫藥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2004,12(6):376~378
28 施琴.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的養護對策[J].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3,15(6):521
29 紀福黛癌症康復手冊 2011,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