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規律
牛的一般生長規律是先長骨,再長肉,最後長膘。育成牛正是骨路和肌肉發育最快的時期,因此,需要一定的蛋白質飼料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牛在體軀上生長發育是高~長一粗,即最先發育的是體高,其次是體長,最後是胸圍。經試驗測定,魯西黃牛在3歲時,體高的生長發育基本停止,而體長和胸圍則分別要到4歲和5歲才能停止發育。如果在育成牛階段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生長發育受阻,勢必會影響到高度的生長,就會在成年時形成前低後高,體格小的“幼稚型”。
特徵
犢牛斷奶後,由於各種器官相應增大,尤其是胃的功能日趨完善,其瘤胃已相當發育,容積擴大1倍左右,瘤胃微生物大量增加,利用非蛋白氮的能力增強,育成牛對粗飼料的利用率逐漸提高,因此,在飼養上要求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所餵飼料必須具有一定的容積,才能促進瘤胃的生長。牛在育成階段,性機能開始活動,逐漸達到性成熟。母牛會出現周期性發情,有生育能力;公牛則有成熟精子產生,有配種受胎能力果在管理過程中不注意,會造成野交濫配,影響本身和後代的生長發育。所以,這一時期的培育對牛體的生長發育和今後的生產性能養系極大,對這一階段的育成牛必須按不同年齡生長特點和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正確的飼養管理。
放牧飼養的關鍵技術
牛舍建設
此階段牛舍建築設計及其飼養管理也相對簡單粗放,但仍然要注意防風,防潮,牛舍應該能夠方便地進行牛處理、治療、配種等工作,容易觀察牛,實現快捷便利地飼餵、墊草添加和清除、糞污清理等工作。
此階段牛主要採用散放式或散欄式飼養,大多採用單坡單列敞開式牛舍。
每頭牛占地面積6~7平方米,跨度5~6米。牛床長1.4~1.6米,寬80~100厘米,斜度1%~1.5%。頸枷、通道、糞尿溝、飼槽等。
除了在嚴寒的枯草季節不可實行放牧飼養外, 其他的時候都應採取放牧飼養, 在育成牛放牧飼養中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分組放牧:育成牛放牧飼養必須要根據育成牛的性別進行分組放牧, 如不進行性別分組, 種群就會出現野外隨意交配的現象。野外隨意交配主要導致兩個方面的弊端, 第一是隨意交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 導致下一代生產性能減退, 犢牛先天不足, 抗病力差等問題;第二是母牛過早交配, 影響母牛的種用價值, 減少母牛的產仔數。這些問題都大大的降低了肉牛飼養的經濟效益。對於牛群數量較小的一般可不進行分群處理, 但是應根據育成牛將來的用途, 對於可進行閹割的牛進行閹割處理, 這樣就解決了隨意交配的問題。
2) 控制放牧的密度:對於放牧飼養育成牛, 要注意控制密度, 密度一般根據草場的豐盛程度來進行控制。對於山區牧草資源相對較差的地區, 一般每組應控制在50頭左右;對於牧區牧草資源豐富的地區, 一般每組控制在200頭左右。這樣的飼養密度對於大群來說生產效率較高, 對於小群來說相對比較好管理, 牛群生長速度不受抑制。
3) 注意放牧時間和場地:對於放牧時間的選擇上, 應避免嚴寒的冬季和剛剛返青的春季進行放牧。冬季寒冷, 飼料資源不足, 不宜進行放牧。剛返青的春季, 牛群容易出現“跑青”現象, 不僅影響肉牛的生長速度, 而且會影響草場的產草量。每年放牧的時間最好是在牧草生長的高度達到10 cm以上時進行放牧。每次放牧的時間長短上最好是逐漸增長, 可由一開始的10 d, 逐漸的增加。如沒有適應的過程, 育成牛就會出現腹瀉、脹氣等一些疾病的發生。對於炎熱的夏季應避免炎熱的中午進行放牧。放牧的地區要修建臨時的牛圈, 為牛群提供一個休息的場所, 一般要求被風、向陽、高曠的地方比較合適, 並能夠遮陽擋雨。對於草場的分配上一般是年齡較小的一般選擇牧草旺盛的區域進行放牧, 儘量不遠離臨時的牛圈。
4) 進行輪牧:堅持輪牧是修養草場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尤其是在秋季牧草繁殖的季節, 應讓牧場有充分的繁殖休息的時間, 使草場可持續使用。
5) 提供充足清潔的飲水:放牧飼養育成牛也要重視飲水的問題, 充足清潔的飲水是放牧飼養往往忽視的一點, 缺水會導致牛群的消化機能紊亂, 嚴重可導致死亡。尤其是炎熱的夏季, 飲水更是重點。所以放牧地點一般不能遠離水源地, 並且水源地水質要符合衛生標準。
6) 重視補飼:育成牛放牧飼養也要適時補飼, 尤其是在春季和初冬季節要做好補飼飼草工作, 一般可在牛群訊息的時間進行補飼, 這樣不僅不會影響牛群的生長速度, 而且更有利於充分利用牧草資源。在補飼優質飼料的同時, 還應補飼礦物質飼料, 因為放牧飼養的牛群容易造成礦物質攝入的不足, 影響牛群的增重速度, 一般在牛群喝水或者臨時修建的牛圈中放置一些礦物質的舔磚即可, 讓牛群自由採食, 防止牛群發生礦物質元素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