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原發性
病因不明。約1/4患者有陽性的遺傳家族史。
2.繼發性
多繼發於肺和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胸腔外疾病。
(1)肺或胸膜疾病常繼發於支氣管肺癌、胸膜間皮瘤、慢性肺膿腫、膿胸、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轉移癌和肺淋巴瘤等。在支氣管肺癌中以鱗狀細胞癌伴有癌性空洞者出現本症多見。本病與肺癌大小體積無關。
(2)心血管疾病常繼發於先天性發紺型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如法洛四聯症、大動脈異位艾森曼格綜合徵及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等。
(3)胸腔外疾病包括各種肺外惡性腫瘤並且無肺部轉移者,如胰腺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另外還有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
臨床表現
患者完全沒有症狀,未意識到有杵狀指。在出現杵狀指之前即有明顯的慢性骨骼疼痛,以酸痛為主,部位較深,常不能明確指出具體部位,無法堅持工作。杵狀指為最突出的臨床表現之一,指(趾)端呈球狀正常的甲周160度角度減小,手指在甲床基部厚度超過遠端指間關節的厚度,甲床基部周徑大於遠端指間關節的周徑。由於甲床軟組織增生和水腫,指甲觸診有一種“擺動感”。晚期皮膚增厚,指甲變彎,發紺,產生鼓槌樣畸形。部分患者手足增粗變厚,長度不增加而呈鏟狀或獸掌狀。
手足多汗,面部和頭皮的皮膚油膩多脂;有較多痤瘡,面容粗陋,前額及眉間皮膚增厚,額紋呈橫行深溝狀,眼距增寬,上眼瞼肥厚而下垂,鼻端肥大,鼻唇溝加深,上唇肥厚呈獅面外貌。頭皮增厚呈腦回狀皺襞粗大,溝嵴明顯,縱行走向。這種頭頂皮膚腦回樣改變稱為頭皮鬆垂症。部分患者下肢呈非凹陷性水腫,類似於橡皮腿改變。一般來說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皮膚改變比較突出,且較常出現。而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皮膚改變較少出現,症狀體徵亦較輕。
約半數患者出現關節疼痛腫脹、關節積液。以膝踝關節受累多見,尚可累及肘腕、掌指關節和跖趾關節,一般呈不對稱性,疼痛以夜間為主,表現為關節輕度酸痛乃至劇烈疼痛。體徵包括關節局部發紅、發熱、觸痛腫脹、關節積液和活動受限,也有表現為無痛性關節積液。在沒有大量肌肉復蓋的部位,由於長骨骨膜新骨形成,可致前臂或小腿日益增粗,腕及踝關節亦相應粗大。
除上述表現,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還可有乏力、男性乳房女性化、陰毛女性樣分布、骨髓纖維化、胃腸增生性病變及染色體異常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除血沉可因原發病增快外,一般實驗室檢查無異常;關節液檢查為少量黏稠液體呈非炎性改變。
2.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主要的X線改變是程度不一的長骨及短骨對稱性骨膜新骨形成。
(2)放射性核素檢查99mTc-MDP骨顯像比X線照片更靈敏,往往顯示四肢遠端骨骼對稱性骨鹽代謝增強。
診斷
主要依據逐漸進展的骨膜成骨亢進杵狀指(趾)和頭面部及肢端皮膚肥厚,發病年齡較輕,臨床上查不出任何原發性疾病者,考慮為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
鑑別診斷
肥大性骨關節病出現典型的杵狀指,不存在診斷上的問題,有時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其他表現包括皮膚表現出現於杵狀指之前,此時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1.肢端肥大症
手足粗大,皮膚肥厚,面部粗陋等,易與肥大性骨關節病混淆,但不存在長骨和短骨的骨膜新骨形成,手足粗大僅是增粗、加寬,無明顯加大現象,頭圍無明顯增加,活動期生長激素和血清無機磷多升高,由於垂體瘤所致者大多數蝶鞍擴大,可作鑑別。
2.甲狀腺性肢端肥厚
有杵狀指(趾)、惡性突眼及脛前黏液性水腫,X線檢查示掌骨骨膜下新骨形成,多發於甲亢治療引起甲狀腺功能減低時。有明顯的甲亢病史,可資鑑別。
3.骨內膜性骨肥厚症
主要表現為骨內膜增生造成皮質增厚及髓腔變窄,骨橫徑不增加,常累及顱骨引起顱板增厚及板障封閉,且無杵狀指及皮膚改變,與肥大性骨關節病不同。其他需與類風濕關節炎、畸形性骨炎、梅毒等疾病鑑別。
併發症
1.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可並發貧血、骨髓纖維化、低蛋白血症、水樣便、胃腸道疾病等。2.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常並發肺和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胸腔外疾病等。
治療
對於肥大性骨關節病目前尚無確切的療法。主要採取對症處理。針對疼痛及其關節積液症狀,可套用非甾類抗炎藥。多數患者建議NSAIDS類藥物合併COX-2為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治療首選方案。對於多數患者可用β-受體阻滯劑或交感神經切除術治療。面部皮膚增生影響容貌及功能時,可行整形手術治療。所有治療手段均不能改變病程。對於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需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切除肺部腫瘤或糾正心血管畸形等可使肥大性骨關節病緩解。
發病機制
肥大性骨關節病的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但肥大性骨關節病是對某些疾病狀態的特殊反應這一點已得到公認。有幾種假說:
1.體液學說 在正常情況下,肺可以清除或滅活來自患者器官或組織的某種因子,但在肺部有病變的情況下,肺不能清除或滅活這種因子,使之進入循環,引起特徵性的骨質和軟組織增生,但至今未證實這種因子的存在。最近發現的多種腫瘤衍生的生長促進多肽因子為這種學說的發展提供了支持點。
2.神經學說 認為病變器官通過迷走神經傳出一種衝動,經反射機制使指端血管擴張、杵狀變,當切斷迷走神經時,疼痛和體徵可以緩解,同時患處血流量亦減少。
3.受體學說 近年來有人發現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的糖皮質激素受體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增加,尿中表皮生長因子含量升高。並發現糖皮質激素受體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變化與本病特徵性皮膚改變有關,而尿中表皮生長因子含量增高可能與全身性變化如骨膜下新骨形成等有關。
還有研究發現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病變部位血流量增多,認為是由於血供增多及去氧血紅蛋白的濃度增多,導致組織相對缺氧而引起肥大性骨關節病的骨膜增生和骨化現象。而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病變部位的血流緩慢,局部缺氧,與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改變明顯不同,但病變相同,其機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認為二者應分屬於不同的疾病。
4.病理 皮膚改變為表皮肥厚,輕度乳頭瘤樣改變,真皮膠原纖維增生,毛囊及皮脂腺增生、肥大,周圍少量炎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皮下軟組織水腫,膠原組織增多,骨膜外小動脈管壁增厚,以中層增厚為主,周圍組織小血管淤血及淋巴細胞浸潤。
骨改變包括骨膜水腫、炎細胞浸潤,隨後有骨膜增厚、骨樣基質沉著、礦化、新骨形成,骨皮質因與骨膜新生骨連線在一起而增厚。
滑膜改變為非特異性炎症改變,充血、水腫、輕度襯裡細胞增生、炎細胞浸潤,偶有小血管增厚伴纖維化,關節翳形成。電鏡檢查顯示滑膜組織血管內膜下有電子緻密物質沉積。套用免疫組化技術未發現有免疫介導的血管損害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