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路

肥城路

肥城路在青島的市南區。青島市因為依山傍海,市區內的道路走向大都不規則。肥城路大體上是東西走向,在東端和浙江路相接處是著名的青島天主堂,在下午從肥城路上拍攝天主堂是攝影愛好者們的最佳取景角度。從天主堂沿著肥城路大體往西走,會經過中山路(十字利口),河南路(十字路口),新泰路(丁字路口),泗水路(丁字路口),寧陽路(丁字路口),在最西端和大沽路,天津路,北京路,濟南路,泰安路交匯於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舊址,靠近火車站(約兩百米)。

肥城路

青島著名的天主教堂,門牌是浙江路,實際上是在肥城路東端,青島的馬路十分不規則,如浙江路是一個“ㄣ”字型,這短的一橫是肥城路開端,雖然這一段叫浙江路。

由這裡下坡到中山路是尚存的石塊路,石塊路也是青島馬路的特色。有人說,青島許多石塊路是因為青島多山嶺丘陵,馬路有坡度,雨中,雨後路滑,車輛易出事故,鋪上石塊有摩擦力,這有一定道理,但冬天雪後結冰石塊路特別滑,車輛行人都視為畏途。“二戰”以前如柏林等德國城市,並非山城,也有一些石塊路。

肥城路的故事

肥城路初名不萊梅街(亦譯柏門街),曾叫馬關町。在原青島區內。過中山路後,經原德國巡捕房(警察署)之後到鐵路。

辛亥革命爆發,各省先後宣布脫離清廷。年幼的宣統自無主張,隆裕太后幾次與大臣商議,決定“退位”,中華民國政府成立。遜清貴族、官吏還不清楚新的民國政府如何對待亡國皇親、大吏,一時間紛紛離開京師及地方官衙署,逃往天津租界、日占下的大連、德占下的青島。

從歷史上看,新朝成立往往捕殺舊吏,這些官員託庇於德國,在心理上覺得要靠外國人保護,有些人於是在巡捕房周圍購地築房,以求心理上更安全,記實小說《桃源夢》寫了這一點。

住在巡捕房前的有兩江總督周馥、學部副大臣劉廷琛、郵傳部副大臣于式枚等,在巡捕房西邊的有軍機大臣吳郁生等,在巡捕房東邊的有軍機大臣徐世昌等,在巡捕房北邊、肥城路上的有盛宣懷、楊度、陳毅等。

盛宣懷,曾任郵傳部尚書(部長),他在清朝後期致力於引進西方技術,建立當時的現代工業,策劃了“鐵路國有”。他在民國政府成立前已到青島,“初寓西洋亨利大飯店,繼乃出資自買大洋房一所居住,其家眷則時來往青滬間。盛在青島,出入均有德兵保護,異常戒備。”(見《申報》1912年1月7日)德國當局擬聘他任德華銀行買辦,他不就,去了上海,其家人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

楊度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清末“特科”考試得中,當過學部侍郎,早期又是孫中山朋友,民國政府成立後為袁世凱左右手,積極籌劃袁世凱稱帝。後期又成為共產黨員為革命做出過貢獻。1912年他初次來青住於膠州旅館,1916年再度來青在肥城路上住了一年之久,他的住宅帶有中國風格,在舊青島區十分少見。清末有四為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校長),而其中三位:勞乃宣、劉廷琛、楊度都曾客寓青島。

這幾座建築因在中山路以西,不在舊城保護範圍之內,近些年先後拆除建了新樓。

肥城路、中山路口是兩座德國老樓,一座是漢堡大樓,也譯海恩大樓,一座是帶有塔樓的二層建築,長時間是小洞天餐廳,相傳曾是一家德國旅館。肥城路原還是新聞一條街,《平民日報》、《正報》、《青島日報》、《青島廣告報》(英文)以及青島通訊社、新聞通信社都曾設在此。

《平民日報》社長張樂古,系一政客,後曾任參議員。該報抗戰期間停刊,勝利後在安徽路復刊。

《正報》社長為吳炳宸,該報日出對開三大張,是當時四大報之一,30年代青島的日報在10種以上。1934年郁達夫來青,該報記者蜂巢(趙懷寶)即做了訪問報導。後又做追蹤採訪,與郁達夫成了朋友。《正報》、《光華日報》同仁公宴郁達夫,郁達夫寫詩以贈:“一將成功萬馬喑,是誰縱敵教南侵,諸君珍重春秋筆,記取遺民井底心。”《光華日報》是在當年博山路上。

在肥城路上

肥城路、河南路口是島城優秀建築之一的金城銀行,也是一處寫字樓,華成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公司等均在這座寫字樓內。其旁為青島市農工銀行。

西端近火車站,所以曾有膠澳旅社、華北旅社兩家中檔旅館,設備優於附近的幾家客棧。

張濟卿為院長的柏林醫院在肥城路57號,曾是青島一家較大的私人醫院,這條路上還有琴圃兒科醫院。解放後兩家都合併於市南區醫院,搬到河南路口的金城銀行舊址。

肥城路也是不規則的,東端向北有一條支路,東側是愛道院的西牆,西側有中國公寓,原想辦成公寓式旅館,後成為民居。德縣路口有家商店叫“小巴黎”。

若在下午拍攝天主教堂,以站在肥城路取景最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