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鬱脾虛證

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表現以胸脅脹痛、腹脹、便溏等為主症的證候。又稱肝脾不和證。根據病變臟腑相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比較簡單。

病因

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太過。

病機

肝失疏泄,經氣鬱滯,則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可引氣舒展,氣鬱得散,故脹悶疼痛可減;肝氣鬱滯,情志不暢,則精神抑鬱;氣鬱化火,肝失柔順之性,則急躁易怒;肝氣橫逆犯脾,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則食少腹脹;氣滯濕阻,則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溏結不調;肝氣犯脾,氣機鬱結,運化失常,故腹痛則瀉;便後氣機得以條暢,則瀉後腹痛暫得緩解;舌苔白,脈弦或緩,為肝鬱脾虛之證。

辨證要點

胸脅脹痛、情志抑鬱、腹脹、便溏,舌苔白,脈弦或緩。

常見病症

肝鬱脾虛型泄瀉

臨床表現: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腹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劑:痛瀉要方。

常用中藥:陳皮、白朮、白芍、防風。

針灸瀉法:足三里、中脘、公孫。

肝鬱脾虛型厭食症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拒食,便溏,月經不調或無月經,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弦細;煩悶,難入睡或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思慮。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為主。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中藥: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

針灸平補平瀉:章門、期門、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足三里。

常用腧穴:足三里、內關、中脘等。

預防調護

1.起居有常,注意調暢情志,保持樂觀心志,慎防風寒濕邪侵襲。

2。飲食有節,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食物為主,可食用一些對消化吸收有幫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避免進食生冷不潔及忌食難消化或清腸潤滑食物。

轉歸預後

日久脾病及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門火衰之五更泄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