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病名較多,在各國的文獻中還曾用過雞蒼白綜合症、營養吸收不良綜合症、直升機病、骨質疏鬆病、骨脆病、傳染性前胃炎或矮小綜合症等。是近10多年來所發現的一種傳染病。1978年首次報導於荷蘭,以後美國、澳大利亞等地也先後發現。該病對肉雞飼養業的威脅較大,可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傳播特徵
本病的病原體目前認為是禽呼腸孤病毒。病毒可在病雞的前胃、胸腺、腋腺、脾和直腸中分離到,以直腸內容物的分離率最高。本病既能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
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危害肉雞,有人認為,病雛雞4周齡時,體重比對照雛明顯低。有人注意到,此種病雞都是24~30周齡之間的青年母雞的後代。在流行病學上的另一特點是,在一定地區內持續存在,有的每批雛都發生,有的周期性地出現,而且其嚴重性和流行頻率,在各雞場之間也不一致。臨床特徵
雞體矮小,體重比正常雞降低30—40%。此種變化從1周齡起就開始出現,至3~4周齡時特別顯著,此時,病雞的羽毛粗亂,無光澤,頸部常留有絨毛,翅膀上的羽毛常排列不整齊,部分雞可能有許多羽毛斷裂,故稱之為“直升機病”。另一臨床特徵為病雞表現腿弱無力,步態搖晃,或跛行。嘴和腳色素褪色而蒼白。腹部膨脹、腹瀉,排黃褐色或橙紅色粘液樣糞便,並混有較多未消化的飼料碎片。病理剖檢特點
大腿骨骨質疏鬆,大腿骨骨頭壞死和斷裂,前胃增大、腺胃脹滿而肌胃縮小,並有糜爛或潰瘍。小腸黏膜有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腸管後段充滿橙紅色粘液樣內容物。局灶性心肌炎,心包液增加。法氏囊、胸腺萎縮。通常,根據上述特徵性症狀,結合剖檢變化,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為了進一步確診,可做病原分離和電鏡檢查。
症狀
最初症狀可見發育不均勻,l~2周齡更明顯,約20%左右的雞生長停滯,體型矮小,精神沉鬱,羽毛蓬鬆;有的排棕黃色稀糞,腹部脹滿且下垂,吃食較正常,4周齡時體重比健康雞輕一半左右。剖檢最明顯病變是腺胃增大,黏膜上有壞死和出血灶;肌乍體積變小,胸腺發育不良,心肌發炎,腸腔內含有未消化食物,下段腸道內有桂黃色黏性物質。防治
預防本病主要採取一般性的獸醫衛生措旋。及時隔離、淘汰病雞。國外有人曾用呼腸孤病毒C08株油佐劑滅活苗進行預防接種,但其免疫效果仍有待進一步證實。類似疾病
潰瘍性腸炎
本病是由腸道梭菌引起多種肉禽的一種疾病。大體病變病程稍長的可見病雞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眼半閉,羽毛蓬鬆遠離雞群。排除的糞便帶有黏液呈綠色或淡紅色稀糞。病雞逐漸消瘦.剖檢可見肝臟腫大呈磚紅色或紫褐色。肝臟從輕度的黃色斑駁狀到沿肝臟邊緣出現大的不規則黃色區域,還可以見到散在的灰色病灶,黃色圓形病灶。十二指腸腸壁增厚,黏膜明顯發黑並有出血。有時呈不規則的潰瘍或附有有麥麩狀黃白色壞死物。黏膜上有時出現壞死灶。盲腸年末出血時有粟米粒大的突起,中間凹陷並有灰白色或乾酪樣壞死物的潰瘍。
本病常與球蟲並發被臨床工作者稱為"腸毒綜合症".
治療:可用安比西林、新黴素、青黴素等藥物。
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症
大體病變驅縮、震顫、失明、尖叫、共濟失調、俯臥伸腿和昏迷。體況良好,生長迅速的公雞易感。糞便可見橘黃色的黏液狀糞便。剖檢可見肝臟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伴有輕度腸炎,特別腸後段的過量液體聚集和空腸的橘黃色黏液性腸炎.本病潛伏期為10--12天,這段時間雛雞開始有未消化飼料(過料).在沒有禁食或強烈應激情況下只出現消化紊亂和生長受阻。存活下來的雛雞通常出現永久性生長受阻。
1.溫度低的比溫度高的易發病。2.光照段的比光照強的易發病。3.飲水不充足的比飲水充足的易發病(主要體現在乳頭飲水器和普拉松飲水器)
治療:減少應激改善環境感寒快克+原蟲清、E油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如受應激可以給5%葡萄糖緩解可減少死亡。
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
大體病變主要表現矮小、胸腺和法氏囊萎縮外周神經腫大、羽毛髮育異常、腺胃水腫或潰瘍、腸炎、貧血以及肝和脾壞死。本病細胞和體液免疫應答低。部分可見急性出血或慢性潰瘍性腺胃炎。治療:感寒快克+原蟲清+新黴素、AD3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呼腸孤病毒
矮小症和此病有一定關係,但幾項研究表明似乎呼腸孤病毒是繼發病原而非原發病。儘管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和呼腸孤病毒混合後可以抑制體重生長。但結論是這兩種病毒任何一種都不是矮小症的最終原因。因此呼腸孤病毒苗不可能對原發病有保護綜上所述對於目前生長緩慢爪發白的雞不能單純考慮腸毒綜合徵。治療更不要進如腺胃型傳支的誤區。矮小症不排除有此病毒但並非原發。這是為何治療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