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躍平

聶躍平

聶躍平,男,1958年生,貴州省獨山縣城關人,地質博士,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科技處處長、研究員,中科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貴州在京博士聯繫點科技部門召集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其父親是南下幹部,母親是獨山本地人。國小、中學均在獨山就讀。聶躍平小時候曾為家裡撿過煤、砍過柴,做飯那是經常的事。文革中,父親被污衊為“走資派”,遭到揪斗和下放勞動。聶躍平也深受影響。

主要事跡

1974年高中畢業後,到上道公社(今屬基長鎮)當知青,度過兩年農村艱苦歲月,得到很好鍛鍊。除了積極勞動外,儘可能在煤油燈下抓緊看書學習。由於各方面表現好,1976年被推薦到貴州工學院學習。

1980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貴州地礦局科研所工作。期其間有三年參加了“黔南岩溶研究”項目,跑遍了黔南的山山水水,並參與研究報告的編寫,對黔南岩溶發育的獨特現象有了感觀和理論上的深刻認識,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聶躍平 聶躍平

1988年,而立之年的他考入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因刻苦學習,於1990年提前考上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院士的博士生,仍然專研岩溶。

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接著又到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攻讀博士後,導師是我國遙感奠基人陳述彭院士。在中科院接觸到了遙感技術這門高科技術,使他對地學的認識從地面平台轉到了空間,整個視覺煥然一新。遙感技術為地學這一經典學科插上了飛越的翅膀。

1994年,受國家天文台委託,在中國尋找直徑300~ 500米 的窪地,用來做大射電望遠鏡的台址。他憑著在貴州工作的基礎和已掌握的遙感技術,半年時間便在貴州南部找到了多處適合建造這一宏大工程的岩溶窪地(據說最佳選址在平糖縣境內)。與天文學家一起,經過12年的努力,使該項目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十一五”十大科學工程。該望遠鏡直徑 500米 ,探測能力為120億光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望遠鏡探測能力的若干倍。它的建成將使天文學有更大的發現,對尋找地外理性生命、探索宇宙的起源帶來更大的機會;所在地也將成為世界天文中心,對貴州的發展將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經過多年研究,聶躍平已經成為我國遙感技術方面的專家。目前,他除繼續研究 500米 望遠鏡工程外,還進行遙感考古研究。我國尚有許多遺址文物未被發現,套用遙感技術這一人類的第三隻眼睛去探索、挖掘已失去的文明,對弘揚民族文化,保護人類珍貴遺產將有重要意義。通過幾年努力,遙感考古已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在該領域爭得一席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