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聯考,一場影響億萬中國人命運的考試。甘肅會寧,黃土高坡上為走出大山所進行的奮鬥,更像是一次貧困家庭子弟必經的成人禮。毛坦廠中學,這所中國最大復讀學校里的堅持與反抗、期待與淚水,是一個社會切面最真實生動的紀錄。繁華的大上海,農民工的孩子們 在用勤奮與努力尋找著夢想,也尋找著這個城市的認同與接納。“出國熱”大潮下那些轉身“洋聯考”的年輕人,在前途和未來中憧憬,可是連線國門內外的卻是一條不平坦的留學之路。一位曾執掌衡水中學12年的校長,一位在北大附中掀起銳意改革浪潮的校長,一位帶領學生遊學從不考試的實驗者, 面對2014年聯考,他們作出了不同的選擇。理想在奮鬥與激情中前進,人生在選擇與困惑中成長,在歡笑中閃耀、在淚水中浮現的,是關於教育和現實的思考 。
分集劇情
第一、二集《毛坦廠的日與夜》(上、下)劇情圖片 《毛坦廠的日與夜》講述的是一座號稱“亞洲最大聯考工廠”的高中和一個依此而生的小鎮的故事。安徽省的大別山麓,運轉著一座龐大的高中,高中的名字因所在的毛坦廠鎮而得名——毛坦廠中學。毛中(以下簡稱)擁有24000多名學生,其中的三分之二是聯考復讀生,加上應屆生,學校每年都會有萬名學生參加聯考。學校周邊常年居住著數千戶陪讀家庭,形成了一座獨特的“聯考鎮”。何飛是復讀班的學生,這也許是她的最後一次聯考了。吳俊是毛中的保全隊長,也是應屆高三生吳世康的父親。吳家從未出過大學生,吳世康承擔著家族的希望。學校和小鎮是中國聯考的縮影,是每個學生的成人禮,也是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考驗。
第三集 《久牽的孩子們》劇情圖片 中國有超過2.7億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千萬,他們遠離家鄉,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在居住地參加聯考。小時候,林蘭蘭、武子璇和劉燕霞隨打工父母從老家來到上海,在打工子弟學校讀書,進入張軼超組織的久牽合唱隊。一直以來,紀錄片鏡頭記錄下了那些稚嫩的面孔。2014年,張軼超要排一部久牽音樂劇:故事講述這些農民工子女的成長和選擇,故事背景設定在2024年的聯考那天。林蘭蘭、武子璇和劉燕霞構想和演繹十年後的生活,十年後和十年前的她們開始了一場成長的對話。而在真實的生活中,是回到家鄉參加聯考,還是留在從小生活的城市,她們努力尋找著不同的出路。背負著自己夢想和父母的期望,她們將作出選擇。
第四集 《走出大山》劇情圖片 中國甘肅省會寧縣,地處中國大西北,屬於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嚴重缺水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儘管如此,會寧卻走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這裡被稱為“狀元故里,博士之鄉”,是西北的教育名縣。會寧縣是中國廣大貧困地區的縮影,聯考成為改變人們命運的一次考試。劉洋洋是會寧一中的尖子生。對於她的家庭來說,大學學費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在備考的一年,劉洋洋經歷了內心的反覆掙扎。
第五集 《留學大潮下》劇情圖片 2014年,中國有45萬人選擇出國留學,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放棄了聯考。就像人們俗稱留學考試為“洋聯考”,這儼然又是另外一種聯考,同樣是奮鬥和追求,同樣的潮流洶湧。我們關注聯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轉身離去的身影。為成就世界名校夢想、奮力備考的母女倆,留學服務機構里一呼百應的明星導師,國際學校里默默無聞的中文老師,還有那些真正走出國門、奮鬥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他們代表的是留學大潮下那些往來不息的身影,奮鬥、夢想、文化碰撞、人生選擇。“留學”現象令人矚目,也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
第六集《校長的選擇》劇情圖片 在中國,地域的差別、貧富的差距是客觀存在,而人們對於教育的不同理解也是不爭的事實。聯考制度從舉國歡呼到改革與重建,它背後是中國國情的變化以及人們對於教育理解的日益多元化。社會在發展,教育也在悄悄地改變。中國的國中和高中加起來總計超過6萬所。在這些學校里,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塑造著年輕的思想,2400萬中學生是中國的未來。不同的教育領導者,他們的選擇不盡相同。那些最能體現教育生態的代表者——締造了衡水神話仍在繼續激情工作的老校長、從深圳中學到北大附中一直在堅持的年輕改革派、還有帶領學生遊學稍顯另類的實驗者,他們的教育理念,他們如何看待聯考,都圍繞著2014年聯考這個節點一一呈現。
分集劇情參考於
幕後製作
該片給每位分集導演搭配了一名調研員,在選題方向尚不明晰的時候就開始了調研工作。從選題的可靠性到可執行性、從拍攝人物的選定到拍攝地的采景,調研員既要識人辨事,又要依賴個人判斷給導演組提出專業意見,以貼近式的觀察完成一份具有價值的前期調查報告。該片拍攝前,毛坦廠中學、北大附中、衡水的老校長均不接受拍攝,正在備考的孩子也不接受拍攝。調研員和導演就像啃骨頭一樣,一個一個做工作,最終拿到拍攝許可。該片拍攝以感同身受式的紀錄使得鏡頭影像更為真切、細膩,對同期聲的追求在沒有解說詞的情況下完成敘述。該片以觀察者的視角來進行同感式的記錄,這樣一種跟蹤拍攝最能契合紀錄片本身的訴求,但是風險和成本也顯而易見。劇本伴隨著實際拍攝的進行,日日修改,終致該片素材量和成片的比例是l00:1,平均每集的拍攝天數是28天,時間成本的控制與國際製作的水準相當。
資料參考於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史岩 | |
執行總導演 | 賈丁 | |
策劃 | 史慧 | |
分集導演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賈丁 |
《久牽的孩子們》 | 劉逍然、萬勁 | |
《走出大山》 | 賈丁、朱艷妮 | |
《留學大潮下》 | 賈丁 | |
《校長的選擇》 | 史慧 | |
導演組 | 萬勁 、劉逍然、 朱艷妮、 孫超 | |
編審 | 周東元 | |
攝影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姜力 |
《久牽的孩子們》 | 萬勁、黃博、孫悅凌 | |
《走出大山》 | 趙騫、姜力、萬勁 | |
《留學大潮下》 | 萬勁、趙騫、黃博 | |
《校長的選擇》 | 劉昀、萬勁 | |
攝影助理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張文凱、 陳瀚、 任鵬飛 |
《久牽的孩子們》 | 凌雨峰、韓生洋、馬國棟、蘇效禹 | |
《走出大山》 | 張文凱、付高良、任鵬飛、鄭享安 | |
《留學大潮下》 | 鄭享安、韓生洋、馬國棟、蘇效禹 | |
《校長的選擇》 | 任鵬飛、閆鐵峰、楊濤 | |
剪輯技術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田飛、 程俊 |
《久牽的孩子們》 | 田飛、 程俊 | |
《走出大山》 | 程俊 | |
《留學大潮下》 | 張繼龍 | |
《校長的選擇》 | 王文君 | |
前期錄音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許路平、 徐慶清、 周冰 |
《久牽的孩子們》 | 錢廣錚、張銳、張水剛 | |
《走出大山》 | 熊慶華、許路平、周冰、王季、李曉成 | |
《留學大潮下》 | 熊慶華、張銳、張永剛、李曉成 | |
《校長的選擇》 | 楊明聰、喬婧、熊慶華 | |
音頻監製 | 王同 | |
聲音編輯 | 高寶喜 、劉孟夏、 許婷 | |
作曲演唱 | 孫沛、 齊禕 | |
聲音製作 | 北京沐肆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
片頭製作 | 白曉、 張鶴 | |
後期調色 | 殷亮、楊莉 | |
後期技術 | 徐靜思 、馬春暉 | |
後期製作 | 北京中視遠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 |
節目統籌 | 劉昀、梁坤 | |
節目製片 | 楊兆荃 | |
製片人 | 韓雯 | |
編輯 | 史慧 | |
責任編輯 | 袁峰、 聶茸、 歐陽秉輝、 陳妍妍、 陳軍 | |
節目管理 | 劉茜、蘭孝兵、 霍志堅 | |
視頻包裝 | 周俊、 白曉、 張鶴、 錢希鵬、 劉暢 | |
宣傳推廣 | 李艷峰、王春麗、王文靜、杜袁騰 | |
國際版製作 | 李苒、張建新 | |
國際推廣 | 田源、 張苡芊 | |
項目管理 | 卜工久、 郭寧、 殷駿 | |
技術監製 | 粟小斌、 劉茹、 劉彤、 肖泉 | |
節目監製 | 周艷、 陳曉卿、 石世侖 | |
監製 | 魏斌 | |
總監製 | 胡恩 | |
承制機構 | 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
北京中視北方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
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方 | 獲獎名稱 | 獲獎者 | 提名/獲獎 | 參考資料 |
2018年 | 第三屆金樹國際紀錄片 | 最佳長紀錄片獎 | 《毛坦廠的日與夜》 | 獲獎 |
發行信息
•2015年8月3日―8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1:53)(1―6集)
•2015年8月9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節假日編排時段(10:38―15:57)(1―6集)
•2015年11月16日―21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4)(1―6集)
•2016年6月5日―10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1―6集)
作品評價
該片作為一部紀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在內容與題材上,瞄準了當下社會生活中百姓大眾最為關注的聯考話題,聚焦於構成中國教育體系的最基本單元(考生、家長、教師、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狀態。選取“聯考”為主要內容題材,易喚起中國觀眾的集體記憶與心理認同感;同時,影片又以震撼而真實的客觀記錄,為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認識“聯考”之外的種種打開了一扇大門,題材有著深刻的社會現實關照,在“接地氣”和引起共鳴之餘,又有著冷靜的疏離感 。 (《現代傳媒》 王烜 、俞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