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聞意索三門灣以兵輪三艘迫浙江有感
淒涼白馬市中簫 ,夢入西湖數六橋 。
絕好江山誰看取 ?濤聲怒斷浙江潮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意:指義大利。三門灣:為重要港口,位於浙江寧海東面的象山半島南端。兵輪三艘迫浙江:指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曆正月,義大利以武力威脅強租三門灣之事。
2.“淒涼”句:此處詩人以伍子胥自比,暗喻變法失敗,自己被迫逃亡國外,過著淒涼艱辛的流亡生涯。白馬,借指伍子胥。《錄異記》卷七載:春秋時,大夫伍子胥助吳伐越,屢建功勳。後因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攻伐齊國,吳王不聽,反信讒言,賜劍命其自殺。越國滅吳後,曾在蘇州東南的三江口設壇殺白馬祭祀伍子胥。後又在此立白馬廟。市中簫,《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伍子胥原為楚國人,為報楚王殺父之仇,逃亡吳國。初至吳時,“稽首肉祖,鼓腹吹簫,乞食吳市”。
3.六橋:即杭州西湖蘇堤上的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埔、跨虹六橋。
4.誰看取:誰守護的意思。取,語助詞。
5.怒斷:怒極、怒煞之意。浙江潮:即錢塘江潮。潮以八月為最大,潮頭高數丈。
白話譯文
伍子胥一片報國之心只落得生前乞食於吳市,死後只余那白馬相陪,該嘗盡了多少淒涼滋味。可是,他那生前魂夢,生後英靈,又何曾忘卻那西子湖邊的六橋勝景呢。
且看誰試圖染指這錦繡江山吧,哪怕你縱然乘著錢塘江的潮汛滾滾而來,也將被忠魂的怒濤喝退。
創作背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戊維新變法失敗了後,康有為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逃至香港轉往日本。次年(1899年)夏曆正月,義大利在各帝國主義掀起的割地狂潮中,也捲入了競爭,命駐京公使瑪爾士諾向清政府提出租借三門灣的無理要求,並把軍艦開進浙江,進行武力威脅。康有為在日本得知這一訊息,憂憤異常,寫詩抒發了自己對時局的關切之情。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七絕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危亡的關注。此詩以用古事喻已開篇,引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思念,以及對國事的關懷。
詩的首句,概括了伍子胥吹簫吳市到素車白馬,即由入吳到死的全過程,而冠之以“淒涼”二字,足見作者哀婉之情深。次句表達出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思念,因為三門灣、杭州均在浙江,所以“夢入西湖數六橋”,是包括了三門灣在內的。後二句是借伍子胥事而“有感”,說大好江山的警惕守衛。無怪乎只聽得錢塘江潮發出奔騰的怒吼了。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在日本過著流亡生涯。他把伍子胥的故事和自己此刻的心境,巧妙地結合起來,發出了如此“元氣淋漓”的對時局的關注。
這是一首反帝愛國的抒情小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夢幻手法,勾勒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心底的怨憤和抑鬱渲泄出來,發揮了強烈的感染力。短短二十八字,容量極為豐富:有變法維新的雄圖不得施展的“憤”,有對清廷頑固派的“怨”,有流亡國外的“悽愴”,有對故鄉和祖國的“眷戀”;還有對侵略者的“怒斥,對妥協投降派的“鞭打”;也有對愛國志上的“召喚”,對國勢危亡的“悲愁詩人筆鋒所及,好像信手揮灑,仔細品味,則一脈貫通。這脈,便是“反帝愛國”詩人時而以古人喻自己處境,化典無痕;時而描寫夢境比喻思歸故國,直抒胸臆;時而設問大聲疾呼保衛錦繡河山;時而怒潮洶湧,形象生動自然。這條感情脈絡,時顯時隱,步步深化,形成全詩渾然一體的結構且語淺情深,辭簡意遠,讀後餘韻悠然,產生聯想,給人以蒼茫沉鬱的美感。
名家點評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謝飄云:全詩波瀾壯闊,怒濤震天,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詩人結合敘事來抒發情感,來作諷刺:寫得至深、至透、至痛用典貼切自然,詩風慷慨悲壯。(《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
吉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呂樹坤:這首詩用典很多,都是關於杭州西湖、錢塘江潮等方面的,前者表示祖國在他心目中美好的印象,後者則用來表示人民大眾奮起抗爭猶如怒濤滾滾而來,非常形象。(《清詩三百首譯析》)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人類公理》《廣藝舟雙楫》《康子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