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長期是獨立的水上共和國,政權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掌握,兼有專制政體和共和政體的特色。聖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酥門徒(使徒)聖馬可而得名: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隨處可見這位顯赫的聖馬可。聖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 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難。 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乾屍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聖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他的標誌是一隻帶翼的獅子。從此,威尼斯到處是獅子。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聖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聖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裡安息吧!”一眼望去,總督宮上也少不了聖馬可和他的獅子。 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崙進占威尼斯後,垂涎這裡的景色,讚嘆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 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崙宮。聖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台,永遠不會冷場。這裡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遊人和它們和平共處。 和總督宮毗連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聖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歷史和信仰,盡在於此。雄偉壯麗的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 829年,重建於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聖馬可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它原為一座 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德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築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聖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內部牆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一是大門頂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賓士著的駿馬。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 古羅馬藝術、中世紀 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麵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在場上格外顯眼的鐘塔高達97米,建於15世紀。每到整點的時候,兩個機器人就會用槌白動敲鐘報時,整個城市都可以聽見鐘聲。登上大教堂邊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縱目遠眺,威尼斯全城,盡收眼底,一片紅褐色的屋頂,一眼不見盡頭。諾大的聖馬可廣場上,遊人點點,幾近螻蟻。向海邊望去,一排排貢多拉,煞是好看。再望望那頭帶翼的獅子,似乎為自己能被遊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遊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去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著撲 撲拉拉的振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