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文名稱(Gulf of St.Lawrence)位於加拿大東南部的大西洋海灣。在聖勞倫斯河口東南,是一個寬廣而幾乎被陸地包圍的水域,僅東端由貝爾島海峽和卡博特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僅東聖勞倫斯灣端由貝爾島海峽和卡博特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海灣西起聖勞倫斯河河口,北到貝爾島海峽,南至卡伯特海峽。基本信息
灣名:聖勞倫斯灣
位置:北大西洋西部,加拿大東岸南部
南北長:約400千米
東北寬:約400千米
面積:15.5萬平方千米
水溫:-1.6-11℃
沿岸城市: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婁、渥太華、多倫多、哈密爾頓;美國——布法羅、克利夫蘭、底特律、芝加哥、密爾沃基等。
港口:上游大港有魁北克、蒙特婁、多倫多、布法羅、托萊多、芝加哥,沿岸只有小港卡捷港、哈林頓港、卡提爾港、巴斯克港和梅尼埃港等。
海軍基地:哈利法克斯
地理特徵
海灣西起聖勞倫斯河河口,北到貝爾島海峽,南至卡伯特海峽。面積23.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最大水深572米。海灣是在地質構造運動中發生沉降作用後形成,因而灣岸曲折,多暗礁、淺灘,不利於航行。來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海水和流冰湧入海灣,形成灣內反時針方向海流,並通過卡伯特海峽泄出。海灣中有大量浮冰是其突出特色。聖勞倫斯灣連通聖勞倫斯河成為加拿大腹地通往大西洋的一條重要水道。
聖勞倫斯灣是進入整個北美大陸腹地的一個門戶。面積155,000平方公里(60,000平方哩)。西起聖羅倫斯河口安蒂科斯蒂島(Anticosti),北至紐芬蘭島與大陸之間的貝爾(Belle)島,南以紐芬蘭島和新斯科舍半島之間的卡伯特(Cabot)海峽為界。最深處在聖羅倫斯水道、明根(Mingan)水道和愛斯基摩水道一帶海域,約占總面積的1/4;而在寬廣的水下台地,深度一般小於50公尺(165呎)。阿帕拉契山脈北端和加拿大地盾南部經過沉降作用之後,形成曲折複雜的海灣地形。由於淺灘暗礁廣布,常有濃霧浮冰,使這裡成為易出沉船事故的危險海域。
氣候
受拉布拉多寒流影響,水溫很低。鹽分約12-32‰。12月至次年4月浮冰威脅灣內和兩個海峽的航運。島嶼甚多。沿岸漁業繁盛。位於高緯度,氣溫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時氣溫降至-20℃以下,海灣水溫大約-1.6℃左右,完全冰封。夏季時海灣水溫升至11℃,灣冰5月底開始解凍。
水文
灣內水體不單依靠當地降雨補給(馬格達倫〔Magdalen〕群島年降雨量約900公釐〔35.5吋〕)。
從三條水道得到補充︰
一是從河口灣注入大量淡水,每秒達14,000立方公尺(500,000立方呎);
二是從貝爾島海峽流入的海水,水溫變化從-2℃(29°F)到11℃(52°F),含鹽度27∼34.5%;
三是通過卡伯特海峽,大西洋及極地水體大量湧入,大部分海水和流冰由此外洩。灣內海流成反時針方向環流,沿東北部台地進入河口灣,深入到蒙角(PointedesMonts),有時甚至經魁北克上溯160公里(100哩),遠及薩格奈(Saguenay)河匯流處。此後稱為加斯佩洋流,在翁格多(Honguedo)與卡伯特海峽之間分為三支。
海灣中心水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深層水溫3.5℃(38°F),含鹽度33.5%;
中層深約50公尺,水溫0.5℃(33°F),含鹽度32.5;
表層含鹽度較低,水溫隨季節變化。
大量浮冰是海灣突出的特點,2月中旬浮冰最多。卡伯特海峽的解凍期比貝爾島海峽早一個月。由於北風把浮冰推到愛德華王子島與新斯科舍半島之間,這裡直到5月底才遲遲解凍。灣內島嶼和沙洲是各種鳥禽棲息之地,其中以塘鵝最著名。
航運要道
聖勞倫斯灣是進入整個北美大陸腹地的一個門戶。面積155,000平方公里(60,000平方哩)。西起聖羅倫斯河口安蒂科斯蒂(Anticosti)島,北至紐芬蘭島與大陸之間的貝爾(Belle)島,南以紐芬蘭島和新斯科舍半島之間的卡伯特(Cabot)海峽為界。最深處在聖羅倫斯水道、明根(Mingan)水道和愛斯基摩水道一帶海域,約占總面積的1/4;而在寬廣的水下台地,深度一般小於50公尺(165呎)。阿帕拉契山脈北端和加拿大地盾南部經過沉降作用之後,形成曲折複雜的海灣地形。由於淺灘暗礁廣布,常有濃霧浮冰,使這裡成為易出沉船事故的危險海域。
旅遊特色
鯨魚表演
聖勞倫斯灣沿岸區域名列全球5個最佳賞鯨地點之一。海灣西起聖勞倫斯河河口,南至卡博特海峽,北到貝爾島海峽,形成一片面積23.8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7米、最大水深572米的寬闊水域。這裡是河水與海水交匯之處。淡水因為比重輕位於上層,向東南面的大西洋流去。而比重較重的海水在下層倒灌而入聖勞倫斯灣。人們這般描述:“鯨出現在離船非常近的位置。它龐大的身軀升起時發出仿若古老厚重的木城門被拉起的轟隆轟隆聲。看著鯨呼吸時形成的噴泉般的水霧,再看著它脊背彎曲著伴隨嘩啦啦的水聲再次沒入水中,人們不由自主摒住了呼吸。”
這些龐然卻絕不笨拙的大傢伙們活躍在船的四周。它們或曼妙獨舞,或追逐嬉戲,時而一個空中魚躍,時而猶抱琵琶半遮面,一些膽大的還會乘風破浪相伴船隻左右。遠遠近近,到處是大大小小、或高或低、或粗或細、形態各異的噴泉。仔細聆聽,或許還能欣賞到它們韻味獨特的歌聲。
動物介紹
格陵蘭海豹
格陵蘭海豹亦稱豎琴海豹、鞍背海豹(saddleback)。
海豹科(Phocidae)遷徙性北方海豹,學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或偶作Phoca groenlandica。棲息在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成年雄性為亮淺灰或淺黃色,頭部為褐色或黑色,背部和兩側有一U形有色斑紋;雌性斑紋不明顯。幼獸灰色,有黑色斑點。成年海豹體長達1.8公尺(6呎),體重約180公斤(400磅),善游泳。以魚和甲殼類動物為食,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冬末遷至紐芬蘭附近和格陵蘭及北海繁殖。在大塊浮冰上產仔(通常1隻,有時雙胎),約2個星期後,幼仔長出白色絨毛。在紐芬蘭附近約有2個世紀之久一直在捕獵海豹。在1960年代,捕豹人用棍棒打死成萬的新生海豹(據報導甚至有活著剝皮的)。這激起了公眾的極大憤慨,於是對紐芬蘭地區獵捕海豹活動加以控制和監督,嚴格限制捕殺,並規定全年的獵取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