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井危山旅遊區

聖井危山旅遊區

聖井危山,海拔205米,古代危山古木參天,廟宇成群,碑碣林立,有“小泰山”之譽。2002年,因發掘漢代彩繪兵馬俑而聞名天下,該考古發現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現景區建有聖井福壽鼎、齊魯聖賢壁、元音寺、玉皇閣、大雄寶殿等景點,是一處歷史文化濃厚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景區介紹

位於章丘市中部濟王路南側,距濟南市中心36公里,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聖井位於危山之陰,相傳隋末大旱,田禾半焦,眾人為之皆憂,一日忽有僧人稱自天竺國來,

景區一瞥景區一瞥
禪杖指地曰:“此地有甘泉,挖開來”眾人隨即鑿岩挖井,不數尺,果泉如水柱。眾人感恩不盡,取名“聖井”。明弘治二年碑刻云:古蹟有聖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懸於井半,若懇虔心祈祝,水為方滿,即時作霈,然後降雨,苗稼長茂。”有詩云:“齊俗相傳聖井名,當年造化自生成。陰晴猶見寒泉滿,今古常時石髓清。疑有龍光雲氣在,靜無銀綆轆轆聲。山靈鍾秀多神異,清早須臾雨澤傾。”清初文人牛天宿在危山題詩立碑,《聖泉》詩云:“危山九仞矗晴空,一水盈盈石竅中。斷壁雨米聲淅瀝,層岩高過影溟濛。味甘不羨江心美,源遠疑從海底通。到此烹茶消內熱,應知兩腋白生風。”
2001年聖井鎮政府規劃投資1.3億元在危山恢復建設危山風景區。當年投資4000萬元開闢建設聖井廣場並恢復了部分道觀、廟宇。

景區文物

2002年,對風景區內進行植樹綠化時,發現了漢代陪葬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使在危山發現陶俑的訊息很快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到文化(文物)部門。山東省文化廳、濟南市文化局對這一發現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考古隊從11月29日至12月30日,對危山漢代陪葬俑坑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該次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號坑為車馬俑坑,二號坑是與墓主人生活有關的俑坑,三號坑除了石棺與木棺內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壺、陶盆等器物。另外還發現了三四十枝箭頭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
一號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長約9.7米,東西寬1.9米,深0.7~0.9米。坑內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從整體看,應是反映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佇列的形式。坑內各種遺物達四五百件。由於蓋板的倒塌,坑內的車、馬、俑破碎嚴重。坑內遺物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近百面盾牌。此外還發現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與鼓樂和禮制有關的陶質遺物。所有發現的陶質品均有彩繪,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側。南北長3.3米,東西寬26米。在坑底部發現一輛車、兩匹馬和7個陶俑,其中5個為女傭。在坑底還發現木質箱子腐爛的痕跡。
關於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質、地位和作用,自其被發現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們的關注。由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說法和推測。
危山發現的陪葬坑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俑坑,是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有關專家宣布,在全國已出土的兵馬俑中,這組兵馬俑的規模、結構和意義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陝西鹹陽楊家窪兵馬俑,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

交通信息

距機場距離約:40公里 距機場車程時間約:40分鐘;
距火車站距離約:12公里 距火車站車程時間約:15分鐘;
距汽車站距離約:20公里 距汽車站車程時間約:2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