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名詞釋義]

而立[名詞釋義]
而立[名詞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而立,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er li,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孔子 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裡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解釋

通俗來講就是30歲後就要有自己的學術體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30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現代理解

馮友蘭先生認為,而立應是能循禮而行,禮可以代表“義”,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禮而行。而立代表著人的行為已經不再只為自身,而是為他人著想。

濟南方言,形容詞,非常出色的意思。如,昨天朋友的婚禮槓而立來!(其意思是場面、厲害等)

相關知識

而立是古代年齡稱謂。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30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另一種解釋: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實;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並非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妥協的負面心態,而是對追尋學問、獲得人生經驗而總結出來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陰曆來算,已經天干地支一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六十耳順——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觀點不同、欲望不同、處境不同、心態、情緒等的不同,言語表態等等都能夠釋然,容納了,但不等於接受了。耳順,而沒有寫心順!

七十古稀——70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另解:已經很稀有了,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15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髮: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20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15.知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17.古稀:70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70-80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80-90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頤: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