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嗒蝴蝶

二、《老虎嗒蝴蝶》歷史緣由。 2,進一步做好《老虎嗒蝴蝶》挖掘、收集工作。 3,海鹽縣文化系統要把《老虎嗒蝴蝶》的保護、搶救與傳承納入工作重點,要建立專門小組,責任到人。

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民眾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海鹽民間舞蹈《老虎嗒蝴蝶》2008年被列為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2年以來,筆者開始走訪民間老藝人、老文化工作者,查閱相關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收集、挖掘、整理等工作,編寫了《海鹽民間舞蹈<老虎嗒蝴蝶>》一文,並為非遺申報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海鹽民間舞蹈

一、 何為《老虎嗒蝴蝶》
《老虎嗒蝴蝶》大多在元宵、春節前後表演,由當地的民間藝人扮演老虎和蝴蝶,邊戲耍邊逗樂,很受歡迎,每次走村串戶表演,遠的要跑幾十里外,敲鑼打鼓,很遠的地方也能聽到鑼鼓聲。
《老虎嗒蝴蝶》表演時可單獨或與蚌燈、南瓜燈、西瓜燈、龍燈、滾燈、獅燈等各種燈舞聯合表演。場地一般只要30平方米即可,表演時老虎與蝴蝶在中間或前台表演,鑼鼓響起後《老虎嗒蝴蝶》首先表演,各種燈舞跟著表演“獅子搶球”“鯉魚跳門”“戲捉蚌精”。據海鹽縣秦山鎮長川壩村老人張子林介紹:海鹽民間舞蹈《老虎嗒蝴蝶》一般先到路口、村口店鋪表演,有時還會挨家挨戶表演,表演時間在10-20分鐘左右,然後到有預約的“大戶人家”表演,這些“大戶人家”是比較有錢的家庭,事先已上門邀請,有的已支付過少量銅鈿。

傳承與發展

《老虎嗒蝴蝶》扮演老虎者為身強力壯的男性,須有一定的表演技巧,頭戴有虎頭圖案的面具,身穿黃色民間演出服裝,腰部戴有“竹老虎”(如馬燈樣式將竹老虎套在腰部), “竹老虎”用竹子手工製作,虎頭裡裝有蠟燭燈,外面是黃色的絹絲布,身前是虎的前身及虎頭,身後是虎的後身及虎尾,畫有條紋,很像真老虎。
扮演蝴蝶者也是男性民間藝人,有一定的手技表演能力,戴有形似蝴蝶圖案的面具,穿民間演出服裝,手拿二隻“竹蝴蝶”。“竹蝴蝶”下面是一根竹子棒,蝴蝶用絹絲布製作而成。竹子棒削得細又長,有彈性,拿在手中可靈活轉動。
表演時老虎主要是跳、竄、撲,表現出兇猛、暴怒、貪婪等虎性特點,而蝴蝶在表演時須帶有挑、逗等特點,以輕盈的動作戲弄老虎,使其不能抓到吃到。
老虎表演者的動作主要部位在腰和腿:腰控制老虎的轉、撲、扭等動作。腳站正步雙手抓住虎身,整個上身向前下腰使虎頭朝下;向後下腰時雙手抓住虎身,肩、腰向後彎曲使虎頭朝上;左右傍腰使身體前後左右上下來迴轉動;腿主要是踢、跳、跑、撲等動作。
蝴蝶表演者的動作主要部位在手,雙手持蝴蝶棒,將二隻蝴蝶上下左右來回抖動以引誘老虎。
《老虎嗒蝴蝶》主要動作有:
一是老虎出山:老虎二眼凶怒,懶洋洋地邊走邊跳,時而朝觀眾叫幾聲,時而朝上咆嘯幾聲,踢踢跑跑兜上一圈。
二是雙爪撲蝶:表演時中間放有木凳代表山,老虎爬上山後朝上咆嘯一聲,突然從山上撲向蝴蝶,蝴蝶發現老虎撲來,急忙飛向天空。
三是張口吞蝶:老虎後蹲前伏,蝴蝶飛過去逗樂,老虎突然張口,蝴蝶低飛逃離。
四是雙鼻噴火:老虎雙鼻內裝有焰火,發現有蝴蝶飛來並逗戲時突然雙鼻噴火,蝴蝶連忙逃離。
《老虎嗒蝴蝶》表演時是用民間鑼鼓伴奏,由鑼、鼓小鑼、鈸組成,鑼鼓經為: 次乃 次乃 匡。根據主要節奏進行各種不同變奏並反覆進行,完成整個舞蹈伴奏。
二、《老虎嗒蝴蝶》歷史緣由。
嘉興、海鹽一帶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大小麥,從古代到解放前後農村民間住房大多以草棚、木結構、竹結構為主,並用稻草、麥梗蓋頂。由於草、木、竹是易燃物,一旦著火,便是傾家蕩產。因此 人們對火尤為恐懼和無奈。人們認為老虎兇猛,火神怕老虎。老虎來了,火神跑了,老虎去過的地方火神不敢來。所以連石刻、木雕、瓷瓶等都有虎的圖案。人們希望藉此消避自然災害能過太平安康的生活。
在靠天吃飯的農耕時期,人生了病,沒錢也沒地方治療。不生病、健康體壯是人們原始的願望。人們認為老虎威武強壯,有老虎的地方病魔妖鬼不敢來,老虎還能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家中有虎,定能趕走邪氣,長壽吉祥。為了鎮邪祛瘟,使小孩像老虎一樣強壯、命大,民間有給小孩取名為老虎、大虎、二虎、小虎,給孩子頭上戴老虎帽,身上穿老虎衣,腳上穿老虎鞋的習俗。古海鹽人,我國魏晉志怪小說家乾寶曾在《搜神記》中這樣描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像虎眼,以祛不祥”。據《浙江風俗簡志》載:老虎鞋紅綢緞做鞋面,鞋頭上繡有老虎,舊時小孩多穿,現在較少見。《海鹽縣誌》記載:幼兒穿黃色印花老虎衣,謂能驅避毒。
古時候,人們的精神生活遠無現在豐富,也無公共娛樂場所,人們盼望在農閒時能有一些自娛自樂活動,使得大家能相聚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熟悉,《老虎嗒蝴蝶》應運而生。《老虎嗒蝴蝶》參加的人數可多可少,最少3人就可以表演,多者上百人。有時演員很多,有扮演老虎、蝴蝶,還有蚌燈、南瓜燈、西瓜燈、龍燈、滾燈、獅燈等表演者,還有扛旗的,敲鑼的,而更多的是圍觀觀眾。《老虎嗒蝴蝶》它藉助了舞蹈的樣式,表演者、觀眾歡聚一堂,滿足了人們農閒時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
三、《老虎嗒蝴蝶》傳承與發展
《老虎嗒蝴蝶》歷史悠久,據了解在宋朝已經存在,距今近千年,流傳在嘉興、海鹽等江南農村一帶。據澉浦鎮葫蘿山老藝人吳關金回憶,建於1102年的海鹽南北湖吳越王廟正殿東牆牆壁上畫有“老虎嗒蝴蝶”圖案。
民間舞蹈《老虎嗒蝴蝶》盛旺時期是在清朝中後期,至40年代逐步衰落,筆者在調查中了解:1947年元宵節《老虎嗒蝴蝶》還在海鹽秦山鎮長川壩集鎮及附近幾個村里演出,這是目前了解的最後一次民間演出。
1956年春,鹽官鄉(今為秦山街道)對《老虎嗒蝴蝶》進行改編,由三人表演,該節目參加了海鹽縣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1959年9月,官堂公社(今為秦山街道)對《老虎嗒蝴蝶》進行改編,道具蝴蝶改為紅旗,老虎則由一人表演,該節目參加了海寧縣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文藝會演(時海鹽與海寧兩縣合併)。
1982年,長川壩公社(今為秦山街道)文化站創編的《老虎嗒蝴蝶》再次參加海鹽縣文藝會演,並將《老虎嗒蝴蝶》改名為《老虎撲蝶》,由三人表演,並編排了6個情節:“老虎出山”、“老虎尋食”、“老虎歇力”、“老虎撲蝶”、“老虎嬉蝶”、“老虎歸山”。
1,重視非遺工作,強化保護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鎖在檔案室的收藏品,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見證,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非遺保護工作要拓展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各級政府要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以及堅持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老虎嗒蝴蝶》是融表演藝術與造型藝術為一體的海鹽獨特的民族風情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的極高的表演藝術和欣賞價值,為民眾所喜愛,作為《老虎嗒蝴蝶》的發源地,海鹽縣政府要高度重視其保護、搶救與傳承,認真研究制定規劃,保護好與傳承好《老虎嗒蝴蝶》,為歷史留下富貴的文化財富。
2,進一步做好《老虎嗒蝴蝶》挖掘、收集工作。縣、街道文化系統下階段主要是挖掘、收集《老虎嗒蝴蝶》表演形式、音樂節奏等工作,多走訪民間老藝人,搶救性錄製傳承人的口供。目前,《老虎嗒蝴蝶》傳承藝人不多,搶救性挖掘、整理《老虎嗒蝴蝶》迫在眉睫。
3,海鹽縣文化系統要把《老虎嗒蝴蝶》的保護、搶救與傳承納入工作重點,要建立專門小組,責任到人。每年舉辦全縣性《老虎嗒蝴蝶》專場演出不少於一次。作為《老虎嗒蝴蝶》發源地秦山街道文化站要成立《老虎嗒蝴蝶》表演隊,舉辦《老虎嗒蝴蝶》表演培訓班,培養更多更好的表演人才,做到《老虎嗒蝴蝶》“三進”:一是進學校,二是進村(社區),三是進企業。讓更多的人參與傳承與保護工作。秦山街道文化站每年至少組織3次全街道大型專場演出。還要組織表演隊伍與外地交流演出。縣、街道文化系統必須有一支能夠比較了解《老虎嗒蝴蝶》專業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人員隊伍。
4,加大經費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要加大在資金上投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經費保障制度,並納入縣、街道年度財政安排。要全面持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就需要有相應的資金作保障。要合理解決非遺保護傳承中的“人、財、物”保障的難題,就《老虎嗒蝴蝶》而言,財政經費主要保障下階段普查、錄製、保護、研究、資助培養傳承人、培訓輔導、創新編排、整理歸檔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