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津關
簡介老津關位於今安康市江北中渡台東1公里處,隸屬安康市關廟鎮。老,歷時長久;津,渡口碼頭;關,乃關口。石梯渡與老津關依偎著北出關中道口。俗云:“隔山不算遠,隔水不算近。”故亦稱“老津關”,老津關的老津渡南岸便是安康古東津渡。
今人謂之“老君關”乃口傳訛變也。繼而又有人越來越怪誕地將此關口與“太上老君”聯繫在了一此,確也應了那句“錢越帶越少,話越捎越多”的民間俗語。
漢水北岸的長嶺樑上有“老君殿”規模不大,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見其僅有三楹。舊志未有記載,創建無從可考,問當地諸老人慾知詳情,亦無人知曉;北岸又有地名曰“老君關”,多附會訛傳有“老君廟”而名。其實,此是“老津關”之謂的口誤所致。老津關與石梯渡,北出秦嶺到關中的老渡口;舊城大南門外有“泰清宮”內奉老君,即為上述諸行業所立。“泰清”,天的別稱。道家著錄《鶡冠子·度萬》:“唯聖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泰清,下及泰寧。”舊《志》只言“柴扉道院”即其舊址,推測當變故於頻仍的水患之中。
老津關歷史概況
老津關民眾生活老津關一帶民眾世代淳樸,關東有自古形成的小集市沈家嶺,南為安康古城。因此,老津關一帶民眾主要以種植蔬菜、養殖家禽等,往來於沈家嶺與安康古城變賣為生。他們一般由中渡台坐渡船過東津渡入城,在大廟的後院牆與街道間原為一片空地,在街房尚未建造前,這一帶是民眾做買賣的地方。許多小商販專門等候在這裡以小額微本收購,自老津關渡河過來的農民所捎帶的農副產品,然後拿進城去轉手。
老津關龍舟隊老津關自古有一支龍舟隊,龍舟隊為老黃龍隊,老黃龍隊有 3條,即東泗王廟、老君關(老津關)、石梯鋪(石梯渡)。 據《州志》載:民國七年(1918)軍閥王安瀾圍城,放火將“東四王廟”燒毀,其龍船與“火星殿”的在一起,存放於中水牮一帶,後被“中義渡”(今中渡台)接過後並恪守舊俗陳規,繼續與“西四王廟結對比賽。其他如“老津關(老君關)”對“西津渡(七里溝)..........。
老津關現代發展
概況老津關地處316國道主幹線上,交通便利,火車東站也於上世紀90年代落成,依靠漢水上可入蜀,下至漢口。可謂是交通四通八達,又加上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現代發展蒸蒸日上。據勘探,砂金儲量相當豐富,大棚蔬菜也被鎮評為示範基地。
砂金礦據地質隊勘探,在安康共探明沙金儲量9處,安康市老君關等七處小型礦床,砂金共探明儲量23.66噸,保有儲量17.99噸;由於群采、壓覆等原因,尚可利用的砂金儲量約有5噸。除已開發利用的越河砂金礦外,老君關、大河等處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大棚蔬菜老津關村大棚基地從2002年開始興建,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日光溫室大棚由最初的31個發展到現在的84個,占地面積200多畝,總投資400多萬元。種植品種也由最初的油桃拓展到大棚草莓、杏等多個品種,年產值260多萬元,每棚年純收入2萬多元。目前,老津關大棚基地已被列為關廟鎮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成為全鎮乃至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