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寶山城

明永樂十年(1412年)平江伯陳王宣在長江出海口南岸,今高橋鎮東7.5公里處築一土山。 明萬曆十年(1582年),山基坍入海中,漁人輒得巨木於原基之下。 萬曆四年(1576年),當寶山未坍之時,右參政兵備王叔杲築寶山城在寶山之西,二歲而成。

老寶山城在浦高橋鎮東北2公里,高三港西岸。明永樂十年(1412年)平江伯陳王宣在長江出海口南岸,今高橋鎮東7.5公里處築一土山。初築時距海1.5公里,以巨木為樁,壘土而成。山築成後,林木蓊鬱,山頂平曠,建龍王廟、觀音殿,春日香信,遊人如織。明初,商品經濟及對外貿易逐步開展,此山之築實為海運需要。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1413年),山已築成。其船隊由揚子江轉海而南,望此(寶山)為往來收泊之準。明永樂帝為築寶山作記,泐石為碑。中云:“今年春,及命將士相地之宜,以為往來之望。其址東西各廣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餘丈,上建烽堠,晝則舉煙,夜則明火,海洋空闊,遙見千里,於是鹹樂其便。”但至明正統年間(1436一1449年)已成為一座荒山,出現了好幾隻老虎竄躍其間,後來竟繞舍,先後有65人葬身虎口。千戶王慶及縣巫張鑒奉命帶領上千兵丁,才把虎消滅。張鑒根據親身經歷寫了《寶山殺虎行》的記事詩,其中有句:“食其肉今刳其腸,行人聚觀集如市,歌者快者聲琅琅。居民從茲稱樂業,雞豚犬冢始安康。”
明萬曆十年(1582年),山基坍入海中,漁人輒得巨木於原基之下。此山先後存在150—160年。當年永樂皇帝所立之碑,今存高橋中學校園。
萬曆四年(1576年),當寶山未坍之時,右參政兵備王叔杲築寶山城在寶山之西,二歲而成。城周長495丈,高2丈6尺2寸,四門皆建樓,敵台、窩鋪、吊橋、護城壕等俱備,為駐兵海防之所。此城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坍沒入海。坍沒前,許多建築陸續被拆除,今老寶山城農民家中藏有關於築城的石刻一塊,文曰:“萬曆戊寅吉旦,督工官鎮江衛經歷,余姚蘇□禮□□,管造居民吳應麟、沈國秩、朱□□、鄒□□、黃燕翊。”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今高橋鎮東北2公里處,又築城一所,方廣4.3公頃,雉堞樓格鹹具,專為防海駐兵之處。清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寶山城內守備署傾圮,現尚存南門城洞殘垣、老城隍廟大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