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釋義

老子釋義

《老子釋義》是2012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伯森。

內容簡介

鄭伯森所著的《老子釋義》內容簡介:老子在經歷了人世滄桑之後,以一種悲苦的心情勸諫統治者,對老百姓不要過度盤剝,也不要為了一己私利去發動戰爭,不要弄得民不聊生,他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一套無為的政治智慧。

《老子釋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編輯推薦

老子不是天子黨人,老子也不是諸侯黨人。老子與黨派爭端無關,但老子卻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精神領袖之一。老子不是唯心主義者,老子也不是唯物主義者。老子與學派分歧無涉,但老子卻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最偉大的哲學家。
《道德經》不是倫理學說,《道德經》更不是兵書。《道德經》卻是一部哲學著作,一部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哲學著作,一部人類史上用字最少、含義最深刻的哲學著作。
我第一次通讀《老子》,那是1977年的事情。那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復旦大學哲學系所編撰的《老子注釋》,內附《老子》通行本。因為我相信有機會讀到通行本的人應該最多,所以本書選用通行本作為底本。如非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我很難有機會在後來陸續讀到漢朝的河上公本、魏晉的王弼本、馬王堆帛書甲本和乙本、郭店楚墓竹簡本。在當時,這簡直是夢寐難求的事情。但有時候,夢想畢竟也會成真。因為這決非某一個人的奢望,這畢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意願。瀏覽罷上述各本,雖然我無法考證哪個版本原字原文最多而增字刪字改字最少,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讀到古今文人學士、專家、教授一處又一處的誤注誤解,傳承至今繼續誤人子弟,我終於不能無動於衷。這些誤注誤解,小到片言隻字,例如:第十四章“繩繩不可名”的“繩繩”,第十九章“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的“絕”,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的“孔”,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的“取”,第五十一章“亭之毒之”的“亭”和“毒”,第五十六章“玄同”的“玄”,第五十九章“長生久視之道”的“視”以及第六十一章“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的“以”和“而”等等;大到連篇累牘,諸如:第一章、第十九章和第八十章的整章內容,或者望文生義,或者胡猜亂估,無不以自說自話曲解老子的原意。致使筆者不得不根據現有的文字在各章札記中逐一提出異議,並逐一找出相關的依據,據理加以勘正。
還《道德經》以老子原意,使其不再以謬傳謬繼續誤人子弟,並使確有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不至被金濤銀浪所淹沒,也不至被中華兒女所遺棄,這就是我年復一年迄未了卻的心愿。
華人愛老子,外國人也愛老子。事實上《老子》的外文譯本已經有八百幾十種之多,但古今文人學士、專家教授常有誤注誤譯《老子》,誤及洋人。
事實上沒有正確的《老子》白話譯文,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老子》外文譯本。由此可知,正本清源,還《老子》以本來面目之必要,不僅關係到十幾億中華同胞,而且影響著難計其數的海外朋友。不可不慎之又慎。
華人讀《老子》,全能讀懂者少而不求甚解者多,善始善終者少而虎頭蛇尾者多。為什麼?因為大部分人讀《老子》,一遇疑難之處不得其解,便開始納悶迷惑;再遇疑難之處不得其解,便只能權且因襲古人或者前人的注釋,否則便讀不下去。至於那些不肯輕易因襲者,那么,往往也就只能選擇半途而廢了。他們認為:《老子》高深莫測、艱澀難懂,不是具一般文化水平者所能夠理解。其實,這種天大的誤會與《老子》長期以來被誤解、誤釋不無關聯。
沒有人不承認:《老子》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照理,樸素的內容應該配以樸素的解釋,淺白易懂。尤其是書面文字一旦變成口頭語言,連文盲都應該能夠聽得明白。但是,可惜可悲可遺憾的是,樸素淺白的原文,在古今文入學士、專家、教授的努力之下,卻變成了使普羅大眾望而卻步的甲骨文。一部完整的《老子》竟被割裂成支離破碎、前後不能一致的殘簡斷章,散落塵世。
有鑒於此,希望大家都能夠知道,讀《老子》大可不必心懷恐懼,但萬萬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老子》用字遣詞都是當時的常用字、常用詞,通俗達意,決不冷僻。《老子》行文平實流暢、淺近易懂,讀來並不佶屈聱牙,更非高深莫測、晦澀難解。讀者只要不為古今文人學士、專家、教授的牛角尖所困,必能得到《老子》的真諦。為了使更多的同胞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老子》的入門從而看懂《老子》,也為了找回《老子》的原意真義,從而不負老子立言的一片苦心。筆者特撰此引言,俾便有所助益於讀者,並藉此告訴大家:
道,不是道路,不是道理,也不是方法或者學說。在老子的八十一章《道德經》之中,道,就是自然規律。道,就是自然的法則。
德,就是自然規律在人心中的反映,也就是人心中的行為法則。
名,不是姓名,也不是名位,而是事物的名稱。
常,作為形容詞可被解為平常的;作為名詞可被解為事物的普遍性。常,被指代為道時,應該被解作普遍規律。
非常,作為形容詞就是不平常的。
常無欲,經常保持無欲的狀態,能客觀地認識事物、看待問題。
常有欲,經常心懷欲望,便易陷入主觀,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看待問題。
無,就是無形的空間。
有,就是有形的物質。
一,就是一種物質,也可以是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對立統一體。
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規律。
為無為,就是做不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
玄同,就是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幾近全同。
玄德,與孔德同義,也就是通德、達德或者全德。
小國寡民,意在不必以此為慮。因此,決不是老子的理想王國。
結繩,斷非老子留戀結繩記事之原始或者純樸,從而提倡回歸原始社會。事實上,壓根兒就沒有這回事兒。

目錄

引言

第一章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1
第二章在認識事物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其對立面7
第三章治事要治根,為無為決非什麼都不做10
第四章自然規律客觀存在,深邃無底、取用不盡13
第五章聖人治理天下當遵守自然規律,不可厚此薄彼15
第六章道似空間永存不亡、用之不損18
第七章政治家必須無私才能成功20
第八章德髙者如水,利民利事而不爭23
第九章適可而止是防止物極而反之道25
第十章人的肉身必須與思想合二為一28
第十一章有是物質,無是空間32
第十二章人活著到底應該為什麼和不為什麼35
第十三章天下只可託付給愛民重民輕己的人38
第十四章繩繩不是冥冥,而是小心謹慎42
第十五章為官者的德才標準45
第十六章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長治久安50
第十七章最好的當政者並不以政事擾民5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