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以後的李耳開始師從常樅。據記載,常樅是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學者,他學識淵博,教誨學生孜孜不倦。常樅對李耳的教導都要李耳自己體悟。他告訴老子,人在經過故鄉時要下車,表示不忘故舊根本;在高大的樹旁經過要彎腰傴背,以示其對長輩的尊敬。 老子很勤奮,再加上常樅的教導,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與孔子生活於同時代,比孔子稍微年長些。當時的老子已是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學識在當時無人能及,因而被任命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眾多藏書。在這裡,老子的思想又一次產生了飛躍。李耳在任史官的過程中研讀了《尚書》。《尚書》中載有從堯到周初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文告,滲透著那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 老子研讀 《尚書》的時期是他思想發展的成熟期。當時的老子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專程前往洛邑向李耳問禮。他們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他,背後的銘文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個人等到他的骨頭部己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尚存。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而為仕,否則就隨遇而安。會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貨物藏得很嚴密,仿佛一無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態與過多的志向,這些對你有益無害。 孔子離去後,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獸我可以用網去捕捉它,能游的魚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雲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龍一樣。" 本來,老子的思想已開始向隱居修養、追求無名發展,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亂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脫。周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令尹喜請求道:"先生要隱居了,請盡力寫一部書吧。"於是老子寫成了一部書,這就是 《老子》。 《老子》一書是老子思想的結晶。全書採取韻文體,約五千字,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其中闡釋了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樸素辯證法思想,重點闡釋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 "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