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民國十年(1923),為紀念討伐張勛復辟而犧牲的宋向辰、樊靈山二將軍建烈士陵園於東校場舊址,每年清明節進行祭掃。抗日戰爭中,又在南門外為中條山戰役犧牲的將士樹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後,復建忠烈祠於藥王山財神廟舊址,紀念邱鐵生、譚建疆、白圭成、崔成傑、宋家龍等六十多位抗日烈士。
1954年5月,中共耀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為紀念1948年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的32位革命烈士,在藥王山南麓烈士殉難處立碑建亭。1958年重新埋葬烈士遺骨建墳冢32座,並建新亭,移碑墓前,命名為耀縣烈士陵園,1985年2月,習仲勛為陵園門樓題額。陵園占地3498平方米,建築面積1868平方米,有墓冢、碑亭、紀念廳、接待室及仿古門樓等建築物,花木扶蘇,環境優美。每年清明節前後,市縣黨政軍領導及幹部、學生、各界民眾謁陵掃墓,緬懷先烈。青少年學生也在這裡舉行入團入隊儀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此外,耀縣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分別安葬於照金、白瓜、阿子、柳林、稠桑等鄉鎮。經過1955年民政局清理登記,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管理,加強保護,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地。宋向辰、樊靈山陵園因建耀縣水泥廠時占用,也於1984年遷建於藥王山南庵西側起雲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