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翡翠蟈蟈白菜
【現藏】:天津博物館
流傳來歷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件中國玉器的稀世之寶-翠玉白菜;而收藏在天津博物館的翡翠蟈蟈白菜則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被文物專家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天津市文化局的專家在當時財政局的庫房中驚喜的發現了一顆翠玉白菜,這件玉器珍寶也是以白菜造型所作,菜心的濃郁之處有兩隻蟈蟈和一隻螳螂。有專家說,正是因為這棵白菜上生動描繪了螳螂和蟈蟈“和平共處”,才使這件國寶更添加了積分妙趣橫生的意境。
根據這顆翠玉白菜的造型,專家將這件國寶定名為“翡翠蟈蟈白菜”,也叫翠玉白菜。1953年,翡翠蟈蟈白菜正式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吸引了不少遊客。觀眾還親切地為這顆翠玉白菜起了個“凍白菜”的別名。
形態特徵
這塊翠玉的原料,天然含有白,綠,黃三種顏色,而雕刻時,頗具巧思的工匠,並沒有迴避黃色的翠質,而是大膽的將其留在了菜幫上,逼真地表現出白菜被霜凍後的質感,反而透露出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讓這棵白菜更具韻味。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玉有著獨特的喜愛。清朝之後,上好的翡翠雕刻的翠玉擺件,則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白菜因有著“百財”的諧音,有著祝福財源廣進的意思,而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白菜豆腐保平安”的說法,翠玉白菜也代表著平安與健康。而且,白幫綠葉的白菜,還是清清白白的象徵,寓意收藏者淡泊名利和高雅的氣節,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了許多翠玉白菜的藝術品。
翡翠常識
從我國玉石雕刻用材的歷史順序看,翡翠是“後起之秀”。翡翠,是借鳥羽為名。翡為赤羽雄鳥,翠為綠羽雌鳥。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十八首》云:“翡翠巢南渡,雌雄珠樹林”,恰將翡翠與雌雄對仗。翡翠鳥產於今海南島、雲南一帶。用翡翠玉料雕刻的玉器,可能最早見於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道:“吾家有玉罌,梅聖俞以碧玉。宋真宗朝內臣鄧保吉見而識之曰:‘此寶物也,謂之翡翠盞一隻,所以識之。’公偶以金環於罌腹磨之,金屑紛紛而落,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據知,翡翠的硬度極高,有“硬玉”(摩氏硬度7度)之稱,故可“屑金”。然而至今考古發掘或傳世文物,似尚未發現明清以前的翡翠雕刻作品。
早在18世紀末期,上好的翡翠玉料已從緬甸經雲南大量輸入中國內地,它的出現為清代玉雕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用翡翠雕琢的器物,質地堅硬,色彩明快,所以迅速得到皇帝、后妃及貴族們的崇尚與珍愛。清乾隆、嘉慶時期的琢玉工藝發展很快,玉匠們利用翡翠創造出題材廣泛、造型自然逼真、生機盎然的鳥獸魚蟲、果蔬花卉等作品,供皇室及達官賞玩。
玉匠們能運用一塊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異巧妙地表現出動植物形體不同顏色的特徵,這種雕琢手法即所謂“俏色”(巧做)。而翡翠的色彩艷麗、緋紅與翠綠參差斑駁、變化多端,正是用作“俏色”的最好材質。因此,清代翡翠俏色玉雕作品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