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2002年至2003年間,利用粒線體DNA進行台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族群遺傳的研究時,發現兩個過去未曾報導的隱藏種。
這兩個新種在遺傳上各自形成單系群,與台灣草蜥相距甚遠,且三者並不呈現單系群。有別於台灣草蜥,這兩個物種均呈現顯著的雌雄二型性,顯示它們在過程中採用不同的生殖策略。也因此,這兩個物種的獨立性同時受到親緣物種觀(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與生物物種觀(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的支持。
形態特徵
由於具有三對頦下鱗、兩對鼠蹊孔,翠斑草蜥在過去數十年間均與台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互相混淆。然而,翠斑草蜥與台灣草蜥可資區分的最大特徵包括:
1. 尾鱗14列(台灣草蜥為16列);
2. 體型明顯大於台灣草蜥與鹿野草蜥;
3. 具有明顯的雌雄二型性,在生殖季節中,雄性在體側出現明顯的綠色斑點。
生態習性
廣泛分布於花蓮以北、淡水河以東的台北縣市與宜蘭地區,並包含龜山島。出現環境包括草地、農地、森林邊緣,特別喜歡棲息於芒草叢,並常在局部地區形成極為龐大的高密度族群。常與演替過程中的先驅植物伴生,為林相遭受破壞的指標性物種。目前記錄的最低海拔在海邊,而最高海拔接近七星山頂(約1000公尺)。頻繁活動的季節介於3月至11月,窩卵數2,偶爾3;大部分的個體1年內可成熟,活動期間每月均可生殖;但壽命短,可能鮮少活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