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2歲那年,家道中落,父親又開始生病。每當家裡缺錢時,他就看到母親拿著父親早年收藏的瓷器出去,帶回幾百塊錢來維持家用。翟健民第一次意識到,這些看似普通的瓶瓶罐罐原來是可以變錢的。
成功旅程
機緣
15歲那年,因為生活所迫,他開始打工掙錢,以維持家裡的生計。一開始他在一家店裡賣抽紗,從學徒做起。當時他的英文不大好,每當店裡來了外國客人他都害怕和對方交流,但老闆娘英語很好,他就留心邊做邊學,只經過半年時間,他就能夠比較自如地與外國客人進行交流了。抽紗店的隔壁是一間古董店,他結識了當時這家古董店的師傅黃英豪,黃師傅問翟健民下班後能不能幫忙給客人送貨,講義氣的他當然不會推辭,所以每天晚上 6 點下班後他就幫黃師傅把貨送到顧客家中。一年之後,黃師傅對翟健民說要開一家自己的古董店,要他一起來做。這時翟健民才明白,原來黃師傅是通過這一年的時間來考驗他的耐性,考察他的為人。
成長
1973年,翟健民進入了黃英豪開的福成行,開始接觸古董。剛入門時懵懵懂懂的他,根本不知道有底款以及沒有底款的瓷器應如何分辨朝代,他深感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遂在以後的時間裡,努力學習瓷器知識,逐漸成為行家。 1976年翟健民到英國參觀大英博物館、戴維德基金會和維多利亞博物館時,被裡面眼花繚亂的中國文物震驚了。在當時的香港,一般只能見到一些“行貨”,偶見一些小官窯、老窯。看到如此廣闊的歐洲市場,他意識到歐洲市場對於香港古董商的重要。
創業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1981年翟健民決定離開已有一定規模的福成行。但他與黃師傅已經有了很深厚的情誼。為了報答師傅的栽培,在離開福成行後的一年裡,他每天都會回到福成行對師弟傳授業務,這樣持續了一年多後才離開。 1982年至1987 年他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戶的生意。 1988年,翟健民終於在好萊塢道開了自己的店——永寶齋,店名是翟健民的太太劉惠芳取的,意為希望每個顧客來永寶齋買到的永遠都是寶貝。有了這個視窗,翟健民結識了很多新的客人以及香港新的收藏家,令他的事業進入新的一頁。
充實之謂美
香港回歸後翟健民在太太的堅持下來到北京發展,但這次卻不同於20多年前來北京的感受。除了感到北京人的親切外,他看到了很多新開的私營古董商店。有別於歐洲的外銷瓷,北京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有著很多在海外不知道也沒有掌握的知識。對於虛心好學、從不滿足的翟健民來說,這塊土地深深地吸引著他。而他為人仗義的性格,也使他漸漸地與內地買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就在這一年, 40多歲的翟健民下決心進入北京大學學習。儘管困難重重,顧慮眾多,但對於知識的渴求以及對瓷器的熱愛,使他頂著壓力,克服困難,進入了北大考古系學習。在最初的兩三個月中,因為聽不懂老師的國語以及對一些專業辭彙不理解,翟健民聽得稀里糊塗,下課後還要同學幫忙。為了克服這一困難,他就在課堂上錄音,回去後反覆聽,反覆學。雖然一周只有兩次課,但每次聽課,他都要早出晚歸,在香港和北京之間飛來回。每次在北京聽完課回到香港家中都是晚上10點多,吃點飯後複習當天學的知識,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10點鐘還要精神抖擻地去上班。
如今翟健民在北大已經上了五年課,五年的學習費用,五年的勞累都是常人難以承擔的,但他仍在堅持著。一個人獲得的成功與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這個道理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就很少有人有翟健民那樣的毅力。在他看來,天下之最可貴者,莫如時日;天下之最奢侈者,莫如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