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撕紙藝術是一種類似剪紙但和剪紙不同的平面鏤空藝術,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深得百姓的喜愛及讚美。從技法上講,撕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撕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因為不需要畫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種完全用自己的身體來跟紙交流的藝術,它有著其它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
翟家大院撕紙至遲在明末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民間藝術品,發展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當時的撕紙技藝已經相當精熟。清朝以後,翟家大院撕紙藝術日趨繁榮。到了乾隆甲辰年(1784年)南巡,翟家大院撕紙傳人翟允之將翟家大院撕紙工藝發展到高潮;清末時期,翟家一支傳承人翟錫滸作為翟家大院撕紙項目的奠定者,成為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第一代傳承人,開創了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新格局。
藝術特色
翟家大院撕紙屬於紙藝藝術、裝飾性藝術,因而一般尺寸不大,是一個涉及面極廣,運用於各種環境裝飾的藝術形式,有著服務社會、美化環境的重要作用。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
翟家大院撕紙保留著徐州特有的地區文化表現力。豪放大氣,作品邊緣呈現毛邊參差不齊,透著原始的自然美。人物,動物輪廓簡潔,粗獷。少有的細節的刻畫,其中卻蘊含著合理的韻味,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創始
翟家世居山西,明朝末年遷來徐州,到清代中期就已成為徐州城內有名的富戶,翟家第七代翟允之與余家結親,從戶部山王姓手裡買了一座大院,置田千傾,從此昂然走進戶部山八大家之一。
翟允之自幼隨父親學習撕紙製作,練就一手絕技。將祖輩從山西帶來的年畫、剪紙藝術發展為撕紙藝術,並將撕紙技藝得到了提升,開創了翟家大院撕紙工藝。他搏紙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他的作品一氣呵成,不拘小節。向乾隆皇帝表演撕紙工藝,以家族形式宣傳撕紙。
後人傳承
2000年後,人民政府對翟家大院撕紙工藝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2000年4月28日,經市政府批准將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正式掛牌為徐州民俗博物館並對外開放。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月10日,經市政府批准增掛“徐州市物質文化遺產館”牌子,旨在充分利用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展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翟家大院撕紙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紮根於古代紙藝藝術的傳統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徐州藝林一絕。
翟家大院撕紙創始人:翟允之
歷代傳承者:翟錫滸、翟如公、翟樹春、翟昌玲、翟海濤、翟天麟。
1、第一代:翟錫滸
【個人簡歷】翟錫滸(1862-1928),男。
【主要貢獻】翟錫滸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吸取紋樣裝飾。把撕紙工藝提高到研究裝飾紋樣的水平。它是繼創始人翟允之之後,是翟家大院撕紙發展的重大轉折點,被認為是近代翟家大院撕紙的第一代創始人。
2、第二代:翟如公
【個人簡歷】翟如公(1881-1933),男。
【主要貢獻】將撕紙藝術作為紙藝流派之一進行研究,其作品細緻粗獷,形成了翟家大院撕紙的風格。
3、第三代:翟樹春
【個人簡歷】翟樹春(1903.2-1948.9),男。
【主要貢獻】在撕紙手法上技術精湛,手法奇巧,作品精美,被百姓譽為“撕技奇人”。
4、第四代:翟昌玲
【個人簡歷】
翟昌玲(1935.11-2013.12),男,作品保留著徐州特有的地區文化表現力。整幅作品一氣呵成,不拘小節。豪放大氣,作品邊緣呈現毛邊參差不齊,立體感強烈,透著原始的自然美。人物,動物輪廓簡潔,粗獷。少有的細節的刻畫,其中卻蘊含著合理的韻味,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主要貢獻】選定撕紙材料以紅色宣紙為基礎材質,在撕紙種類、表現形式、撕紙技法等方面進行整理歸納。
5、第五代:翟海濤
【個人簡歷】
翟海濤(1962.11-至今),男,江蘇徐州。徐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徐州翟家大院撕紙技藝傳承人,徐州小海燕記者團輔導員,彭城民間藝術館薪火學堂輔導員。所作“翟家大院的記憶”撕紙系列,百餘幅民俗作品,以各種人物,動物的形態,展現徐州地域的民風,民俗。
【主要貢獻】
在繼承的同時發展創新人物頭像,作品由小幅形式逐步做大尺寸,表現形式上加以創新,推出了民風、民俗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的文化它的價值不單體現在傳承人創作的作品更在於傳承人所擁有的技藝技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民間,生存於民間,傳承於民間沒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貼近人民民眾的生活。以人的生活場景為載體的設計創造是其作品方向。
6、第六代:翟天麟
【個人簡歷】
翟天麟(1994.5-至今),女,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視覺傳達本科。從小喜愛繪畫,雕塑。從翟家大院的撕紙傳人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份技藝遺產,“翟家大院的記憶”撕紙系列,百餘幅民俗作品,以各種人物,動物形態,展現徐州地域的民風,民俗。體裁廣泛。它是徐州翟家大院的撕紙技藝傳承人翟天麟用雙手一幅幅撕出來的。所以說它又是撕出來的藝術。
【主要貢獻】成立蘇州翟天麟撕紙文化傳媒公司,將撕紙工藝以文創產品形式推向文化市場。與時代相接軌的社會形式呈現,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公益廣告。並用這份技藝在藝術的世界裡捕捉著傳統與現代的美,使這傳統的技藝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煥發出青春。
名字由來
“翟家大院撕紙”是徐州民俗博物館翟家大院的工藝藝術。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清初向南方遷徙,一行兄弟七人,到徐州時留下兄弟二人,堂號三槐堂(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山西民間逢年過節就要貼年畫貼窗花,翟家二兄弟將山西民間的年畫和剪紙技藝帶到了徐州。初到徐州的翟家像所有遷徙來的住戶一樣家境貧寒,在沒有剪刀的情況下就用手指撕幾張山西剪紙式的粗狂大紅窗花、門聯貼到門窗上彰顯喜慶。就這樣,形成了翟家最早的撕紙。
經幾代人苦心努力,到清代中期翟家成為徐州城內有名的富戶。翟家到了第七代翟允之與余家結親後,從戶部山王姓手裡買了一座大院名為“翟家大院”,置田千頃,從此昂然走進戶部山八大家之一。撕紙工藝也隨之一代代傳承。
翟允之心靈手巧,富於想像,繼承傳統的年畫、剪紙的同時進行藝術創新。因翟家大院為大戶人家,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撕紙藝術又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因此在百姓中廣為流傳稱為“翟家大院撕紙”。
發展歷程
由於撕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撕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有人說,民間藝術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民間撕紙作為民俗的陪襯,在漢族民間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到了今天的時代,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巧手,祖祖輩輩都在譜寫著民族藝術史中無聲的樂章。
歷史典故
【歷史鉤沉簡介】
乾隆皇帝25歲登基,在位60年,他曾6次南巡,4次來到徐州。主要目的是“閱河”,即視察黃河水情和治河工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黃河在徐州孫家集決口泛濫,災情嚴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遷順河集碼頭登入,來徐州視察。
【翟家大院·伴雲亭】乾隆住宿小故事
此建築為伴雲亭。清代始建後經修復。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南巡路過徐州,也在翟家的亭中小住,翟家大院撕紙傳承人向乾隆表演了撕紙工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賞。清晨起後,乾隆忽見四周雲霧繚繞,興致揮筆題寫了“伴雲亭”三字。
至清朝乾隆下江南路過徐州到徐州翟家大院的半雲亭住一晚,見此工藝很讚賞。因為皇帝讚賞,隆恩浩蕩,奠定了翟家大院撕紙的文化根基,此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一代代傳承。
撕紙種類
以紋樣分類
撕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動物、裝飾畫、風景、遊戲等類。
以寓意分類
撕紙的特點,表現為題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為分來的依據,由此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以表現方式分類
撕紙的大致可以為:粗獷類和細緻類。
以用途分類
有人認為撕紙的分類應以用途為據,由此可分為:
(1)裝飾類:貼於它物之上以供欣賞或增加它物之美的撕紙,如窗花;
(2)俗信類:用於祭祀、祈福、怯災、怯邪、驅毒的撕紙,如鬥神;
(3)稿模類:用於版模、印染的撕紙,如繡稿;
(4)設計類: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揚它物的撕紙,如電影或電視的片頭。
藝術鑑賞
材料、工藝及特性
撕紙所用材料是較為細緻的紅宣紙,其特點是可塑性強。過去的宣料易發黃,時間長容易脫落、褪色,不能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使用安徽涇縣的宣紙不易脫落、不易褪色。一件完整的整開作品一般需要7天左右。
撕紙的表現形式
撕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手指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撕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手指)決定了撕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撕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大多出於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撕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撕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撕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撕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撕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撕斷了,就會使整張撕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撕不落,萬撕不斷的結構。這是翟家大院撕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撕撕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於受到材料局限,要求撕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線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手法要“穩、準、巧”
翟家大院撕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由於指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當撕制較大的撕紙作品時,在指法的運用上,必須要注意用力要剛勁、均勻,在撕紙時,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較細連線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撕壞。
這裡的“巧”主要是指運用手指撕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撕紙指法中很重要的兩種指法。這兩種指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撕紙藝術獨具的“指味紙感”。
指法的運用
撕紙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負責控制紙的角度右手負責固定,撕時根據情況不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兩根長度適宜的手指一起施力。四片指甲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初學者會很困難但是高手可以做到遊刃有餘的處理任何圖案。
下面具體談一下這兩種指法的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手指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撕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撕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撕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髮,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撕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撕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撕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翟家大院撕紙的指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經過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撕紙限制
一個撕紙家是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的,首先作品的產量很低,因為手很容易淤血和腫脹,只有真正熱愛這門藝術的人才能忍受。指甲也是限制之一由於指甲難以承受長時間的使用,一不小心就會斷掉,造成撕紙家數周無法創作的尷尬處境。由於以上兩點的限制所以過去撕紙作品尺寸大多都比較小。而且撕紙家一般不畫草稿,這就要求撕紙者有高超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對於圖案的每個部分都清晰地記在心中,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前功盡棄。
作品鑑定
撕紙家的苦惱之一就是有時會被懷疑作品的真實性,因為高手的撕紙作品可以像剪紙一樣精緻,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辨別一件作品是剪紙還是撕紙只要仔細看作品的邊緣,剪紙的邊緣是平滑的,紙的纖維會被整齊的切斷。而撕紙的邊緣是比較粗糙的,有一些絨毛狀的纖維存在,這些是剪紙無法仿製的特徵。
撕紙作品
真正一幅優秀的撕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鑑賞一幅優秀的撕紙作品呢。
指味與紙感
一幅優質的撕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撕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性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撕紙就要講究撕味和紙感了,用手指在紙上摹仿版畫做出來的撕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撕紙、用手指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撕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撕紙應該用撕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玲攏剔透
撕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撕紙的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撕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撕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強調裝飾
一幅優秀的撕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係,撕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變形誇張
撕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醜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醜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
翟家大院撕紙為單色撕紙,突出了“撕”的藝術主題,來不得半點虛假。因點彩紙所用品色,很短時間內,就會形成污染並脫色,脫色的撕紙,毫無欣賞價值。翟家大院撕紙,以造型優美、紙張考究、撕功犀利而著稱,就其淵源,徐州為舉世聞名的漢文化之城,在深厚文化底蘊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用途
撕紙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民間撕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現代藝術
說起徐州的民間藝術,翟家大院撕紙一定是最亮麗的招牌之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民俗博物館翟家大院的工藝,它已傳承了三百多年。但與許多非遺項目的沒落甚至瀕危不同,翟家大院撕紙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時代更迭,人們的審美趣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藝術何以能經久不衰?
生於市井,親近百姓
翟家大院撕紙,由明末時期所創,這種紙藝造型生動傳神,表現題材以人物肖像和民俗生活為主。翟家大院撕紙從誕生起就取材於市井、親近著百姓。這是一門關於生活的藝術。
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由家族傳承轉為社會傳承,並於2014年成立了工作室,湧現出眾多優秀作品。而從這些作品中,人們往往能看到時代的印記。
深入生活,緊跟時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為了保障翟家大院撕紙的創作活力,工作室每年都會組織到各地採風,尋找創作靈感與素材。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藝術形象源源不斷地誕生。在2015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中,翟家大院撕紙有大批作品入選,變得家喻戶曉。
努力面向市場,幾乎是每個非遺項目都會面臨的課題。如今工作室的作品還是以研究、展覽為主,由於費時較長、成本較高,市場需求量還不大,作品主要用於收藏或作為禮品。為此,翟家大院撕紙也在想辦法擴大宣傳,讓更多市民認識到撕紙的魅力。
200多年來,翟家大院撕紙的一代代傳人,就是這樣維持著這門藝術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斷的靈感,自生活中來;只要歲月的長河延續,藝術的傳承就決不會枯水斷流。正如那句小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翟家大院陳列館
徐州民俗博物館是在原戶部山古民居余、翟兩家大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占地6000餘平方米,有明清古民居160餘間。現館內陳列有徐州地區生活、生產用品及歷史民俗文物千餘件,並設有節令婚俗、民間藝術、地方戲曲廳等展室,並舉辦地方戲曲表演、民間工藝製作等活動。
翟家大院故居收藏了翟家大院撕紙世家傳人的優秀作品,展示翟家明清時期的故居,主要陳列翟家撕紙工藝的部分作品和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