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問題態度
不迴避、不掩蓋
“我們自豪而不自滿,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兩年前的新一屆常委見面會,習近平初登舞台,就直面問題,毫不避諱,“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記憶體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幹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民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
習近平的系列重要講話中,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體現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信仰和責任擔當。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執政以來,習近平面對各個領域存在的問題,從不避諱,從不掩蓋。
——反腐倡廉。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中紀委第二次全會上指出,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一些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影響惡劣,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人民民眾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
——從嚴治黨。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我們國家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共產黨內,我們黨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幹部身上。黨培養一個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是很不容易的。這些年,一些幹部包括一些相當高層次的領導幹部因違犯黨紀國法落馬,我們很痛心。我們中央的同志說起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國家安全。2014年4月25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特別是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
——國內經濟。2013年9月5日,習近平在俄羅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時指出,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6%。中國也面臨著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這些問題處於可控範圍之內,我們正在採取措施解決。
——住房保障。2013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民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
——北京霧霾。2014年11月,習近平在北京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致辭是談到,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的空氣品質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以便讓各位遠方的客人到北京時感到舒適一點。我們正在全力進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強烈憂患意識
憂黨憂國憂民
憂患意識是一種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進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催化劑和動力源。
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憂患意識。
談黨建,“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今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指出,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民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深刻認識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
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談經濟,“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2012年12月9日,剛剛履新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把廣東作為其離京調研的第一站,在當地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他強調,面對錯綜複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態勢,也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曲折性,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
談國家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今年4月15日,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談邊海防,“強化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大局意識”。6月27日,習近平在第五次全國邊海防工作會議上強調,邊海防戰線的全體同志要強化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大局意識,勇於作為,敢於擔當,努力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
談文化,“憂患著人民的憂患”。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談外事,“五個充分估計”。11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複雜性,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鬥爭的尖銳性,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
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保證。凡是有底線思維,常懷憂患之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更穩重,更清醒,更自信的表現,凡事有備才能無患。
借古警今警示
牢記“決不當李自成”警示
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引用《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告誡全黨要有憂患意識。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常引用南宋詩人楊萬里這首詩,提醒自己“常懷憂患之思”。
此外,習近平還在多個場合,引用前人的故事、名句,借古警今,語重心長。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還告誡黨員幹部,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增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自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在同縣鄉村幹部和民眾座談時談到。
“奢糜之始,危亡之漸。”習近平用“亡黨亡國”來警示腐敗問題的巨大危險。今年10月8日召開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引用《道德經》中的名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告誡全黨要增強憂患意識,立於不敗。
遵循規律
遵循規律:“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如何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習近平的執政理念,貫穿了尊重規律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鑰匙”。
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了對於規律的認識。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講話中說,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是體現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東西,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
2014年7月8日,習近平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在2014年8月1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關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一段論述,曾經在移動端廣為流傳,其中就包括對於“新聞傳播規律”的觀點。他說,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對於遵循規律的認識,還集中體現在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中。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當選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首次離京便來到廣東考察。而廣東,一直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發源地。考察期間,習近平引用了國人耳熟能詳的“石頭論”,來論述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習近平說,“對看準了的改革,要下決心推進,爭取早日取得成效。對涉及面廣泛的改革,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對看得還不那么準、又必須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進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在實踐中開創新路,取得經驗後再推開。”
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了摸清改革規律的重要意義:“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老祖宗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乾過,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過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習近平說:“摸著石頭過河,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法。不能說改革開放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再摸著石頭過河就不能提了。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同時,又不能因此就什麼都不動、什麼也不改,那樣就是僵化、封閉、保守。要採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到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
在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闡述了對全面深化改革規律的認識。他說,“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有規則的,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美國政要眼中習近平的執政風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國政要對習近平的執政風格與執政理念的認識日益清晰且全面。
意志堅定
意志、勇氣、擔當,一些外國領導人在和習近平接觸後都用這樣的辭彙描繪他,包括歐巴馬在內的美國政要對習近平堅定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推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富強的理想信念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11月11日,習近平與訪華的歐巴馬總統在中南海瀛台會晤中指出: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重視“大一統”。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國家是第一位的。歷史多次證明,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國家就能夠強盛、安寧、穩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一旦國家混亂,就會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災難最慘重。我們對主權看得更重些,原因就在於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敵入侵。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和安全面臨的外部威脅往往最為敏感。這是中國長期面臨歷史憂患所造成的。歐巴馬一再表示理解中國人民為何珍惜國家統一和穩定。2014年12月3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首次公開談及自己的訪華之旅,並讚揚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他“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獨有偶,“強勢和務實”也是美國副總統拜登對習近平的評價。拜登被認為是美國政府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過最多交流的官員,他曾與習近平一次會談的時間長達四個半小時。在這位美國副總統看來,私人關係是國家領導人建立信任的重要工具。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是一位華裔美籍外交官,他不僅稱讚習近平“很有自信”,更認為習近平“對未來中國有清晰的願景目標,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自豪、獨立而強大的國家”,“中國現在幾乎已建成一個現代文明的國家,對此要向所有中國領導人表示敬意,包括習近平主席”。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多次評價中國領導人,他認為習近平聰明,思想敏銳,有責任感,有當領導的思維經驗。
踐行改革
習近平銳意改革的決心也讓美國政要印象深刻。美國副總統拜登表示,在他與習近平的會談中,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果。拜登提到了讓市場發揮決定作用、開放服務行業、由市場驅動的匯率等改革內容,認為這些都是很有雄心的目標。他同時表示,中國提議進行的改革也與美國的優先事項相匹配,比如保護智慧財產權、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在談及中國進行的改革時,拜登表示,“這些都是受歡迎的舉措,但也會是艱難的舉措”,“最終,關鍵的還是執行工作”。拜登說他不懷疑中國領導人的承諾和決心,但“改革無論在哪裡都是充滿挑戰的”。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說,習近平正在相當大程度上展示著“前所未有”(unprecedented)的領導力風格,以相當“單邊的、進取的、自信的”方式領導。他在規模較小、想法更相似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促進和幫助下決策,並且藉助一些務實的前省長,有意推動經濟改革。洪博培稱他對中國告別舊式手法,更多嘗試邁向經濟發展和法治的新手法感到樂觀。他還預期,中國的反腐會從像周永康那樣的退休高官轉向在職官員,這對中國的體系來說是新的富有挑戰性的階段。洪博培預期,習近平政府在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期間,也就是2017年到2022年期間將完成權力鞏固,可能會看到他們以相當進取的方式進行更多的改革努力。
親民和善
習近平親民和善的形象一直在美國民眾中深入人心。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認為在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後,中美兩國領導人的私人關係有顯著增進,成為兩國關係發展的亮點。斯考克羅夫特是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1年,他作為尼克森總統訪華先遣團的一員來到中國,是最早訪問中國的美國高級官員之一。1989年,在中美關係經歷困難的時刻,他作為老布希總統特使兩度訪華,對中美關係的轉圜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他見證了中美關係的起步和發展。他回憶說:“2012年習近平作為國家副主席訪問美國,我有幸見到了他。習近平是一個非常好的傾聽者,很注重聽取各方解決問題的意見。針對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和雙方如何合作創造一個更公正的世界,他發表過有說服力的演講。美國人民很期待看到習近平主席的這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從普通百姓入手,走民眾外交、公共外交路線,使美國普通民眾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對維繫中美關係的順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