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翁同龢(1830-1904),清末維新派。字聲甫,號叔平、瓶笙,晚號松禪,江蘇常熟人。1856年(鹹豐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署刑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帝師傅。前後充鄉試考官、會試總裁等,參與主持科舉考試達40年。後成為清流派的領袖人物。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時,他極力主戰。次年馬關議和,反對割地,力爭修改約稿。《馬關條約》簽訂後,因憤於割地求和,遂“有變法之心”,欲輔佐光緒帝籌謀新政。北京強學會成立,曾予支持。但反對維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1898年初,參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對康有為的問話,隨即向光緒帝密薦康有為。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變法維新。翁同龢為慈禧太后及後黨所忌恨,15日即被開缺回籍。同年12月,又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他居家懼禍,所存疏稿,焚毀強半,日記亦有刪改。1904年病卒。1909年(宣統元年)詔復原官,追諡文恭。著有《瓶廬詩稿》(另詞一卷)、《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其書法縱橫跌宕,為世所重,有手札、墨跡等多種影印或石印出版。翁同龢出身官宦家庭,父兄都是朝廷大臣。他是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他生活的時代幾乎和中國近代史相始終。甲午戰爭中他堅持抗日,反對投降;戊戌運動中力圖自強,促進變法,對國家和民族做過貢獻。翁同龢長期在清廷擔任要職,處在晚清政治鏇渦的中心。他為官40多年,狀元宰相,兩朝帝師,位極人臣,尊榮無比,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10餘年,開缺回鄉後竟兩袖清風,囊無餘資,晚年生活,尚須親友和門生接濟,甚至典賣字畫度日,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風,也是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