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宰第

義宰第

義宰第位於廣東省連平縣上坪鎮,系明朝義宰謝蒙泉的府第。 義宰,顧名思義,即被明王朝指認的“宰官”,是對社稷穩定做出貢獻而享有崇高威望的非正式官吏。 謝蒙泉,名襄,字邦俊,因祖居蒙山,山巔及麓有泉,故別號蒙泉,明朝粵和平邑惠化圖上坪里人。因明朝嘉靖年間粵贛邊境山寇猖獗,荼毒生靈。謝蒙泉設圍寨保障鄉民,奉皇上恩意,被授冠服,封“義宰”,賜旌旗號令,委以一方重鎮便宜,征剿不侯命,屢建奇功,惠化之民賴以安身。

歷史背景

連平上坪謝氏溯源

義宰謝蒙泉家庭世源圖 義宰謝蒙泉家庭世源圖

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志士謝枋得(名枋得,字君直,號疊山)次子熙芝公於1279年由江西弋陽遷至虔之錫州,公元1370年,枋得公第五代孫謝復淵游商至上坪定居,成為連平上坪謝氏的開基始祖。復淵公八傳至蒙泉公,世源圖為:復淵公——福珍公——仲玄公——俊茂公——瑄公——廷柏公——本蓁公——蒙泉公。

歷史事件

王陽明設和平邑

明朝正德年間,粵贛邊境山寇猖獗,荼毒鄉民。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著名的軍事家、哲學家御史王陽明接受朝廷任命,成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江西南安、贛州,湖廣郴州及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賊盜,即設法剿捕,王率軍一鼓而平之,奏績,割龍川縣和平都、仁義都並廣三里、河源縣惠化郡,在原廣東龍川縣和平峒羊子埔增設和平縣治,將和平巡檢司移至浰頭以據險要,“百姓永享太平之樂”。和平邑(今和平縣),下設惠化圖(今連平縣)“上坪居首,為都之冠冕也,余皆招徠新民。”

粵贛“三巢”寇患

自嘉靖三十五年(1556)起,廣東、江西各地爆發農民暴亂。其中廣東和平縣岑岡李文彪、江西龍南縣高沙保謝允樟、下歷賴清規等乘官軍御擊倭寇之時,相與結黨,號為“三巢”,率部攻打附近郡縣。至嘉靖四十五年,李文彪死,其子李珍與謝、賴勢猖熾,他們約期分道四出攻城奪邑,已擁眾數萬人,並占據廣東和平、龍川、興寧、江西之龍南、信豐、安遠諸縣,一應錢糧、詞訟,有司不敢詰問。而無以生計的農民、手工業者,多入山結寨,與“三巢”互為聲勢。僅賴清規部,就跨據江、廣六縣,依險固守,官軍莫能敵。

義宰第的來歷

鄰封賊寇嘯聚亂,蒙泉圍寨是保障

嘉靖戊午年(1558),寇患死灰復燃,鄰封惠少嘯聚為亂,各路賊寇串巢連結,動出萬計,環境牛馬掠擄殆盡,田荒粒絕,民不聊生,越境移糧重錢弗,既鄉民搖動,謝蒙泉義然奮曰:“大丈夫當飛騰萬里,取金印如斗,安事腐儒作書蟲耶!”遂諳武經七書,貫通古今百將,乃割山田數十畝癖為圍寨,四設坑塹,收集宗戚鱗次結屋以居,義聚鄉民,詎成以保障,保障寨(今保中寨)由此而得名。

御史通判覓良才,一戰而捷聲名響

嘉靖戊午年(公元1558年),監察御史徐派通判洪章 物色豪傑以助剿除叛亂,訪至上坪,見圍寨利用天然的坑塹屏障,四周種植荊棘並用排柵加固,賊寇屢至,束手無策,惟笑而去,鄉民得以保全,通判感嘆此奇人良策也!遂舉薦謝蒙泉帶兵征剿賊寇,一戰而捷,功賞義民冠帶,巡撫獎勵匾額:烏台榮勵。

三軍力戰山河震,旌旗冠帶封義宰

繼而長吉雙溪水周萬爵、上坑楊南海、雙嶺賴春山、張福清、賴本野等賊突然來襲,加上饑寒交迫,謝蒙泉把賞銀悉數分給鄉民,分毫未取,身先士卒,歷經苦戰才得以解圍,凡奮力殺敵者謝蒙泉皆給予厚葬。兵備副使聽聞此事,方給拔硝磺鋁彈百斤、烏鏡銃二把以資戰具。巡撫范給功貫銀二十餘金,獎勵牌匾,加以中軍令旗重鎖一,封義宰,並給予“征剿不候命”的權力,鎮守惠化圖。

嘉靖壬戌年(公元1562年),謝蒙泉奉命率兵征討以黃狗牯為首的賊寇,不到一個月就殲滅了,擒賊首,巡撫給以賞銀百千餘金。

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長吉賊寇攻擊圍寨,鄉民命懸一線,謝蒙泉率鄉民奮起反擊,憑藉著烏鏡銃、硝磺鋁彈以資銳氣,群賊畏威,終霄逃遁。

班師策馬氣如虹,功成身退效太公

解圍之戰有眾多朝廷官員督戰,巡撫和通判錄寫戰事報於朝廷,給以嘉獎,朝廷擬封高官讓其世代襲蔭,,謝蒙泉效仿“太公之起在平治,而不在功名;安石之出在蒼生,而不在爵祿”, 提出“寧要金銀用斗量,不要累代子孫官”,向朝廷要了許多金銀以撫恤戰士及其家眷,將圍寨修建成為一座氣勢恢宏的義宰第。

史料文獻 史料文獻

明朝進士,承德郎雲南清吏司主事王一乾作《慶義宰蒙泉謝君榮壽詩並引》中有記述“授知當道,進以職,以加兵權,屢奏奇功,中有懷疑之類,君以德化喻”,可見謝蒙泉功成身退應是順勢而為的英雄舉措,並非目光短淺、只注重短期利益。

義宰第的傳說

傳說在謝蒙泉建功立業之後,朝廷派天師占得義宰第屋場是塊風水寶地,皇室風水也旺不過它,於是白天派兵在該龍形屋場的“龍頸”處深挖三條深壕大塹,欲斬斷“龍筋”,但過了一夜竟恢復原狀,接連兩天都是如此,看不出一點破綻。
皇兵頭領感到有些不可思議,於是就在夜深人靜時埋伏於僻靜處以觀其變。這夜,月黑風高,皇兵們聽到山鬼跳躍歡慶說:”不怕你銅,不怕你鐵,就怕你黃狗血。”第三天,頭領邊讓士兵在新挖的壕塹邊上淋上黃狗血,果然,只見山下蒙泉龍血流了三天三夜,壕塹再也不癒合了。

至今義宰第屋背即蒙山上三條壕塹仍清晰可見,據村里老人們講,龍脈一直在恢復,相比於幾十年,三條壕塹已經淺了很多,等到完全癒合的時候,村里就要出大人物了。

謝蒙泉死後,鄉親感念其生前功績,請人刻了像放在上坪洞主廟以供奉,香火不斷。謝蒙泉威靈赫顯,鄉中凡有警情,賊寇擾民,謝蒙泉雕像之頭冠自起,飛出廟門,直到事態平息,其冠才復位。

雖然這些都屬於傳說,但也表達當地人對謝蒙泉疾惡如仇、能征善戰、深明大義、愛鄉恤民的崇敬之情。

義宰第的現狀

因防禦之需,保障寨義宰第的主體建築原址位於蒙山一個小山頂上,因地勢所限,不利於防火,以致於後來被火燒毀。歷經四百多年風雨後的今天,僅存山腳下一座圍屋,但小山頂上古寨印跡隨處可見。

圍屋直至上世紀末一直保存完好,圍屋正中為宗祠,一塊刻著“義宰第”三個遒勁大字的大木匾懸掛在大門上方,祠堂裡面樓形祭台、牌匾、天花板雕等均保持著古樸的模樣。2006年12月,河源晚報記者實地採訪,並發表文章《“義宰第”前世與今生》進行報導,讓義宰第更聲名遠揚。然而,彼時義宰第因年久失修,不免令人唏噓。

義宰第修繕前和修繕後照片 義宰第修繕前和修繕後照片

2010年初,保中寨村開始啟動義宰第重修工程,在謝蒙泉後裔的共同努力下,修主體,裝路燈,置台凳,翻新漆……一年一項工程,一步一個腳印,終於在2017年1月順利峻工,義宰第煥發了往日容光,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得到了發揚,宗親們將在蒙泉公的英雄氣概中汲取力量,共創更美好家園。

史料記載

以下史料均記載於《廣東連平上坪謝氏族譜》

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朝著名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翰林院經筵講官羅洪先撰《蒙泉記》

萬曆甲戌年(1574)明朝奉議大夫張濟時撰 《謝母吳氏七十有一序》

萬曆六年(1578)庚陵邑庠生晴峰劉欽題《義宰蒙泉翁南征平寇凱旋圖贊》

萬曆庚辰年(1580)明朝承德郎雲南清吏司主事王一乾撰《慶義宰蒙泉謝君榮壽詩並引》

萬曆庚寅春(1590)明朝太子太保、著名的二部尚書(兵部、工部)葉夢熊撰 《義宰蒙泉謝公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