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花園古樂組合的創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音樂家對於早期音樂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當本真演奏方式在諸如荷蘭、德國、英國這些國家興起並且蓬勃發展的時候,義大利,這個曾經誕生過如蒙特威爾弟,斯卡拉蒂,阿爾比諾尼,塔提尼等諸多重要作曲家的地方,在這方面反而落在了後面。
樹立自己風格的一張唱片
可以說和諧花園樂團是從演奏維瓦爾第的作品開始逐漸成名的。1991年Teldec唱片公司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維瓦爾第的作品; 之後1994年,他們錄製的《四季》即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卻同時也使得他們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廣為人知。
眾所周知,《四季》是一個旋律優美的古典音樂入門作品,它也是歷史上被錄音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在這樣的許許多多次的錄音過程中,所有可以對四季這個作品進行創新的可能性幾乎被用盡了。比如說,有用幾十把名琴來演奏四季的,有讓四位公認的小提琴大師分別演奏其中的春夏秋冬的,還有用現代的電子合成器來演奏四季的……即便是用古樂器來演奏四季,這也實在也不能算是有新意的做法了。
如果把音樂用食物來打比方的話,這個作品大概只能比成南方的白飯或者北方的麵條了:市面上舊的錄音比比皆是,新的錄音也在不斷的增加,但確實能夠令人胃口大開得幾乎沒有。灌錄這樣的作品是非常容易流於平庸的,而如果是僅僅為了標新立異而作一些改編很可能就會破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那種美感。
但和諧花園演奏的《四季》令人無法忽略他們的存在;他們的演奏被評價為“異常彪悍凌厲”,甚至“具有搖滾基因”。他們那張《四季》的封面便是淡藍色背景中,子彈從一把深紅色小提琴的側面破壁而出,右側琴身完好,而左側琴身在衝擊下支離破碎,木片飛揚,不僅顏色上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子彈的動感和整個畫面的創意也給人巨大的視覺震撼。從這張唱片的封面上就可以大致想見和諧花園的演奏風格:一方面子彈擊碎左側琴身,可以理解為他們對於傳統演繹的突破,另一方面右側完好的琴身,則可以理解為他們依然在某些方面是保持傳統的,比如對於古樂器和本真演奏方式的使用,對於作品完整性的保存和對於音樂本身的尊重。
和諧花園的風格
很多人都會提起和諧花園的那種乍聽上去十分激烈的風格,作為他們的獨特之處。實際上,在仔細聽過了他們對於一些其他作品的演奏之後,我並不認為這種所謂的“異常彪悍凌厲”是他們的唯一的突破傳統的地方。確實,我在第一次聽到他們演奏的《冬》的時候是很震驚的。但後來聽得多了之後,我覺得,如果說他們的演奏是一個多面體的話,“彪悍”只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面”。
可能比較恰當的說法是,和諧花園的反傳統,一方面在於他們對於作品本身的理解超出了大多數人,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對於《四季》甚至對於維瓦爾蒂的可以達到的想像-----他們的想像是充滿活力,強烈的情感和色彩對比的。 另一方面也在於他們這一整個團體內部極度和諧一致的演奏力度與步伐。我認為他們之間的這種極少強調自我,極少突出單個演奏者的團體的這種凝聚力,在如今可以找到的各種演繹中是很少見的。
另外,其實他們演奏的音色也是非常純淨細膩的。他們對某些樂段的處理之所以能夠讓人感覺彪悍,我想主要是由於他們對於樂曲的處理運用了極強的明暗對比,而他們可以成功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於每一個成員都做到了在同一個正確的時點上完全發揮出了所有自己的樂器可以達到的力度,等於是一個樂團的合力做出來的極強和極弱。而這種運用力度的方法是不會導致音色的損傷的,所以,在任何時候他們依然可以保留古樂器那種清澈明淨的音色。
和諧花園的一些演奏作品
最近在仔細聽一些和諧花園除了四季以外的作品。
有一套他們1992年在Teldec灌錄的一套唱片,維瓦爾蒂Concerti da Camera (室內協奏曲)。其中收錄了維瓦爾蒂的二十一首室內協奏曲和三首奏鳴曲。
維瓦爾蒂的室內協奏曲保存至今的共有二十二首,都是為若干件(一般是三至六件)樂器而寫的,這些樂器一般包括雙簧管,豎笛,巴松管以及小提琴,再加上數字低音;但是如果根據現在我們對於“協奏曲”的定義, 這些室內協奏曲被稱為“協奏曲”其實是不恰當的;可能叫做“奏鳴曲”還稍微合適一點。這個不恰當在於,實際上當時所謂的室內協奏曲是根本沒有樂隊參與演奏的比較短小的作品,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協奏曲,主要是指有樂隊伴奏的一件或者若干件獨奏樂器的大型作品。
(什麼是數字低音?說得簡單一點,數字低音有點像現在的吉他和弦譜,早期音樂的作曲家在作曲中一般把一些阿拉伯數字寫在樂譜下方,來代表特定的和弦,而不是寫一堆音符在譜子上面。 一般是由大鍵琴或者管風琴來演奏這些和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