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多年來,村黨委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發揚團結奮進,務實求效的精神,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村喜事新辦,喪失從簡,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蔚然成風,社會治安秩序穩定,法制教育常抓不懈,民眾的法制觀念不斷增強,連續多年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計畫外生育。村委會連續多年獲得省、市、區、鎮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0年被評為省級綜合實力百強村,2006年被評為濟南市民主法治示範村。村黨委被評為歷下區“五好村黨支部”。
發展歷史
義和村屬於丘陵旱區,自然條件差,過去是有名的窮村。早年間叫王二躲莊,據老一輩人講,過去北方有一個叫王二的佃戶,因交不起地主的地租,只好背井離鄉躲進南山的旮旯里定居下來,來往的窮人多了,就成了村落。以後,為圖個 吉利,改名義和村。村名好改,可惡劣的環境條件改不了,村子建在山頭的一面山坡上,七零八落的梯田,高低落差近 50 米,春秋滴水貴如油,夏季滿地滾石頭,人畜飲水就靠接雨、接雪。直到建國初期,面貌依舊。糧食畝產也就一百五、六十斤,難以餬口,人們過得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連年吃國家的返銷糧。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 1961 年起,我們開始搞一些如打旱井、修水壩等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1962 年解決了吃糧自給, 1973 年開始,掀起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熱潮,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以後年年賣餘糧, 1978 年糧食生產邁上了大台階,畝產達到 1194 斤,結束了以地瓜乾為主食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 1989 年實現了噸糧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義和村的發展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為改變“單一經營、守土受窮”的狀況,經過反覆探討、論證,我們確立了一條“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振興經濟之路。從 1980 年起,我們靠山吃山,建起了料石開採、石子加工、燒石灰、淋灰膏一條龍的企業—石料廠,當年建廠,當年嘗到了甜頭。 1984 年我們又建起了磚廠,僅這兩項,村里一年淨收入幾十萬元。從此,一發不可收,背靠大一企業,為大企業拾遺補缺,先後建起了建築隊、運輸隊、保溫隊,並不斷上新、創新,上一個,鞏固一個;鞏固一個,發展一個,每年上 1 — 2 個項目,以滾雪球的方式發展到 20 個企業,村辦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第三產業得到了大的發展,個體民營企業紅紅火火,村經濟總收入連年增長,各項公益福利事業蓬勃發展, 1992 年 被列入歷下區首批小康村。
經濟發展
義和集團總公司簡介
山東義和集團總公司地處濟南市東部開發區內,近靠小鴨集團、濟南鋼鐵廠、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幾大國營大中型企業,新建的世紀大道、 13號路和通往濟南國際機場的工業南路等幾條主要道路縱橫交錯,穿村而過。交通通訊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該公司成立於 1993年9月,是一個跨行業、多結構、多層次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綜合企業集團,隸屬於姚家鎮,占地1平方公里,擁有固定資產1億元,職工1200人(其中:中高級職稱管理人員5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餘名),主要行業為石油化工、建築建材、油漆保溫、汽車修理、商貿等,主要產品有9大類16個品種,主導產品聚丙烯獲省鄉鎮企業優秀成果特等獎,市場銷路好,產品供不應求,太空棉填補了省內空白,“PP”、“PE”塑膠編織袋暢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集團技術力量雄厚,水、電、氣等設施齊全,各項公益福利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95鄉鎮企業評價排序中榮獲“中國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1000家第322名和“中國最高利稅總額”鄉鎮企業1000家第433名,1996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全國鄉鎮企業集團”榮譽稱號,跨入了國家級行列,並被濟南市鄉鎮企業局評為“市十大明星企業”。
義和編織廠
義和編織廠,主導產品聚丙烯,獲省鄉鎮企業優秀成果特等獎,市場銷路好,產品供不應求,太空棉填補了省內空白,“PP”、“PE”塑膠編織袋暢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基礎設施
義和國小
濟南市歷下區姚家鎮義和莊國小
校長:周勤禮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姚家鎮義和
郵編:250101
老年活動中心
義和村委會專為退休的老年人提供的休閒娛樂的場所
義和賓館
義和賓館。目前有村民徐記祥私人承包、及餐飲、住宿、娛樂於一體,環境幽雅。
聯繫地址
地址:濟南市歷下區姚家鎮義和莊村民委員會
公車線路:47路 99路 10路 122路 318路
義和莊坐落在濟南市東郊。占地700多畝。輕騎路、經十東路、鳳凰路,世紀大道(一號路)。貫穿東西南北。農村人口1600人。廠礦企業30多個。國小,幼稚園各一所。交通便利,47路99路10路122路公車一路直達。
舊村改造
基本情況
義和村地處濟南市東部開發區內,占地面積(包括舊村址)不足700市畝,現有住戶600戶,人口1700餘人,人均占地四分地。東鄰濟南煉油廠居民住宅區、廠區,西鄰山東警察學院,近靠小鴨集團、濟南鋼鐵廠、濟南高新開發區等幾大國營大中型企業,新建的世紀大道、13號路和通往濟南國際機場的工業南路等幾條主要道路縱橫交錯,穿村而過。交通通訊發達,地理位置及周邊居住環境十分優越。
必要性重要性
回顧歷史,義和村幅員遼闊,總面積近4平方公里,上千畝耕地包圍村莊四周,村民日出勞作,日落而息。自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本村土地逐年減少,全村總占地面積減少到現在的700市畝。因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濟南煉油廠多年來徵用本村土地 15 00餘畝。2003年東區工程道路建設、工業南路拓寬占地200畝。2004年曆下工業園的建設,本村又有近1000畝土地被儲備,全村1700人生活在南北700米,東西500米的土地上,人均耕地不足一分地,基本上沒有可用於耕種的土地,村民已不再以耕種土地為主要謀生手段,發展個體民營企業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民失去了大量賴以生存的土地,但勞動保障尚未納入城市保障體系,村民的生活、就業、生存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大難題。面對困難,村兩委不等不靠積極尋求新的突破口。經全方位論證,我們認為只有進行舊村改造,充分發揮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才是義和村的唯一出路。這樣,可以騰出土地,一方面可以較妥善安置好本村村民居住,穩定民心;一方面可以節約部分用地作為村民的生活保障用地,建商品房,以此收取租金,作為村民因土地減少的補償;剩餘部分土地搞好房地產開發,作為安置村民的安居樂業工程,從而較好的解決好“三農”問題。
加上義和村的區域位置十分特殊,它地處高新園區,又處在經十東路、工業北路、鳳凰路等幾條交通要道旁,緊鄰石化園住宅區、雅居園住宅區、濟南煉油廠住宅區等,義和的建設應該與濟南市的大規劃和總體定位一致,總體風格相符,也就是說,它的區位條件決定著它必須改變現狀,必須進行舊村改造,與周邊環境相一致,建成高新區配套基地。因此,義和村舊村改造勢在必行。
打算和構想
義和村舊村改造範圍東至濟南煉油廠,西至 山東警察學院東牆 ,南至世紀大道,北至工業南路。根據濟南市東部新城區的發展,本村舊改並不是只在細微處修修補補,而是要動“大手術”,對全村進行全面換血,以全新的面貌替換現有的舊貌。規劃範圍內,其中510畝發展義和苑住宅小區,規劃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商業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配套公建面積3萬平方米,地下停車位2600個,徹底改變義和村舊貌。建就要建精品,要與城區高水平樓房接軌,把當前建設和遠期利用結合起來,做到設施齊全,配置高檔,力爭50年不落後。在樓前廣場空地,建設高標準居民休閒健身廣場。同時將結合排洪溝建設,將排洪溝兩岸硬化、綠化、美化,擺放石桌石凳,開闢沿河小公園,為居民提供高檔生活環境。建成後的居民小區一部分供給本村村民居住,一部分用以滿足社會低層次階層的生活需要,成為與高新園區相配套的生活後勤服務基地,還有一部分則作為商品房推向市場。
隨著濟南市東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我們構想藉助幾大主要幹道,建設三條各有特色的商業街。一是工業南路兩側,是義和村的商貿集中區,路北沿線500米,路南1000米,商品房林立,形成規模較大的商業一條街。二是老劉志遠路兩側,匯集多家民營個體業戶,發展成高科技民營企業一條街。三是世紀大道兩側路南2000米,路北500米,新建一批高檔寫字樓,1- 3 層搞商業,實行對外招商租賃。
改造的前景
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頭等重要的任務,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心聲。符合民意,深得民心。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大舉措震撼人心,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農業、農村、農民的春天到來了,因此要抓住機遇,加快舊村改造步伐,力爭三 --- 五 年完成。第一年先在現有空地上規劃 150 畝,建設村民住宅,首先保障村民全部搬遷;第二年建設商業用房,解決失地村民的生活保障問題;第三年 後 建設配套設施,提高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水平。通過舊村改造,開發以房地產業和第三產業為龍頭的新產業,建設村民理想的新家園,培育新型農民,促進村莊發生質得飛躍,加快農村城鎮化速度。舊村改造完成後,村民的居住環境大大改善,住宅區全部是新型小高層住宅樓,分 80 平方米、 120 平方米和 140 平方米等幾種戶型,村民根據家庭情況自主選擇,配有寬頻網、閉路電視、電話、車庫、地下室,集中供熱、供氣設備設施功能齊全,水、氣、路、電更加科學、合理,為村民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所,村民的住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建設生活保障用房 10 萬平方米,按每天四角算,去除村中各項開支等運營成本,為村民加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每人每年可享受 5000 元的生活保障金,再加上開發分紅一塊,解決了失地後的村民生活保障問題;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建設設施一流的學校、幼稚園、醫療中心、物業管理中心、休閒廣場、文化活動中心、農貿市場、茶亭、書報亭等配套服務設施,解決了民眾上學難、看病難、活動難問題,同時解決了失地後的村民就業問題,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民整體素質大大提高,對村民進行廣泛的經濟社會知識、實用技術、專門技能等知識的培訓,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動力,使義和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發展道路。 舊改後,義和的交通將更加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不僅讓居民住得舒適,還能提升房產價值,使居民從中獲利,同時滿足周邊園區對職工住房及生活配套設施的需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已強烈感受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這是村民心中的渴望,也是村民的美好憧憬。
工作措施
村兩委會十分重視舊村改造工作。為使舊村改造工作順利開展,村里成立了以書記為組長,村主任為副組長,兩委委員為成員的舊村改造領導小組,多次與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商談舊村改造工作,積極爭取優惠政策,採取積極措施,保障舊村改造工作健康順利開展。經充分研究,村兩委提出了以下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
1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方針為目標,構建和諧村居,提高村莊整體發展水平。
2 、目標任務:從規劃建設入手,逐步實現村民居住水平較大提高,舊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和生活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地面積和公共開敞空間明顯增加,舊村內重大安全隱患得到消除。同時,配套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建設和社會文化建設,努力實現舊村物質形態、經濟結構、組織形態以及文化形態全方位轉變,把舊村建設成為現代化新型文明社區,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和形象。
3 、基本要求:一是有序推進。根據全村的具體情況,按照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原則有序積極推進。二是創新機制。積極爭取政策、提高效能,探索切實可行的改造模式和機制,完善決策和執行體系,深化細化規章制度,強化管理措施,使舊村改造工作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三是確保質量。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精心策劃,嚴密組織,強化監督,確保工程質量、功能質量和環境質量。四是統籌發展。著眼於保證村民生活居住水平不斷提高,保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充分考慮產業的最佳化布局與結構調整,集約利用土地,集聚生產要素,構築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