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學說

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至於起源於哪一類單細胞動物,以及起源方式如何,有不同的學說。其中群體學說認為後生動物來源於群體鞭毛蟲,這是當代動物學中最廣泛接受的學說。

概要

群體學說(colonial theory)認為後生動物來源於群體鞭毛蟲,這是後生動物起源的經典學說。這一學說由赫克爾(1874)首次提出,後來又由梅契尼柯夫(1887)修正,海曼(1940)又給以復興。

兩個學說

(1)赫克爾的原腸蟲學說 認為多細胞動物最早的祖先是由類似團藻的球形團體,一面內陷形成多細胞動物的祖先。這樣的祖先,因為和原腸胚很相似,有兩胚層和原口,故稱之為原腸蟲。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蟲學說(實球蟲或無腔胚蟲學說) 認為多細胞動物的祖先是由一層細胞構成的單細胞動物的群體,後來個別細胞攝取食物後進入群體之內形成內胚層,結果就形成為二胚層的動物,起初為實心的,後來才逐漸地形成消化腔,所以稱之為吞噬蟲。

證據

(1)從現有的原生動物看,其中鞭毛類動物形成群體的能力較強,如果原始的單細胞動物群體進一步分化,群體細胞嚴密分工協作,形成統一整體,這就發展成了多細胞動物。但是單細胞動物群體多種多樣,有樹枝狀、扁平和球形的,前二者其個體在群體中的連結一般叫疏鬆。根據多細胞動物早期胚胎髮育的形狀看,球形群體(類似團藻形狀)與之一致,因此,群體學說認為由球形群體鞭毛蟲發展成為多細胞動物符合生物發生律

(2)超微結構的證據表明,原生動物領鞭毛蟲更可能是後生動物的祖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