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洛佐·達·富爾利
--------------------------------------------------------------------------------
簡評
15世紀那位崇尚研究畫法和透視及人體結構理論的畫家弗朗切斯卡,有兩名高足,一是路加·西紐列里,他不孚嚴師所望,一生在探索人體結構,為文藝復興的寫實性技法作出了卓越貢獻;另一位就是這一幅壁畫的作者美洛佐·達·富爾利(1438~1494),此人力求在二度平面展現古代建築物的透視雄姿,使壁畫顯得宏大開闊,具有一種紀念性意義。所以後人稱富爾利的壁畫是義大利的界畫(繪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名稱)能手。
作品
《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建立梵蒂岡藏書樓》即是典型的一例。 這幅壁畫系美洛佐·達·富爾利於1477年間所作,它描寫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在新建的梵蒂岡藏書樓里會見紅衣主教們時的情景:教皇坐在藏書樓一間側廳里,器宇軒昂,圍繞著他的是紅衣主教的群像。據說這些人物都是畫家用寫生手段逐個地加以描繪的,每個人物都具有肖像特徵。教皇希望通過畫他的肖像來展開這一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藏書樓落成的場面。為了使這一事件流芳百世,富爾利用深度透視多彩細膩的室內裝飾來反映豪華的場面,這樣,所有的主教的形象就顯得更加雍容大度。顯然,這幅畫帶有歌功頌德的味道。畫家在世時,頗受教皇寵信,曾為教皇的梵蒂岡宮和羅馬使徒教堂等處畫過多幅壁畫,其中有許多是宗教題材,而今就數這一幅保存得最為完好。 在壁畫平面上展現有透視深度的室內建築畫法,在15世紀的義大利畫家中,富爾利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畫法最早始於羅馬龐貝壁畫,到文藝復興時期,無論從技法上還是從表現深度上看都比古代壁畫的水平要高得多;而且用彩筆再現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這在封建皇權統治時期似乎是東西方統治者的共同心理特徵。中國古代的帝王也很喜歡讓畫家在壁畫上表現華美莊嚴的亭台樓閣形象,我國古代的界畫就是這種繪畫趣味的產物,只是宋代的界畫,要比西歐的提前成熟約四、五百年。這一幅大型壁畫在色彩上是精細無比的,讓人能從壁畫看到梵蒂岡那種豪華奢麗的室內裝飾的實際情形,不愧是一幅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此畫為370×315厘米大,現仍藏於梵蒂岡畫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