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

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早期發展歷史

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是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鎳幣影院

美國電影海報圖片 美國電影海報圖片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

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定: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重心移向好萊塢

早期影人 早期影人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裡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大衛·格里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製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瑪麗·畢克馥,麗蓮·吉許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早期電影導演

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和提高做出貢獻的共有3位導演,他們是大衛·格里菲斯、托馬斯·英斯和塞納·馬恩省特。

美國電影經典影片海報圖片 美國電影經典影片海報圖片

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在當時來說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但由於該片的種族主義觀念而受到輿論界與觀眾的指責。他次年拍攝的《黨同伐異》由於構思和技巧不適應當時觀眾的接受觀念,加之其它社會的、經濟的原因,也遭到冷遇,但該片的 4個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故事和平行剪輯技巧卻給以後的蒙太奇方法以啟示。英斯的以開發美國西部為題材的影片,塞納-馬恩省特以滑稽、打鬧見長的喜劇影片,則是美國電影中類型片的雛型。

查理·卓別林,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觀眾。1919年,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畢克馥 3位著名演員和格里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

早期明星

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制。“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以擁有一批明星為重要財富。

除查理·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瑪麗·畢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胖子”亞布克爾、蒂達·巴拉、珍妮·蓋諾和埃塞爾·巴里摩爾、吉許姐妹、葛洛麗亞·斯旺森、約翰·吉爾伯特、葛麗泰·嘉寶、基登、瑙瑪·希拉、哈羅德·勞埃德和早逝的魯道夫·瓦倫蒂諾等。

審查制度

海斯法典

“好萊塢”此時已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制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乃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海斯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法典對美國電影的控制和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

嚴格的審查制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於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

喜劇片主要有: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哈羅德·勞埃德的《大學新生》(1925)。

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

歷史片主要有:塞西爾·戴米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雷克斯·英格拉姆(Rex Ingram)的《啟示錄四騎士》(1921)等。

歐洲導演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占領歐洲市場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中有:瑞典的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莫里茲·斯蒂勒;德國的埃立克·馮·斯特勞亨、恩斯特·劉別謙、約瑟夫·馮·斯登堡、F·W·茂瑙。他們對好萊塢電影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的才能卻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殺,其中大部分人在好萊塢的遭遇是不幸的。

這些歐洲導演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其中包括:弗蘭克·鮑沙其的《七重天》(1927),克拉倫斯·布朗的《肉體與魔鬼》(1927),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朵》(1919)和《賴婚》(1920),亨利·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劉別謙的《循環的婚姻》(1924)和《溫德米爾夫人的扇

子》(1925),F·W·茂瑙的《日出》(1927),約瑟夫·馮·斯登堡的《求救的人們》(1925)和《紐約的碼頭》(1928),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的《紅字》(1926)和《風》(1928),埃立克·馮·斯特勞亨的《盲目男人》(1919)、《愚蠢妻子》(1922)和《貪婪》(1925),金·維多的《大檢閱》(1925)和《人群》(1928),勞爾·華爾許的《光榮價值幾何》(1926)以及威廉·惠爾曼的《翼》(1927)等。羅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納努克》(1922),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有聲電影時代

時代背景

到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到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必須在音響方面來一次革命,於是產生了有聲電影。

音響革命和經濟大蕭條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早期有聲電影由約翰·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艾倫·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艾倫·克羅斯蘭導演、艾爾·喬森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一年之內半數美國影院安裝了音響設備。1930年,除查理·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電影的音響革命恰與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同時發生。有聲電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電影市場,觀眾蜂擁前往觀看這種更加“新奇的玩藝兒”,因此儘管經濟蕭條,電影業表面上卻還繁盛。實際上一批批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陸續倒閉,幾家大影業公司也要依賴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的支持才能生存發展。

此外,有聲電影使生產成本提高,影片生產的數量銳減,又因有聲片帶來的語言障礙大幅度縮小了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在電影業內部,音響的出現衝擊了電影藝術和技術的各個部門,一些不能用於有聲片的技術人員都被淘汰了。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魯賓·馬莫利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劉易斯·邁爾斯通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金·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不久後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1940)。

大蕭條時期的諸方面因素使好萊塢影片的生產模式和製片公司體制定型下來。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了初建、合併、更名、鞏固的過程。

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製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 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克斯(始建於1915,合併於1935)、米高梅(合併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在整個30年代,儘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了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製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製片人為單元的製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製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類型電影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

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科學怪人》(1931)等。

除去上述類型影片之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這些影片包括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1934)、《第茲先生進城》(1936)和《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1939);卓別林的《摩登時代》(1936);約翰·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1934);喬治·庫克的《八時餐會》(1933)和《小婦人》(1933);麥可·柯蒂斯的《星星監獄兩萬年》(1933)、《黑色的憤怒》(1935)和《俠盜羅賓漢》(1938);維克多·弗萊明的《勇敢船長》(1937)、《綠野仙蹤》(1939)和《亂世佳人》(1939);約翰·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關山飛渡》(1939)、《怒火之花》(1940)和《青山翠谷》(1941);愛德芒德·古爾丁的《大飯店》(1932);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1940);弗里茨·朗的《狂怒》(1936);茂文·勒魯瓦的《我是越獄犯》(1932);恩斯特·劉別謙的《風流寡婦》(1934);約瑟夫·馮·斯登堡的《摩洛哥》(1930)和《上海快車》(1932);威廉·惠勒的《紅衫淚痕》(1938)和《呼嘯山莊》(1939)等。

戰爭片

歐洲戰爭形勢緊張後好萊塢拍攝了有反納粹意義的影片如安納托爾·李維克的《一個納粹間諜的自白》(1939)和卓別林的《大獨裁者》(1940)。美國參戰後,電影業積極地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一大批著名導演和演員參軍到前線作戰或拍戰爭紀錄片,其中有亨利·方達、克拉克·蓋博、羅伯特·泰勒、蒙哥馬利·克里夫特、詹姆斯·史都華、弗蘭克·卡普拉和約翰·福特等人。還有許多著名的男女演員如瑪琳·黛德麗等,前往戰區作鼓舞士氣的巡迴演出。

卡通片

從20年代末開始,迪斯尼創造了米老鼠、唐老鴨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並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1942)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卡通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它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星星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1935)、《佐拉傳》(1937)、《華萊士傳》(1939)、《他們不會忘記》(1937)、《黑色軍團》(1936)和《窮巷之冬》(1936)。年輕的奧遜·威爾斯1941年導演的《公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導演了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韋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1942)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紀錄片

美國的紀錄片在戰爭年代有了長足的進展。在羅伯特·弗拉哈迪之後,美國紀錄片曾處於停滯狀態,到30年代中期才在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荷蘭的尤里斯·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1936)、《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東西海岸的紀錄片導演與好萊塢故事片導演聯合起來,除為軍方攝製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製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約翰·福特的《中途島戰役》(1942),約翰·休斯頓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1943)、《聖彼得羅之役》(1945),威廉·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等。此外,弗蘭克·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系列片。加森·卡寧和英國的卡羅爾·里德合作導演的《名副其實的光榮》(1945)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麥可·柯蒂斯的《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喬治·庫克的《費城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和

《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人》(1940)、《北極星》(1943);I.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1943);普雷明格,O.的《勞拉》(1944);G.拉托夫的《俄羅斯之歌》(1944);H.舒姆林的《守望萊茵河》(1943);華爾許的《目的地緬甸﹗》(1945);W.A.惠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和《大兵喬的故事》(1945);比利·懷德的《通向開羅的五座墳墓》(1943)和《失去的周末》(1945);S.伍德的《戰地鐘聲》(1943)和《金石盟》(1942);惠勒的《小狐狸》(1941)和《忠勇之家》(1942)等。英格麗·褒曼、麗塔·海華絲、鮑勃·霍普、賓·克羅斯比、格利高里·派克、拉娜·特納和約翰·韋恩等演員在這一時期加入了美國電影明星的行列。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了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製作。

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1947);斯坦利·多南和吉恩·凱利的《雨中曲》(1952);霍華德·霍克斯的《紅河》(1948);約翰·休斯頓的《寶石嶺》(1948)、《柏油叢林》(1950)和《非洲女王號》(1951);亨利·金的《晴空血戰史》(1949)和《槍手》(1950);伊利亞·卡贊的《君子協定》(1947)、《漂亮的混血姑娘》(1949)和《欲望號街車》(1951);約瑟夫·L·曼凱維奇的《彗星美人》(1950);比利·懷德的《日落大道》(1950)和《十七號戰俘營》(1953);金·維多的《太陽浴血記》(1947);文森特·明奈利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和《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羅伯特-羅森的《當代奸雄》(1949);喬治·斯蒂文斯的《陽光照耀之地》(1951)和《原野奇俠》(1953);勞爾·華爾許的《白熱》(1949);威廉·惠勒的《黃金時代》(1946)和《羅馬假日》(1953);弗雷德·金尼曼的《正午》(1952)和《走向永生》(1953)等。

科幻片

票房巨片是從史匹柏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這兩位導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受到美國青少年觀眾歡迎的科幻片發展為集災難片、冒險片而成的場面壯觀的影片的一個新片種,這些影片包括《第三類接觸》(1977)、《異物》(1979)、《外星人》(1982)、《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金剛》(1976)、《超人》(1979)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

70年代末以來,在美國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比如艾倫,W.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納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關於越南戰爭的影片當推H.阿什比的《歸家》(1978)、M.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其它突出的影片還有關於工人的如《諾瑪·雷》(1979)、《洛奇》(1976)、《藍領》(1978);表現青年的如《周末狂熱》(1977)、《油脂》(1978)、《毛髮》(1979)和《閃光舞》(1983)等。

電影演員

好萊塢影星 好萊塢影星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中包括弗雷德·阿斯泰爾.、亨弗萊·鮑嘉、查爾斯·博耶、加里·庫珀、瓊·克勞馥、貝蒂·戴維斯、奧莉薇·黛·哈佛蘭、瑪琳·黛德麗、亨利·方達.、克拉克·蓋博、加里·格蘭特、凱薩琳·赫本、卡羅爾·隆巴德、費雯·麗、金格爾·羅傑斯、詹姆斯·史都華和伊莉莎白·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托蘭,G.和黃宗沾。

此外,童星朱迪·嘉蘭、秀蘭·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負面影響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

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了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

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些人或亡命歐洲(如J.達辛、J.洛塞),或戰略性退卻(如休斯登,J.、R.羅森、齊納曼,F.),或招供出朋友(如E.德米特里克、卡贊)。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然而,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攝製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為挽頹勢,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尋者》(1956)、G.希爾,R.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電影理論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裡陸續設定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誌》)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電影獎項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各大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票房排行

全球電影票房歷史總排行榜TOP51(2012.1.31更新)新片《阿凡達》是排名第一的電影。

票房排名 電影名稱 全球票房(美元) 電影日期
1 《阿凡達》 $27.823億 2010
2 《鐵達尼號》曾蟬聯13年票房冠軍 $18.432億 1997
3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13.281億 2011
4 《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 $11.232億 2011
5 《指環王3:王者歸來》 $11.193億 2003
6 《加勒比海盜2:亡靈寶藏》 $10.662億 2006
7 《玩具總動員3》 $10.632億 2010
8 《加勒比海盜4:驚濤駭浪》 $10.439億 2011
9 《愛麗絲夢遊仙境》 $10.243億 2010
10 《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10.019億 2008
11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9.748億 2001
12 《加勒比海盜3:世界盡頭》 $9.634億 2007
13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9.564億 2010
14 《獅子王》 $9.516億 1994
15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9.399億 2007
16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9.344億 2009
17 《指環王2:雙塔奇兵》 $9.260億 2002
18 《星戰前傳1:魅影危機》 $9.243億 1999
19 《怪物史萊克2》 $9.198億 2004
20 《侏羅紀公園》 $9.147億 1993
21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8.960億 2005
22 《蜘蛛俠3》 $8.909億 2003
23 《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 $8.876億 2009
24 《哈利波特與密室》 $8.790億 2002
25 《指環王1:護戒使者》 $8.714億 2001
26 《海底總動員》 $8.646億 2003
27 《星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 $8.500億 2005
28 《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 $8.350億 2009
29 《盜夢空間》 $8.255億 2010
30 《蜘蛛俠》 $8.217億 2002
31 《獨立日》 $8.170億 1996
32 《怪物史萊克3》 $7.990億 2007
33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7.955億 2004
34 《E.T.外星人》 $7.929億 1982
35 《奪寶奇兵4:水晶骨頭王國》 $7.866億 2008
36 《蜘蛛俠2》 $7.836億 2004
37 《星球大戰1:新希望》 $7.754億 1997
38 《2012》 $7.697億 2009
39 《達文西密碼》 $7.582億 2006
40 《怪物史瑞克4》 $7.526億 2010
41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櫥》 $7.448億 2005
42 《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 $7.386億 2003
43 《飛屋環遊記》 $7.313億 2009
44 《暮光之城2:新月》 $7.098億 2009
45 《變形金剛》 $7.097億 2007
46 《暮光之城3:月食》 $6.985億 2010
47 《阿甘正傳》 $6.774億 1994
48 《第六感》 $6.728億 1999
49 《功夫熊貓2》 $6.657億 2011
50 《暮光之城4:破曉(上)》 $6.579億 2011
51 《冰河世紀2:消融》 $6.516億 20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