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十年代的美國,綽號“麵條(Noodles)”的紐約少年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克斯。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麵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麵條被釋放出獄,當年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成熟健壯的青年。在麥克斯的帶領下,他們重操舊 業,開始了一系列的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克斯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然而,禁酒令的取消使得私酒的生意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為了一步達到最後的目標,麥克斯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有過鐵窗經驗的麵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克斯收手。警察與麵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克斯等人全部被殺。麵條在極端的悔恨與痛苦之下,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方,離開了心愛的姑娘,遠走他鄉。
幾十年後,幾近垂暮的麵條潦倒回鄉,意外發現原來當年的一切都是麥克斯的精心策劃。他借麵條和警察之手除去夥伴,自己則金蟬脫殼,吞沒了團伙的巨款,改頭換面之後躋身政界,成為上層社會的名流,並把麵條心愛的姑娘據為己有。面對多項指控無法脫身的麥克斯懇求麵條殺死自己,幻想以此贖回自己的罪孽,逃脫法律的審判,被麵條所拒絕。麥克斯走投無路之下跳進垃圾粉碎機自殺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羅伯特·德尼羅 | 麵條 | |
詹姆斯·伍茲 | 麥克斯 | |
伊莉莎白·麥戈文 | 黛博拉 | |
塔斯黛·韋爾德 | 卡羅 | |
特里特·威廉斯 | 吉米 | |
喬·佩西 | 弗蘭基 | |
威廉·弗西斯 | Philip'Cockeye' Stein | |
詹妮弗·康納利 | Young Deborah | |
斯科特·科菲 | Teenager(uncredited) | |
James Hayden | Patrick'Patsy' Goldberg | |
Larry Rapp | 'Fat' Moe Gelly | |
丹尼·愛羅 | Police Chief Vincent Aiello | |
波特·楊 | Joe | |
達蘭妮·弗魯格 | Eve(as Darlanne Fleugel) | |
Dutch Miller | Van Linden | |
Robert Harper | Sharkey | |
Richard Bright | Chicken Joe | |
Gerard Murphy | Crowning | |
Amy Ryder | Peggy | |
Olga Karlatos | Woman in the Puppet Theatre | |
Mario Brega | Mandy | |
Ray Dittrich | Trigger | |
Frank Gio | Beefy | |
Karen Shallo | Lucy Aiello | |
Angelo Florio | Willie The Ape | |
斯科特·提勒 | Young Noodles | |
Rusty Jacobs | Young Max/David Bailey | |
布萊恩·布魯姆 | Young Patsy | |
Adrian Curran | Young Cockeye | |
Mike Monetti | Young'Fat' Moe | |
Noah Moazezi | Dominic | |
詹姆斯·拉索 | Bugsy | |
Frankie Caserta | Bugsy's Gang Member #1 | |
Joey Marzella | Bugsy's Gang Member #2 | |
Clem Caserta | Al Capuano | |
Frank Sisto | Fred Capuano | |
Jerry Strivelli | Johnny Capuano | |
Julie Cohen | Young Peggy | |
Marvin Scott | Marvin Brentley | |
Mike Gendel | Irving Gold | |
Paul Herman | Monkey | |
Ann Neville | Girl in Coffin | |
Joey Faye | Adorable Old Man | |
Linda Ipanema | Nurse Thompson | |
Tandy Cronyn | Reporter#1 (as Tandy Cronin) | |
Richard Zobel | Reporter#2 | |
Baxter Harris | Reporter#3 | |
阿諾恩·米爾坎 | Limousine Chauffeur | |
Bruno Iannone | Thug | |
Marty Licata | Cemetery Caretaker | |
Marcia Jean Kurtz | Max's Mother | |
Estelle Harris | Peggy's Mother | |
Richard Foronjy | Officer'Fartface' Whitey (as Richard Foronji) | |
Gerritt Debeer | Drunk | |
Alexander Godfrey | Newstand Proprietor | |
Cliff Cudney | Mounted Policeman#1 | |
Paul Farentino | Mounted Policeman#2 | |
Bruce Bahrenburg | Sgt. P. Halloran | |
Mort Freeman | Street Singer | |
Sandra Solberg | Friend of Young Deborah | |
Jay Zeely | Foreman | |
Massimo Liti | Macrò | |
Salvatore Billa | Assassin(uncredited) | |
Matteo Cafiso | Boy in Park(uncredited) | |
Nelson Camp | Newspaper Salesman(uncredited) | |
Francesca Leone | David Bailey's Girlfriend (uncredited) | |
Chuck Low | Deborah Gelly's father (uncredited) |
職員表
製作人 | Claudio Mancini、阿諾恩·米爾坎 |
導演 | 賽爾喬·萊昂內 |
副導演(助理) | Dennis T. Benatar、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Luca Morsella、Amy Wells . |
編劇 | 賽爾喬·萊昂內、Harry Grey、Leonardo Benvenuti、Piero De Bernardi、Enrico Medioli、Franco Arcalli、Franco Ferrini、Stuart Kaminsky、Ernesto Gastaldi |
攝影 | 托尼諾·德里·科利 |
配樂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剪輯 | Nino Baragli、Zach Staenberg |
選角導演 | Cis Corman、Joy Todd |
藝術指導 | Carlo Simi |
美術設計 | Carlo Simi |
服裝設計 | Gabriella Pescucci |
發行 | Regency Enterprises、SNC、華納家庭視頻公司、The Ladd Company、華納兄弟影片公司、NBC電視台、Adams Filmi、European Video Corporation(EVC)、Flashstar Home Vídeo、Jugendfilm-Verleih GmbH、LW Editora、華納兄弟公司(法國)、Warner Home Vídeo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角色簡介參考資料來源 )
音樂原聲
序號 | 名稱 | 時長 |
01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2:16 |
02 | Poverty | 3:40 |
03 | Deborah's Theme | 4:29 |
04 | Childhood Memories | 3:26 |
05 | Amapola | 5:24 |
06 | Friends | 1:39 |
07 | Prohibition Dirge | 4:25 |
08 | Cockeye's Song | 4:25 |
09 | Amapola Part II | 3:11 |
10 | Childhood Poverty | 1:44 |
11 | Photographic Memories | 1:04 |
12 | Friendship & Love | 4:19 |
13 | Speakeasy | 2:27 |
14 | Deborah's Theme | 6:19 |
(音樂原聲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花絮
•為了準備影片中“麵條”這個角色,羅伯特·德尼羅請求與江湖老大梅耶·蘭斯基私人面談,他正是該片角色的原型。但很不幸的是這一請求遭到拒絕 。
•在拍攝的時候,羅伯特·德尼羅建議詹姆斯·伍德應該有外表光鮮的衣著和明亮的牙齒,但是製片人擔心預算經費超支,最後是德尼羅自己掏錢承擔了這筆開支 。
•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麵條”在看電視的時候,節目是採訪一個名叫詹姆斯·康威·奧東尼爾的人。而在羅伯特·德尼羅1990年的電影《好傢夥》Goodfellas中, 德尼羅的角色名叫詹姆斯·康威 。
•在片中飾演少年黛布拉的是詹妮弗·康納利。在出演這部電影的時候,詹妮弗才13歲,這部電影是她的大銀幕處女秀 。
•羅伯特·德尼羅在拍攝《教父2》的時候就已經在談這部電影的合作了。在定下德尼羅飾演的角色後,德尼羅幾乎成了半個“選角導演”,影片接下來的演員選擇大部分也都參考了德尼羅的意見 。
•阿爾·帕西諾和傑克·尼科爾森都接到過出演該片角色的邀約,但是他們都拒絕出演 。
•為了拍攝出具有質感的畫面,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參考了大量畫家的作品。Reginald Marsh、愛德華·霍普和諾曼·洛克威爾等十九世紀出生的藝術家成了他效仿的對象 。
•片中可以看到五兄弟在紐約曼哈頓大橋旁漫步的場景,而這一幕也被用在海報設計中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方 |
1985年 | 第4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提名 | 賽爾喬·萊昂內 |
第4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 | 提名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 Gabriella Pescucci |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配音 | 獲獎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塔斯黛·韋爾德 |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導演 | 提名 | 賽爾喬·萊昂內 |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 | 提名 | 托尼諾·德里·科利 | |
第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美國往事》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的靈感來源於哈里·格雷的自傳體小說《The Hoods》。在20世紀70年代,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就讀了哈利·格雷的小說《The Hoods》,該小說講述的是紐約猶太黑幫幾個少年的成長經歷,小說主人公由童年無憂無慮,急轉直下到命運殘酷,最後以死亡結局的悲劇故事讓萊昂內久久不能釋懷。於是,萊昂內便買下了這部小說的改編權,並僱傭編劇以小說的故事為藍本,擴展出一整部黑幫故事。斯圖亞特·卡明斯基是該片的編劇之一,他回憶說他拿到的電影大綱就超過了400頁;而整個劇本的創作則用了將近15年的時間 。
影片投資
1971年,派拉蒙影業公司邀請賽爾喬·萊昂內執導電影《教父》,但萊昂內正專注於《美國往事》的劇本修改,因此 婉轉地拒絕了邀請。但當萊昂內一切籌備完畢,甚至聯繫到由羅伯特·德尼羅來出演主角後,《教父》已經上映,製片人因此對類型與《教父》非常相似的《美國往事》是否成功沒了信心,投資計畫也因此擱淺 。
在等待影片投資的11年間,每年坎城電影節萊昂內都會手捧劇本坐在會場,等待投資商。直到1983年,製片人艾隆·貝爾認出了萊昂內並聽取了他三個小時的劇本描述,於是決定投資拍攝此片 。
取景拍攝
為了拍攝該片,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在義大利的羅馬複製了紐約市,此外他還在蒙特婁找到許多建築作為拍攝地點。電影中的紐約長島酒店其實坐落於威尼斯,片中的“紐約中央車站”其實是攝於巴黎,而片中人物“莫胖”的餐廳則是按照賽爾喬·萊昂內和原著作者討論小說時的義大利餐廳搭建的 。
後期製作
在粗剪完成後,塞吉·里昂洗印好的電影片長10個小時。導演賽爾喬·萊昂內最初打算將影片剪輯成上下兩部公映,每部3小時 。後來在影片發行之時,萊昂內本打算剪成4個小時的版本,然而電影公司對此不甚滿意,又請人把電影縮減到更短一些,最終影片被削減至139分鐘的版本 。139分鐘的劇場版剪去了大量男主人公“麵條”回憶往事的段落,片中所有閃回段落幾乎全盤遭刪減,影片普魯斯特式的結構被剪成了“美國”猶在而“往事”難尋的單線直敘 。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1984年2月17日 | 美國 | 1984年9月7日 | 丹麥 |
1984年8月11日 | 中國香港 | 1984年9月27日 | 荷蘭 |
1984年6月1日 | 美國 | 1984年9月28日 | 義大利 |
1984年5月23日 | 法國 | 1984年10月4日 | 澳大利亞 |
1984年5月30日 | 希臘 | 1984年10月6日 | 日本 |
1984年8月17日 | 瑞典 | 1984年10月12日 | 美國 |
1984年8月17日 | 挪威 | 1984年10月12日 | 西德 |
影片評價
經典黑幫片
《美國往事》是值得觀眾反覆觀賞的經典之作。該片的藝術成很高:劇中人物栩栩如生,電影情節精雕細刻,電影畫面十分講究,甚至每個片段起承轉合都頗具匠心。比如艷婦卡蘿勾結黑幫打劫自己老公的珠寶店,為掩人耳目她主動要打劫者強姦自己,並發出刺耳而享受的叫聲;接著畫面轉入大海的空鏡頭,伴隨著海鷗的畫外音,如此匹配與抒情,且有幽默感,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用心良苦 (《東莞時報》評) 。
有人這樣說過,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十三年製作的《美國往事》。影片以極具魅力而豐滿的形式呈現了一個歐洲導演眼中的美國景觀,以及一個外來者對美國的想像與幻覺中的記憶,成為了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篇章。《美國往事》吸引了不少影迷去一遍遍地觀摩它,解讀它,為少年麵條傷痛的成長唏噓,為老年面條目睹的真相落淚。萊昂內那力透鏡背的犀利與蒼涼也感染了那些用心去觀賞這部電影的人( 央視國際網評) 。
影片視角獨特
《美國往事》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誠和背叛等人性衝突的黑幫史詩電影。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一改好萊塢傳統西片的格局,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美國黑社會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頗有氣勢,暴力的描繪有一種詩意。時間跨越40年,從經濟大蕭條、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均作為背景。影片只選取原作中的幾個人物和幾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通過主人公麵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麵條和麥克斯之間一種理還亂的債務糾葛中進行( 電影網評) 。
影片主人公麵條並不像一個傳統黑幫電影中黑幫人物,他更像一個屈從於環境和直覺的平凡之人,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來尋求最終的救贖。《美國往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純粹的作者電影,它所承載的是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所有的“美國情結”,他所要講述的並非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傳統故事,而是他本人對他一生所鍾愛的美國歷史、文化與精神的一次純粹自我的表達。因為他對於大洋彼岸的理解並非像科波拉這樣在街邊成長起來的意裔美國人,而是通過銀幕上的美國電影所獲得和積累的,所以他才會拍攝出這樣一部帶著非美國氣質的美國題材的電影( 電影網評) 。
深刻、複雜的主題
影片改編自大衛·阿朗森的自傳體小說《流氓》,導演嫻熟而瀟灑地搬用著警匪片的套路,將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織著恩怨情仇和愛恨糾葛,無恥之尤和俠肝義膽,卑鄙叛賣與義薄雲天,酣暢淋漓與憂傷憐憫的美國傳說。而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又不僅僅是一個傳說,它客觀冷靜的態度、犀利無情的剖析更像是一個影像寓言。一般說來,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片都喜歡將主人公粉飾成一個能飛檐走壁的英雄,但萊昂內從始至終都沒有對幫派團伙進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麵條的一生在它的鏡頭下更像是一場幻夢,甚至接近惡夢,然而就連這惡夢導演也不願意讓他保留,最後任憑無情的現實將夢幻碾得粉碎( 央視國際網評) 。
影片宛若義大利歌劇中的詠嘆調,以情感和情感的複雜關係為核心表達內容,淋漓盡致了表達了萊昂內對友情與愛情的全部看法( 時光網評) 。也許麵條是美國經典警匪片的正面人物,他義薄雲天,俠骨柔腸;而麥克斯則應該是被譴責的對象,他老謀深算、陰險惡毒、為了達到個人目甚至不惜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導演萊昂內要呈現給觀眾的畫面卻不是善惡這樣簡單,他要表達的是外來者對美國所標榜之傳奇的一種懷疑、質詢。事實上,正是麥克斯,而不是麵條,構成了一個美國式的“奇蹟”。那就是一個外籍移民,能夠有一天改頭換面,躋身上流社會,官及部長顯位。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社會的標準來衡量,麥克斯無疑是一個成功者,而麵條是一個失敗者。麵條的全部性格弱點無不暴露在麥克斯現實、犀利、冷靜的目光中。最後,贏家麥克斯加官進爵,而輸家麵條卻身陷監獄達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財產、甚至自己心愛的女人。正是麵條和麥克斯身上所呈現出來的正反兩題,構成了一種現實與詩意、殘人與柔情、懲罰與罪惡的複雜混合,讓習慣了快意恩仇的人們不得不在這種心理落差中對社會、對人性進行思考( 央視國際網評) 。
出色的電影配樂
電影配樂師埃尼奧·莫里康內選用了排蕭等非常符合影片“神秘”、“夢幻”特色的樂器,以其或悠遠嗚咽、或夢幻飄忽的聲音,再配上弦樂和人聲的合襯,使音樂表達了畫面所無法表達的東西。當老年麵條重歸舊地時,莫里康使用舒緩,柔和的節奏和鏇律,音樂巧妙的暗示了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流逝,表現了麵條在平靜的外表下那顆動盪的心。當麵條在酒館與岱博拉單獨相會時,莫里康則用了溫柔,感傷的主題,採用優美,委婉的弦樂重奏。音樂在美妙中透著感傷,似乎早已鋪墊了兩人那不幸的結局。當麵條在人潮如流的火車站目送岱博拉的火車緩緩開去時,女高音歌唱家艾達那哀傷、飄逸的無言哼嗚在耳邊響起,充分表現了麵條內心的那種幽怨感覺( 電影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