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羊山又名陽山,位於下邳古道北一里(現古邳鎮中心區),半戈山東南五里,山高海拔35米。山南“虎山”及“虎山泉”均埋於明萬曆年間潘季訓所築的為防故黃河水漫之橫堤下。山北與�山、半戈山、二龍山相望,山西北隅,因修路而切平,謂之“羊切腳”。
人文歷史
據《後漢書》和《邳州志》載:公元193年,東漢丹陽人笮融任下邳相時,就在下邳城西南二里處的羊山上建浮屠寺。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可容三千餘人。浮屠寺里建有佛塔,塔上有九個金盤(九面銅鏡):八面朝八方,中間一面朝天,故名九鏡塔。磚石建造的九鏡塔為八角九級,各層均有飛檐翹角,塔身內外有佛雕480尊,飾以黃金錦衣。塔有148級台階,盤旋而上至塔頂,為我國最早的寶塔。
浮屠寺還曾因九鏡塔而更名為“九鏡禪寺”,至唐代貞觀年間,九鏡禪寺更名為釋迦院,這便是羊山宗善禪寺的前身。九鏡塔不幸在宋、金戰火中毀沒。
宗善禪寺又叫羊山寺,傳說在沉古邳之前,有一隻小山羊走到山前一座廟裡。聽到小山羊“咩咩”地叫,老和尚便合上經書,出來將它攆走。老和尚回到禪房尚未念上幾句經文,小山羊又在他跟前叫了起來,老和尚又給趕了出去,當小山羊第三次叫喚時,老和尚心想,這深更半夜的,是哪家的羊丟失跑到廟裡來的,不如跟蹤給送到主人家裡。當小山羊被老和尚攆到一座小山上時,突然小山羊不見了。這時,只見古邳城地表一道藍光,老和尚就覺山搖地動,整個下邳立時成為澤國。老和尚此時才反過神來,心想這是上天派小山羊來引路搭救我的。之後,老和尚就把這座山起名為“羊山”,並且在山上建了一座羊山廟,以示感恩紀念。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佛祖的誕生日。是日,邳、睢、銅、宿、淮安等十多縣民眾雲集羊山廟前,凡佛徒弟子都在廟前雙手合十打坐;求藥拜佛、求神問卦者焚香頂禮膜拜;商賈則雲集山下巷中,從事各種貨物的交易,還有更多好奇者不遠百里來此觀景覽勝……年年如此,便形成了羊山廟會。
廟會原由單一的求神拜佛轉變為商貿為主的集市形式,促進了下邳的社會經濟繁榮。乾隆年間廟會最為鼎盛,趕廟會的人達1.5萬人。後來,羊山廟會成為物資交流大會,各地的各種農副產品、手工製作和服裝、衣料等,應有盡有,生意人大都在曠地上擺攤設點進行交易,買賣十分紅火。
“宗善禪寺”為下邳眾寺之首,其佛閣180餘間,富麗堂皇,殿宇恢弘、氣勢磅礴,塑像金身,栩栩如生。寺廟周圍翠柏掩映、奇花異草,鬱鬱蔥蔥。該寺院規模宏大,由山下拾級登上十八盤時,就會見到山門上的“千秋泗濱三寶地,萬古羊山一禪林”的楹聯,雋秀飄逸,光輝四射。其殿堂依山勢從下至上逐層展開;依次為金剛展(持國、增長、廣目、多聞)、接引殿、大慈殿、羅漢殿。後樓為皇姑坐像(樓下三宮),東院是閻羅殿,西院玄都殿。身上鑄有小佛千尊的如來銅像,重四千八百斤。暗喻四月初八是佛誕生日。禪內香火不斷,誦經連綿,鼎盛一時。羊山站佛是“宗善禪寺”後大殿內的一尊一手托天、一手撐地的站佛佛像。相傳,為建羊山禪寺,濟顛和尚化緣到了蘇州地界,被一富翁拒之。濟顛就駕雲山頭施法將富翁山林的紅木、檀木滾下山顛,順運河入泗水,從羊山井中冒出。廟成,剩一段紅木於井中,隨為站佛。
羊山宗善禪寺構造堅固,歷經地震及黃河決口的大洗禮,未曾損壞一磚一瓦。惋惜的是這座遠近聞名的古寺,竟毀於日本侵華戰火。羊山上惟一尚存的彤華宮即火星廟,俗謂火神廟。其廟大門五間,上為戲樓。進門為廣場,再進為三間穿堂。至中院,正中五間“火星真君殿”,左右各三間配廡。東院華佗殿,後院三間供奉“關聖帝君”。共四進院落、房三十餘間。
羊山礦山資源豐富,文革期間,曾在此山開辦了石英礦,雖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毀壞了山林,後經地方政府保護,才將五分之三的山體保留下來。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黨中央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得到落實,徐州市宗教局於2002年4月,批准恢復羊山佛事道場。在各級政府和社會賢達人士的支持和倡議下,復建的“三聖殿”於2003年5月竣工,並將這一占地60畝的佛事道場易名為“彌陀寺”。寺內松柏蒼翠、銀杏如蓋,金殿巍峨,氣魄雄偉、莊嚴肅穆,古色古香,乃一派古剎風光之聖地。
當你繞過廟宇,徒步登上羊山山頂,站在九鏡塔遺址向四周遠望時,只見岡巒起伏,青山疊翠,河網交錯,碧水潺潺。俯瞰古邳大地,萬木蔥鬱,道路若帶,一片大野,層層綠波,生機盎然,氣象萬千。
羊山佛事道場的恢復,以示當代的功績和佛子信徒的心愿。而今羊山禪林佛香繚繞梵語聲聲,遊人如織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