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材料
服裝材料內容
服裝材料包括服裝的面料和輔料。在構成服裝的材料中,除面料外其餘均為輔料。輔料包括里料,襯料,墊料,填充材料(絮填材料),縫紉線,紐扣,拉鏈,鉤環,尼龍搭扣,繩帶,花邊,標識,號型尺碼帶以及使用示明牌等。纖維製品:
(1)紡織製品:布類(梭織物,針織物,花邊,網眼織物)
線帶類(織帶,編織帶,捻合繩帶,縫紉線,織編線,其他)
(2)集合製品:毛氈,棉,非織造布,紙
皮革製品:
(1)皮革類(獸皮,魚皮,爬蟲類皮)
(2)毛皮類(裘皮類)
皮膜製品:粘膠薄膜、合成樹脂薄膜、塑膠薄膜、動物皮膜。
泡沫製品:泡沫薄片、泡沫襯墊。
金屬製品:鋼、鐵、銅、鋁、鎳、鈦等材料製成的服裝輔料和服飾配件
其他製品:木質、貝殼、石材、橡膠、骨質製品、化學品等)
服裝材料的重要性
消費者在選購服裝時,對服裝的評價和要求常從以下幾個因素考慮:
(1)服裝的外觀審美性;(2)服裝的安全舒適性;(3)服裝的易管理性;(4)服裝的耐用性和經濟性;(5)服裝的流行性。
服裝設計製作的三(服裝的色彩、款式造型、材料)要素之一。
服裝材料的更新不斷地推動著服裝的新進程。
服裝設計的新突破,服裝行業已進入以材取勝的時代。
為什麼要學習服裝材料
一門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實踐性學科。
無論從服裝的要素來看,還是從消費者的要求(服裝的外觀審美性、安全舒適性、易管理性、耐用性和經濟性、流行性)來看,服裝材料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服裝材料已成為人們選購服裝的首要因素。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服裝材料的類別,特性及對服裝的影響,才能正確地選用服裝材料,設計和生產出令消費者滿意的服裝。
歷史發展
生產流程
纖維→紗線→織物(布)〈機/梭織物,針織物〉→後整理〈染整〉→性能天然纖維
棉:公元前3000年印度開始使用棉花。
麻:公元前5000年埃及開始用麻織布,苧麻有中國草之稱。
絲:公元前2600年我國開始用蠶絲製衣。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公元前138年,漢朝傑出的外交家張騫曾經出使西域。這以後,從內地去西域的陸路就更加暢通了。當時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兩條:南面的一條出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經古樓蘭(在今新疆若羌),今新疆和田,莎車,再向北到達今新疆喀什。由疏勒向西,就可以到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費爾乾納盆地。北面的一條出玉門關經今新疆吐魯番,今新疆庫車東,到達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費爾乾納盆地。南北兩路會合,然後經布哈拉可到伊朗,從伊朗再往西可通往伊拉克,羅馬帝國。
當時,漢朝的絲綢多由南路運往西域,再由西域經波斯運到歐洲。十九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把這條道路稱為"絲綢之路"。以後"絲綢之路"的名稱,就為全世界學術界所公認。
毛:獸毛皮和樹葉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服裝材料。公元前2000多年,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開始利用動物的獸毛,其中主要是羊毛。
紡織技術的發展
加捻技術;紡輪;織布機的發明;紡紗機的發明;針織機的發明;合成染料的發現。
化學纖維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生產出粘膠人造絲;
1925年又成功地生產了粘膠短纖維;
1938年,美國宣布了尼龍纖維的誕生;
美國1950年開始生產聚丙烯腈纖維(腈綸);
1953年聚酯纖維(滌綸)問世;
1956年又獲得了彈力纖維的專利人工合成材料;
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天然纖維合成化,合成纖維天然化”號,化學纖維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表現在:
通過改變纖維斷面形狀而生產的異形纖維(三角、多角、扁平、中空等),對改善織物光澤、手感、透氣,保暖以及抗起球等有較好的效果。
"差別化纖維"廣泛套用於服裝面料的生產。"差別"是針對傳統的合成纖維而言的,它們是易染纖維,超細纖維(單纖維線密度小於0.44dtex),高收縮纖維(用於膨體紗),三維立體捲曲纖維,有色纖維及模擬纖維(仿絲、仿毛、仿麻)等。
利用共聚或複合的方法,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纖維原料聚合物進行聚合,或通過一個噴絲孔紡成一根纖維,生產出性能更加優越的纖維。如腈氯,以及聚醯胺和聚酯製成的複合纖維。它們都具有兩種纖維的特色及更好的綜合性能。
利用接枝,共聚或在纖維聚合時增加添加劑的方法使纖維具有特殊的功能。如阻燃纖維,抗靜電纖維,抗菌纖維,防蚊蟲纖維等。
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有不少高性能的新纖維出現,如碳纖維、陶瓷纖維、甲殼質纖維、水溶性纖維及可降解纖維等.
天然纖維也有了重大的改進,如彩色棉、環保棉、無鱗羊毛、抗皺免燙絲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