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鍋棖

羅鍋棖,也叫橋樑棖,一般用於桌、椅類家具之下連線腿柱的橫棖。

名稱

也叫橋樑棖

作用

一般用於家具之下連線腿柱橫棖,因為中間高,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

源流與演變

羅鍋棖是我國古代家具中經常出現的結構造型之一,它也是判斷家具年代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隋唐時期,高型家具在我國已經普及,特別是到了宋代,框架式結構取代箱板式結構成為家具造型的主流,而框架間的拉棖也有了發展和演變的空間。早期的拉棖是直的,後來為了裝飾,出現了拱形彎曲的羅鍋棖。
例如,在南宋畫家劉松年繪製的《五學士圖》中,有一件朱漆香幾,其腿間除設有雙直棖之外,還彎曲盤繞著一根花草枝蔓狀的高拱羅鍋棖,它顯然是為了裝飾家具而添置的,力學設計上的意義並不大。元明時期,高拱羅鍋棖已經在家具中獨立使用了。但由於當時的居室採光不足,室內的家具也比較少,往往一器多用和移動使用,高拱羅鍋棖的力學強度難以滿足使用的要求。元末明初,出現了一種頂牙式高拱羅鍋棖,它的力學強度很好,在家具中十分流行。
在傳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羅鍋棖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結構造型相當普遍,其中不少被各種學術著作定為明作家具的經典。然而,由於明清硬木家具體系的歷史縱深不足,其造型的源流演變比較模糊,筆者通過多年修復明清漆飾家具的實踐體會,明顯感到這種造型的年代相對較為晚後。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檢索了大量的明代刻本插圖,尚未看到一幅繪有帶羅鍋棖加矮佬、卡子花家具的圖像。從而對有的學者使用清代宮廷畫冊《清宮珍寶百美圖》(《清宮珍寶百美圖》為清朝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師以明朝崇禎刻本《金瓶梅》插圖為構思框架繪製的秘本春宮畫冊,其中融進了不少入清後的時尚元素。
例如:漢族婦女的髮式,家具的造型和陳設密度等等)來論證明代家具和陳設的做法產生了疑問。而且,學者在臨摹《清宮珍寶百美圖》中的條案(圖2)時,在羅鍋棖的卡子花旁又添加了矮佬(圖3),跟進研究者紛紛轉引(圖4)。頂牙羅鍋棖的拱頂與牙板相抵,變平行支撐為三角支撐,更加牢固。在明代家具中,羅鍋棖下移者較少,而羅鍋棖加矮佬、卡子花者則尚未流行。下移羅鍋棖的裝飾性強,富於變化,但力學強度則遜於頂牙羅鍋棖,它廣泛流行於清代,並在清代前期與仿竹、藤家具的劈料作、裹腿作等工藝造型相結合,形成了蘇作明式硬木家具顯著的風格。
朱漆酒桌,高85厘米,長98.5厘米,寬49厘米,出自晉南。其造型為平面無翹頭,帶攔水線,冰盤沿,牙板瘦窄,插肩榫式劍腿,前後設頂牙羅鍋棖,兩端設雙直棖;牙板與腿的邊沿皆起燈草線,腿面飾雙線,短棖打窪鏟委角線。其高拱弧形頂牙羅鍋棖為獨木製作,呈現明顯的三角支撐作用,設計具有早期性,綜合其它因素分析,應為明代早期製作。
從山東魯王朱檀(1370——1411)墓出土的一件朱漆酒桌(圖6)也表明,頂牙羅鍋棖的造型在明代早期的高檔家具中已經流行了。
鐵力木方桌,高83.5厘米,長93厘米,寬90厘米,出自廣西。其造型為冰盤沿,牙板束腰一木連作,腿間設羅鍋棖,內翻小馬蹄足,木質風化,包漿老辣。它的羅鍋棖下移,兩端用平插榫與桌腿連線。明代家具的羅鍋棖多上抵牙板,兩端則平插在腿部;清代家具的羅鍋棖多下移,兩端逐漸流行用格角榫與腿部相接。這張方桌就是過渡時期家具中的典型標本,綜合分析,應為清代早期製作。
花梨木嵌石面長桌,高88厘米,長126厘米,寬58厘米,清宮舊藏。其造型為桌面攢框鑲大理石心,冰盤沿,帶束腰,拱肩直腿,內翻高馬蹄足,腿間設曲尺狀羅鍋棖加矮佬。它的羅鍋棖由五截攢成,兩端用格角榫與桌腿相接,就牢固度而言,裝飾性遠大於實用性。綜合分析,此桌的製作年代應為清代前期,晚於鐵力木方桌。
明清家具上的羅鍋棖造型是重要的斷代符號之一,再與家具其它因素綜合考量,實物年代的判斷就會比較有把握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