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遜[美國拳擊手雷伊·羅賓遜]

羅賓遜[美國拳擊手雷伊·羅賓遜]

舒格·雷·羅賓遜(Sugar Ray Robinson,1921年5月3日—1989年4月12日),美國拳擊手、傳奇拳王。 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真正純粹的拳王似乎只有一個,喬·路易斯說他是最完美的鬥士;阿里說他是自己的偶像;泰森把他看作自己的精神導師;倫納德則索性直接以他的名字為自己命名——他就是“拳擊聖人”舒格·雷·羅賓遜。

苦難歷程

年輕的舒格·雷·羅賓遜 年輕的舒格·雷·羅賓遜

1920年5月3日,羅賓遜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底特律市。他出生時的名字叫沃克·史密斯。12歲那一年,羅賓遜隨母親遷居哈萊姆市,他們的生活一度貧苦不堪。大蕭條時期,小羅賓遜不得不每天跳著踢踏舞沿街乞討,藉此賺幾個小錢貼補家用。為了生存,他從15歲就開始參加拳擊比賽,把拳擊當成了謀生的手段。由於他當時從未進行過真正系統的拳擊訓練,也沒有俱樂部會員的參賽卡,所以只能向一位叫作“雷·羅賓遜”的朋友借來一張會員卡冒名參賽。那時候參加業餘拳賽的獎金極其微薄,最多幾十美元,少則十幾美元,甚至可能沒有獎金,只頒發一些所謂的獎品。羅賓遜在這樣的條件下至少打了60場比賽。後來羅賓遜有了一點小名氣,拳迷們也已經完全認可了這個名字和他的面孔,於是他只好乾脆用這個名字註冊了自己的第一張參賽卡。不想這一用就是一生。直到他逝世,連墓碑上刻的都是“舒格·雷·羅賓遜”。

羅賓遜成名以後,有記者曾經問過他在那段艱難時世的感受。羅賓遜淡淡的回答,“我生來就是鬥士,戰鬥是我生命的全部。就算不給錢我也會去打拳,因為當我一旦投入到拳擊運動中以後,任何生活的苦難都已經不足以使我屈服。”

黃金歲月

比賽中的舒格·雷·羅賓遜 比賽中的舒格·雷·羅賓遜

1940年,羅賓遜頂著羽量級金手套冠軍的頭銜步入職業拳壇。轉為職業拳手後,他幾乎每個月都有比賽,有時一個月就要打兩三場。拳擊真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1943年2月5日,保持40場不敗戰績的羅賓遜與他一生中最大的宿敵傑克·拉·莫塔相遇了。兩個人當時還都不是拳王,但是他們之間的對壘,已經是當時拳壇的重要賽事。這場比賽打滿了15個回合,結果羅賓遜不幸以點數敗在“褐色公牛”的拳下。可是令人驚訝的是,僅僅相隔21天,羅賓遜就在與拉莫塔的二番戰中擊倒對手,捍衛了自己的榮譽。

對於今天的拳手來說,失而復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對羅賓遜來說,這只不過是“家常便飯”。1951年7月10日,羅賓遜在倫敦以15回合點數負於蘭迪·特賓;時隔2個月,他便在紐約經過10個回合的鏖戰,擊倒特賓報了一箭之仇。1957年1月2日,羅賓遜在紐約衛冕失敗,負於基恩·福爾默;可是,同年5月1日,他在芝加哥僅用了5個回合,便擊倒福爾默奪回了屬於自己的金腰帶。還是1957年,在9月的一場比賽中,羅賓遜又一次敗北,這一次他以點數敗給了著名拳王巴西利奧。半年後,羅賓遜再戰巴西利奧,以15回合點數勝回敬對方,重登王位。
向上述的例子,在羅賓遜的拳擊生涯中並不罕見,他每一次都是不屈不撓,總結經驗,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戰術,再戰必勝。

到1946年時,羅賓遜已經是次中量級的拳王,聲名與日俱增,身價動輒數十萬美金。在這種情況下,他非但沒有苟且求安,反而常常主動出擊,專門找實力雄厚的知名拳手對決,體現了一個拳王非凡的氣魄和無與倫比的敬業精神。

1947年6月24日,是一個令羅賓遜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在第8回合的一連串重擊,導致挑戰者吉米·道伊爾腦顱嚴重受損,比賽結束後不久便悲慘的離開了人世。在世故調查的過程中,羅賓遜被頻繁的問到是否故意使對手受傷。他毫不避諱,每一次都誠實地回答:“我所從事的職業,就是要使對手受傷,但是我絕沒想過要奪走他的生命。”羅賓遜就是這樣坦率,他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1951年2月14日,羅賓遜第三次與拉莫塔相遇。這一次他是以挑戰者的身份與拉莫塔爭奪世界中量級拳王頭銜。在前4個回合,雙方猛烈對攻互有勝負。第5回合,羅賓遜眼眶掛彩,嘴角也被拉莫塔的重拳撕開一道血口,一度十分狼狽。拉莫塔乘勝猛攻,羅賓遜幾次險些被擊出拳台。直到第10回合,羅賓遜才恢復了正常狀態,開始頻頻施以重拳反擊。拉莫塔一時被羅賓遜的反擊打昏了頭,頓時節奏大亂,結果雙眼被羅賓遜的重拳擊傷,迅速腫脹起來。從第11回合開始,羅賓遜轉為主動,打的拉莫塔毫無還手之力。比賽進行到第13回合的時候,拉莫塔已經失去抵抗能力,完全是在憑著意志支撐。羅賓遜可能不想讓這位值得尊重的對手“死的太難看”,於是以一連串迅猛的集中攻擊結束了比賽。這是羅賓遜第一次在中量級稱雄,似乎也是拉莫塔的最後一戰。

遠征歐洲

為了追求更加完美的拳擊境界,從1950年起到1964年間,羅賓遜曾先後5次遠征歐洲。他分別與歐洲各地的幾十位拳壇高手角逐,大多獲得完勝。第一次歐洲之行,他在法國、瑞士、比利時等國逗留。在巴黎,他2回合擊倒斯托克;9回合擊倒維爾明;5回合擊倒斯特里斯。在日內瓦,他10回合戰勝華爾扎克。在布魯塞爾,他4回合擊倒了范達姆。

1951年5月,他再度遠征歐洲。先後分別在巴黎、蘇黎世、安特衛普、柏林、都靈等大都市設擂斗拳。歐洲名家萬斯、馬賽爾、華爾扎克、蒂蘭諾特等紛紛前去應戰,結果紛紛敗於羅賓遜拳下。

1951年7月,羅賓遜登入英倫,與英國著名拳王蘭迪·特賓邀斗,結果不幸以15回合點數告負,從而結束了第二次歐洲之旅。

1962年至1964年間,羅賓遜三度遠行歐洲,在與歐洲諸強的比賽中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終於實現了征服整個世界的宏願。

拳擊聖人

羅賓遜不僅是一位能征慣戰的拳王,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運動科學先驅者和倡導人。今天為拳手們所熟知的頸部肌肉訓練、心理素質訓練、身體協調性訓練以及“節奏就是一切”等等許多拳擊實用理論,都是由羅賓遜首倡並在比賽中推廣開來的。由羅賓遜借用踢踏舞步而首創的“花式舞步”,後來被阿里發揚光大,稱作“蝴蝶舞步”;“王子”哈麥德更把這一步法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種靈活巧妙的漂亮步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運用著。

此外,還有一些拳擊技戰術,也是由羅賓遜首創並熟練運用的。比如近距離扭抱中的纏打技術、近距離勾拳連擊技術、混戰中的組合拳迎擊技術以及利用嫻熟的步法擾亂對手節奏感的技術等等。

上述拳擊技戰術中,最重要的,是“節奏理論”。羅賓遜最早提出“有節奏的運動不會疲勞”這句運動科學界的經典名言,這一理論的高度正確性和實用性,已經在各種運動項目的實踐當中被證明。後來羅賓遜針對拳擊運動進一步提出了“節奏就是一切”的觀點,在他看來,無論什麼樣的拳手,只要他理解了節奏的內涵,就可以在訓練中事半功倍,在比賽中如魚得水。當然,節奏感從某種角度說也是一種天賦。

我們用音樂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同一個節奏感很強的人一起,分別唱兩首不同的歌,最多2分鐘,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隨著對方所唱歌曲的旋律跑調,重新開始還是這樣。所以有些人唱歌不喜歡與別人合唱,因為他們的節奏感不好,容易隨著別人的節奏跑調兒。

在拳擊當中,節奏體現得非常明顯。尤其是在步法的運用上,許多拳手都會很容易陷入對方的步調里不能自已,結果越打越亂,已經失去了主動還不明所以。

1969年照片 1969年照片

1965年,已經45歲的羅賓遜告別拳壇。他在職業拳壇上奮戰了25個春秋,一共打了202場職業賽,戰績為174勝19負6平,其中109次擊倒勝,另有3場比賽因故無結果。上述記錄只是羅賓遜職業生涯的粗略概括,如果加上業餘拳賽和許多非正式的拳擊角斗,他一生至少參加了300場以上的拳擊比賽,差不多在拳台上活躍了30年。最令人驚訝的是,在如此漫長的拳擊生涯中,他竟然從來沒有因為被對手擊倒而告負。這實在是一個奇蹟。 退役後的羅賓遜致力於慈善事業,他拿出500萬美元的積蓄,創立了一項社會福利基金。他還出資修建了專為貧窮的黑人孩子服務的拳擊俱樂部。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始終都在為貧窮黑人的生活改善而奔忙,同時也為拳擊運動的發展而殫精竭慮。他在拳擊領域所作的一切,就像李小龍為中國功夫所作的貢獻一樣,是無法用有限的語言一一表達清楚的。

1989年4月12日,羅賓遜因病逝世於洛山磯。至少10萬人為他送行。他為拳擊運動所作的一切,使他在拳擊史上占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拳擊,羅賓遜的名字就不會被人們遺忘——他與拳擊同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