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萬壽寺

羅源萬壽寺

羅源縣萬壽寺原名福州小雲峰院,建立於唐代大順二年(891),由道元禪師創建,在宋朝時興盛。明朝萬曆年間重建,天啟三年再重建;清朝嘉慶二十四年重修,道光年間毀於火,同治六年,於原址後十米處重建。

卜三散文《萬壽寺記》

萬壽寺記

卜三

羅源古剎萬壽寺 ,原名福州小雲峰院,置於唐,盛於宋,眠於元;復於明,續於清,微於民;而又興於今,歷經一千一百一十七年風雨歲月。

唐朝大順二年(891),道元禪師創建;宋朝熙寧七年,鋪砌殿前石階,宣和六年,鋪設通外石路;明朝萬曆年間重建,天啟三年再重建;清朝嘉慶二十四年重修,道光年間毀於火,同治六年,於原址後十米處重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正樑上有墨跡:“清同治六年荔月後路李華寶喜舍大杉木伍拾根重建”。時下,世量住持壯心睿智,繼往開來,精謀劃,興土木,恢復舊制宏業,重振古剎雄風。

萬壽寺者寺萬壽,千年鍾之鐘千年。其乃蓮花之國,慈航之津,福音被萬里;此則禪那之鄉,般若之地,梵曲回千聲。人道是,駕霧而御風,作一葦而杭也,歷盡滄桑,屢劫屢盛,如今佛燈照天,祥雲繞殿;君不見,萃文以聚聖,施三乘以度焉,傳承衣缽,且古且新,爾後聲名播外,蘭若凌霄。

古往今來,萬壽古剎高僧輩出,佛禪文化影響深遠,有如寺前源起之九溪水,流經半個羅川,匯於泱泱之東海。古往今來,萬壽古剎規模日增,禪院景觀更具特色,飛錫雲僧捧缽至,遊人香客慕名來。拜佛論經者有,休閒觀光者亦有;西裝革履者有,芒鞋藜杖者亦有。登臨古剎,景觀紛呈,目不暇接,而予獨愛其“二絕、三古、一新、兩個不新古”。

二絕者,一曰佛印遺蹤,二曰三唐茶韻。佛印大師雲遊住錫,唐朝茶樹依然萌芽。——此不稱古,天下無古;此不叫絕,何處為絕!正是:佛印來過,八閩第一;唐茶還在,四海無雙。

北宋熙寧七年(1074)三月,四十三歲的佛印大師,雲遊羅川萬壽古剎。古剎石階兩側有刻為證,右曰“熙寧七年甲寅三月”,左曰“佛印大師舍銀十貫……”。佛印之駕臨,為萬壽禪寺增光添彩,留下萬古佳話。以至於今朝,吾曹登臨古石階道,皆放慢放輕步伐,以示對大師之景仰與懷念。

佛印(1032-1098),法名了元,佛印為宋神宗之賜號,故又稱佛印了元,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鎮)人,俗姓林,字覺老,三歲始學論語,五歲誦詩三千,稍長精通五經,鄉里稱之神童。十九歲,通過宋朝所規定的官府考試,正式剃度為僧,初入廬山開先寺,後又入廬山圓通寺,此後,歷任江州承天寺、丹陽金山寺等八九處禪院的住持。《續傳燈錄》《禪林僧寶傳》《建中靖國續燈錄》等古代重要文獻,均設立“了元”專門章節,介紹佛印傳略。

佛印大師學識淵博,涵容三教,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之語。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諸如蘇軾、蘇轍、黃庭堅、周敦頤等等,均與之游,與之善,常以章句相酬,留下萬千趣聞。即便今天,佛印幽默之風采,依然為山野水涯所津津樂道;佛印精美之禪詩,在各種媒體上依然有著很高的出鏡率。

佛印之號,乃熙寧初年皇帝所賜。換言之,熙寧之前,無佛印;直至宋亡,佛印並無二人。皇權威嚴,無敢犯焉。清以後,方有妄稱佛印者。可以斷言,雲遊萬壽寺之佛印,即宋代高僧佛印了元。

唐代茶園,傍於寺後。雖殘半僅存,然遺風依舊。千年仙樹,令人景仰。小雲寺茶,古已著稱,明朝以前,即為貢品。古書曰“(萬壽)寺旁山有茶”,謂之“羅源茶品第一”。於此啜茗,風雅趣事,官人騷客,以之為快。清朝進士林長存,拜訪萬壽寺,有詩曰:“客來七碗茶風發,不浸龍皮晚亦涼。”是茶,乃岩茶。其味,醇且久;其氣,清而飄;其色,濃時如琥珀,淡時若岫玉。春宜利濕,夏能消暑,秋可潤燥,冬作祛痰。小啜一杯,滿唇余香;再斟一杯,喉開肺舒;三四杯者,胸清目秀;五六之後,堪笑陸羽未到此,茶神名分原是虛。醉翁之意不在酒,卜三其心但有茶。登臨古剎,豈能忘焉!

三古者,古橋、古井、古塔。橋名已了橋,建於宋,橋上有石刻。橋一端,紛紛揚揚通塵世;另一端,幽幽寂寂向禪院。橋下忘情水,嗚嗚咽咽淌;橋上好了歌,飄飄渺渺吟。咫尺天涯,此橋為證,退半步紅塵滾滾,邁一跬禪林清清。人在世上走,難免有憂愁。古有傳聞,已了橋能驅除煩惱。莫道白髮三千丈,春水向東流,縱有寸腸千千結,吳山點點愁,已了橋上走一遭,心靜如月照溪頭。

井號龍涎井,與寺同歲。堪輿家論風水,必辨山勢勘山向。山走龍脈,水隨山轉,龍脈所在,必得好水。龍涎井水,飲者極品。啜之無味,久而生甜;含之於口,清氣流暢。暑不升溫,冰不覺寒,春夏秋冬恆之;旱不枯減,雨不增溢,陰晴圓缺常之。既是龍涎,必有神效,人謂之老者益壽,少年明智,田夫以解乏,村姑以養顏。岐黃世家見之,稱為有根之水,以煮萬壽寺山茶,誠乃絕妙之班配。

塔是雲襲塔,為雲襲禪師葬骨處。雲襲禪師生平,已無可考。其塔規模,令人震撼,在八閩僧人葬骨塔中,真可謂嘆為觀止。前佇石桌石欄,旁蹲石龍石獅,中立石碑三尊如門,可開可合。碑文曰“鼎雲襲禪師壽塔”,文兩邊是紋飾和塔聯。從碑文推測,塔約建於北宋大觀二年戊子(1108),距今約九百年。塔在青山環抱中,背靠崇岳,面望平巒,來沙蒼勁,出水從容。一年四季,山花謝榮;一日之內,鳴鳥來去。雲霧浩茫,如紗如浪;風月朦朧,如詩如畫。

一新者,九曲廊,也稱過雨亭。廊為新建,迂迴曲折,頗具江南園林風味。這裡,可晴可陰可雨可風,宜棋宜茶宜詩宜禪。若得清閒,悠然而坐,恰得一個爽字:置一瓮春茶,尋兩個對手,磨半晌兒時日;牽千軍兵馬,度萬里關山,爭八九格楸枰。予曾為此景撰聯,曰:“盤行卅一再添一,壺煮卌三猶有三。”上聯扣棋,下聯扣茶,平仄得體,不露風聲,以為得意之句。此處最富有藝術欣賞價值者,是眾多的楹聯。聯語機警,理趣橫生,讀之,雖不敢言“三月不知肉味”,然“又得浮生半日聞”,是實實在在的。

兩個不新古者,篔簹谷和半嶺松也。之所以稱為不新古者,是因為古代本有此景,中途卻遭破壞,而今又得恢復。道古並非古,說新亦非新。篔簹谷之名,取自清朝林長存七律《萬壽寺》中名句:“一塢濃柯羅貝闕,半岩修竹勝篔簹。”古剎山門,竹林繁茂,喻之篔簹谷,貼切之極。竹與禪,理多合,心空、身正、節守是也。故古代佛子、君子均愛竹,都道是“不可一日無此君”。從“此君”成為竹之雅稱,可看出其於佛儒文化中之地位。面對修竹,理應自省:心如何,身如何,節如何。心中有佛,處處皆佛;心中有禪,物物皆禪。養性,悟道,無時無處。

禪寺以北,馬鞍山上,萬畝松林,顛連起伏,遮天蔽日,蔚為壯觀。風忽起,先一枝搖動,再一樹搖晃,繼而一片搖盪……最後翻滾呼嘯,如雷似浪,沸沸揚揚,一浪高過一浪,一聲緊於一聲,禽見之逃命,獸聞而喪膽。風乍止,松亦止,歸於平靜,歸於寂寞,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這時,倘若人恰臨其境,會覺得非常的無奈,非常的無助,非常的無望。這時,倘若人就是松,會作如何的感想呢?會作如何的反應呢?會作如何的表情呢?人性是多么渺小和軟弱的啊,既無力御於外,也無力守於內。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古人的話,鐵定是一句禪語。未曾經歷者,不會理解,即使理解,也未必透徹。然而,這半嶺松濤的演繹,剎那間就闡釋得淋漓盡致。

然而,又一想,倘若松即是我,風亦是我,那么,我還是我,我不是我;那么,無所謂動,也無所謂靜。倘若松還是松,風還是風,那么,松不是風前之松,風不是松後之風;那么,有所謂動,也有所謂靜。站在松大夫前,吾思之良久。

三天前,世量上人相邀,我等詩友十餘人訪萬壽寺。會間,論道談詩,問禪評儒,己見各抒;宴上,交觥錯籌,唱詩助興,主賓皆歡;午後,拜殿禮佛,尋古賞景,心境怡然。臨行,上人囑為詩文,以資記念。余已作聯十、詩十五,茲再作此記,以求圓滿。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謹識

卜三詩作《戊子年初冬訪萬壽寺》

戊子年初冬訪萬壽寺

卜三

一 說緣

高瞻棗嶺小雲漫,喜見蛟溪出半山。

若問佛緣何處似,涓涓東匯海之灣。

二 賞竹

谷底篔簹欲黃昏,十千個字舞紛紛。

卜三幾度臨蕭寺,只為山門佇此君。

三 拾級

古道攀沿古意萌,如聞天外大唐聲。

西方般若開渾濁,五里霧消秋月明。

四 禮佛

登堂合十拜如來,忽覺清風盪入懷。

倦客天涯歸路晚,慈航津渡散陰霾。

五 啜茗

試學陸家輕口嘗,紫砂未啟已聞香。

千年仙樹今猶在,遺與凡夫洗怨腸。

六 論禪

三墳五典武夫醒,八索九丘騷客瞑。

腥臭塵間無可說,何如四十二章經。

七 歸途

寵辱皆忘或已歌,明朝買筆畫新荷。

敢教蓮瓣長舒展,不使人心墮欲河。

卜三詩作《萬壽寺八吟》

萬壽寺八吟

卜三

一、已了懸橋

一步登臨西竺邊,天涯咫尺別凡煙。

橋頭已了忘情水,從此兩清無掛牽。

二、篔簹幽谷

心證菩提節節空,身因禪那直衝沖。

枝枝夕夕波羅蜜,葉葉朝朝般若風。

三、佛印遺蹤

佛印大師曾住留,千年遺蹟眼前浮。

一行石刻斜陽里,誰說殘碑是啞喉。

四、龍涎古井

龍脈悠悠此處牽,層巒疊嶂繞雲煙。

仙涎一碗消煩惱,何必神州第幾泉。

五、九曲迴廊

迴廊遮雨不遮風,依舊東西南北通。

吾倚闌乾求悟道,人間何處與之同?

六、三唐茶韻

唐代遺風到此時,半園茶樹半園詩。

枝頭春日青青舌,貢品當年天下知。

七、半嶺松濤

松間平日悄無聲,一葉落針聽得清。

夜半風來山谷動,馬蕭虎嘯巨雷鳴。

八、千年壽塔

壽塔巍巍晚照微,苔侵碑刻辨依稀。

龍獅默默聽遺偈,雲霧茫茫洗衲衣。

卜三楹聯《萬壽寺過雨亭楹聯》

萬壽寺過雨亭楹聯

卜三

一、拆字聯

1、絲團塵世麼麼亂 竹葉禪林個個青

註:“絲”拆為“麼麼”;“竹”拆為 “個個”,“青”通“清”。聯表達“世濁禪清”的思想。

2、但願門籠千古月 不教心托一江秋

註:閒(繁體字),拆為“門籠月”;愁,拆為“心托秋”。聯表達慈悲情懷。

二、數目聯

3、眼前寺號十千壽 腳下水稱三六溪

註:上聯扣“萬壽”,下聯扣“九溪”。九溪源出小雲峰。聯表達:萬壽寺名副其實,如九溪之水,永遠流傳。

4、盤行卅一再添一 壺煮卌三猶有三

註:“卅一再添一”為32,象棋棋只數;“卌三猶有三”為46,“茶”之別稱。聯寫下棋品茶,閒適心情。

三、地名聯

5、漫言大項項強弱 且看小云云有無

註:大項、小云為當地地名,聯表示做人“腰要挺且直,心要寬且忍”。

6、半山拜佛朝蕭寺 七步尋仙上艾庵

註:半山、七步為附近地名。半山與小雲同一山脈,故稱“朝蕭寺”;七步村有禾山,上有道人峰,古有艾庵。聯表達人們向佛悟禪的心境。

四、人名聯

7、佛印來過,八閩第一; 唐茶還在,四海無雙

註:佛印,曾於宋神宗熙寧年間來到羅源小雲萬壽寺;萬壽寺至今還生長著唐朝的茶樹。聯表達對萬壽寺悠久歷史和人文文化的讚頌。

8、住寺之前開寺去 道元以後了元來

註:道元,乃萬壽寺開山禪師;了元禪師,就是佛印。聯讚頌萬壽寺的人文文化。

五、景物聯

9、虎到寺前終俯首 馬行山下不需鞍

註:萬壽寺,前是虎頭峰,後有馬鞍山。既然是“虎頭”,當然應“俯首”;既然有“馬鞍”,當然不需鞍。聯表達對和平安定生活的讚美,與禪理相通。

10、明月一杯酣不醉 雄獅兩座睡猶醒

註:聯描寫了萬壽寺門前之景,表達“酣不醉”“睡猶醒”之理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