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欣然[革命烈士]

羅欣然,又名增喜。1903年生於廣東省大埔縣古桂鎮培尾管理區宮前村。父親醫術頗精,醫德甚好。羅欣然在父親言傳身教下,從小懂得要關心民眾疾苦的道理。

人物簡介

籍 貫:廣東大埔

出生年月:1903年

犧牲日期:1930年 在高陂仰文中學讀書時,正值國共合作實現,革命開始高漲。他經常閱讀進步書刊,受革命思潮的影響。1926年冬,參加北伐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受黨派遣回大埔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9月,為策應“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南下粵東,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中共大埔縣委成立了暴動委員會,他就任縣暴委委員,率領農軍、學生舉行高陂暴動。暴動成功後,他被選為中共大埔縣委委員、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五團參謀長。1928年5月,他又率革命武裝,東渡韓江,舉行百候暴動,使武裝鬥爭的烈火燃遍韓江兩岸。在艱苦曲折的鬥爭中,他鍛鍊成長為智勇雙全的東江特委、軍委的領導人。1929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奉命挺進東江,他被中共東江特委任命為駐紅四軍前委代表,負責向紅四軍前委朱德等領導人詳細介紹東江的敵我態勢,並參與制訂紅四軍的進軍方案。同年11月28日,他以東江特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福建省長汀縣召開的由毛澤東主持的紅四軍軍委擴大會議。1930年5月,他出席東江工農兵代表大會,當選為東江蘇維埃執行委員、軍委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不久,由於“左”傾軍事冒險主義干擾,強令紅十一軍3次出擊潮安,致使十一軍遭受重大損失。紅軍被迫撤離潮安,轉移梅埔豐邊區堅持游擊戰爭,不幸於1930年,在豐順埔南壯烈犧牲。

人物生平

羅欣然(1903~1931),又名增喜,大埔縣古野鎮培美村宮前人。在高陂仰文學校讀中學時,欣然與旅穗進步學生多有書信聯繫,還閱讀革命書刊,開始接受革命思想。民國14年(1925),他棄學從軍,北征入閩。後回大埔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6年,國共分裂,國民黨右派勢力肆意捕殺共產黨人、革命分子。欣然被派往韓江中游、埔西農村,秘密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軍、農會。“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閩西、粵東,他遵照黨的“組織暴動,迎接起義軍”的指示,參加領導高陂暴動,旗開得勝後就任高陂區革命委員會委員兼財政部長。朱德等率部在三河壩與國民政府軍血戰數晝夜。他組織農軍、學生、婦女等做好籌糧解款、探送情報、運送彈藥、送水做飯、救護傷員等支前工作。朱德部撤往饒平後,欣然等撤到埔豐邊的鳳凰山。民國17年元旦,他再度發動高陂暴動,幾天后,潮汕國民政府軍反撲高陂。他率部西渡韓江,指揮農軍、赤衛隊突襲銀江警察所,攻克洲田團防,出擊上坪。接著,他率部渡江東進,捕捉戰機,突襲百侯國民政府區署。大埔縣當局大為震驚,一面迫令各地抓丁建民團、築炮樓,一面電請省府“派兵剿共”。閩粵二省饒平、平和、大埔三縣之國軍聯合一千餘人分三路圍剿。欣然執行“分兵三路,衝出包圍,分散游擊,紮根山村”的決議,帶領農軍復渡韓江,西進到梅縣、大埔、豐順邊界的明山、銅鼓嶂等山村,擴建游擊隊、區聯隊;打土豪,開倉濟貧,發動夏收鬥爭;成立區委,開闢游擊區。欣然領導武裝游擊戰爭,聲震韓江兩岸。國民政府以幾百銀元懸賞緝捕“土共甲等首要羅欣然”。他雖身處險境,時東時西,曉宿夜行,喬裝改扮,經歷了一次次的危難。

民國17年,中共東江特委為加強領導,派欣然等為粵省西北七縣巡視員。欣然貫徹黨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和實行土地革命”的方針,參與組織和指導梅縣、興寧、五華、豐順、大埔等七縣的秋收和年關鬥爭。次年春,他發動了震動東江的豐順大暴動。東江西北七縣的聯合鬥爭和西南部遙相呼應,鬥爭範圍和革命區域不斷擴大。欣然重點巡視和指導梅埔豐等縣農村的鬥爭,由抗租、減租進入沒收分配土地,摧毀國民政府政權,成立工農民主政府,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赤衛隊和區聯隊。

民國18年秋天,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執行“打通閩西和東江地區的聯繫,與中央蘇區連成一片”的戰略任務。時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軍委委員、秘書長的欣然受命為駐紅四軍前委代表。他跋山涉水,奔抵紅四軍前委,向朱德、陳毅等人介紹東江地區的國共態勢,共商軍事機要。在紅四軍徑返粵東北部的征戰中,欣然協助籌集軍糧、款物;配合朱德、陳毅指揮作戰,處決要犯和打開監獄,釋放在押人員;召開民眾大會,籌組東江革委會。期間,他不顧勞累,2次及時用書面向東江特委、廣東省委報告軍情,圓滿完成重任。

為解決黨、政、軍的給養,欣然布置東江紅軍和游擊隊駐紮在韓江西岸的坑口、宮前兩地渡口,設立臨時稅收站徵收商船貨物稅,籌集了一批糧款物品。同時,發放部分稅糧、食鹽等物救濟貧苦人民,密切軍民關係。民國19年5月,中共東江特委在八鄉山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東江蘇維埃政府、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欣然當選為東江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並被委任為軍委委員、十一軍政治部主任。是年秋天,革命又遭受挫折。欣然率軍部、政治部指戰員轉戰梅埔豐地區,堅持戰鬥在崇山峻岭中。

民國20年,羅欣然於埔南地區遭國民政府軍突襲,在戰鬥中殉職,時年28歲。

人物事跡

1924年,他在高陂仰文中學讀書。時值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他和旅穗的進步學生建立了書信聯繫,同時認真閱讀進步書刊,受到革命思想影響,立下獻身革命的志向。

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潮汕、興梅地區。他加入革命洪流,棄學從軍,北征閩西,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國民黨蔣介石公開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羅欣然回到大埔,被中共大埔組織派到韓江中游、山高林密的埔西農村,秘密開展農民運動。他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在石洞裡,在山林中,召開工人、農民座談會,用革命的道理重新點燃革命火種。他對工友、農友們說:“工人農民因受軍閥統治,地主富豪剝削,所以做牛做馬,挨凍受餓!”“大家只有齊心結團體,眼著共產黨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才能有飯吃,有衣穿!”通過宣傳發動,大埔西部的農會、婦女會以及工農武裝逐步恢復活動。

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後,起義軍南下粵東,又一次推動了大埔縣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了執行中共大埔縣委關於“組織暴動,迎接起義軍”的指示,羅欣然以縣暴動委員會委員的身份率領埔西工農武裝和民眾,參加高陂暴動,後兼任高陂區革命委員會委員、財政部長。

10月上旬,部分南昌起義軍在朱德指揮下,於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與國民黨反動軍隊血戰三天三夜。戰鬥期間,羅欣然組織當地民眾參加籌備軍糧、探送敵軍情報、運送彈藥、做飯送水、救護傷員等支前工作。朱德部隊撤離大埔後,他與起義軍留大埔的李井泉、黃讓三、李西亭等人、大埔縣委部分成員以及東路工農革命軍第十五團一起,轉移到大埔南部與豐順縣交界的鳳凰山區休整。

11月,羅欣然出席了於大埔縣桃源對門村召開的中共梅埔豐邊縣委擴大會議。會議依據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精神,做出了“繼續實行暴動,轉入農村、堅持革命武裝鬥爭”的決議。羅欣然被選為中共大埔縣委委員,並出任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五團參謀長。不久,他又調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豐順縣委書記。他參與指揮了1928年元旦的大埔縣高陂鎮武裝暴動。當潮汕國民黨反動軍隊反撲高陂時,他便帶領第十五團西渡韓江,指揮工農武裝突襲大埔縣銀江警察所,出擊坪上,攻克洲田民團;接著東進襲擊百侯國民黨區署。連戰皆捷,凱歌頻傳。

此時,大埔縣反動當局也大肆強抓壯丁,建立民團,修築炮樓,並與廣東饒平縣、福建省平和縣聯合出兵3000人,分三路圍剿“赤色鄉村”,企圖消滅工農武裝。大兵壓境,羅欣然等革命軍領導人毫不畏懼。他們分析了敵情之後,制定了“工農武裝兵分三路,衝出強敵重圍,分散游擊,紮根山區”的決策。羅欣然和李明光、丘宗海等率領第十五團向西發展,轉移到梅縣、大埔、豐順(簡稱梅埔豐邊縣)三縣邊境的明山、銅鼓嶂、九龍嶂等地活動。他們擴建游擊隊,區聯隊;打土豪,開糧倉、濟貧民;發動復收、秋收鬥爭;組建工農民主政權,並與邊區縣革命人員聯合鬥爭,開闢赤色游擊區域,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1928年上半年,在強敵重重圍困中衝殺出來的羅欣然、古大存、劉光夏、黎夙翔、鄭天保等各縣領導人,陸續轉移到九龍嶂大山中,組成“五縣暴動委員會”,羅欣然任委員。他們團結協作,聯合鬥爭,發動暴動攻克梅州城,鼓舞了大埔等五個邊區縣廣大工農大眾的鬥志。後來,五區縣暴動委員會改組為“七區縣聯合行動委員會”,統一領導揭陽、潮安、大埔、梅縣、豐順、五華、興寧邊縣的武裝鬥爭。

不久,羅欣然調任中共東江特委西北七縣巡視員。他參與指揮了頗有聲勢的“秋收鬥爭”、“年關鬥爭”。1929年春天,發動了震動東江的豐順縣大暴動,掀起了第二次武裝鬥爭浪潮。東江各地的革命鬥爭遙相呼應,鬥爭範圍和革命區域不斷擴展。羅欣然重點巡視和指導的梅縣、大埔縣、豐順縣邊縣農村,對這些地方革命鬥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羅欣然等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鬥爭,聲震韓江兩岸。國民黨政府發布通緝令,重金懸賞捉拿羅欣然等人。羅欣然雖身處險境,但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對付敵人的通緝,他時東時西,曉宿夜行,喬裝改扮,機智與敵周旋。

一個夏天的夜晚,羅欣然頭戴竹笠,肩背籮筐,身穿農服,從饒平縣北部繞過敵軍崗哨,潛渡韓江,回到離故鄉僅一里之地的大埔縣古桂鄉富洲村歇腳。他用暗號叫開了張坤的家門。羅欣然說了:“老朋友,我幾餐未吃飯,幾天未洗澡了!”張坤趕緊把他迎進屋裡,並生火做飯。張坤正在為他做飯之里,忽然村里狗吠聲起,羅欣然警急提槍,飛步上樓,隱於暗處,只見20多名敵兵荷槍披彈,沿著河畔,向他的故鄉竄去。羅欣然下樓用飯,對張坤說:“可能是剛才我途經高陂鎮或渡河時被敵人發覺,即追捕而來了。”張坤驚魄稍定,敬佩地說:“增喜呀!你臨危不懼真是好漢!”羅欣然吃完飯稍作休息後,便翻山越嶺,繼續前往梅縣南部山村開展工作去了。

1929年初春的早晨,大埔縣高陂鎮和三州村兩路反動武裝合圍羅欣然的家鄉,敵軍進村後,砸開羅欣然的家門,大肆搶劫財物後,縱火燒房。其他村民的財物也未能倖免,被洗劫一空。羅欣然獲悉敵軍的暴行後,非常氣憤,及時派人返回家鄉撫恤安民;並致信鄉親,以“傾家蕩產不用愁,革命成功建高樓”,“家散人亡莫悲傷,反動敵人命不長”;“殺頭好比風吹帽,黑雲散去見日頭。”等詞句勉勵鄉親的鬥志。

在殘酷的鬥爭中,羅欣然全家十二口人,各散西東,被反動派逼得家破人亡,但他矢志不改,堅持鬥爭。

1929年秋天,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為執行關於“打通閩西和廣東東江地區的聯繫,與江西中央蘇區聯成一片”的戰略任務,奉命揮戈福建西部,向粵東挺進。中共東江特委委員、軍委委員、秘書長羅欣然,受命派任駐紅四軍前委代表。他日夜兼程趕赴廣東省平遠縣境,向工農紅軍第四軍前委領導人朱德、陳毅等人簡要介紹了東江地區當前形勢,共商進軍東江的計畫。在紅四軍往返平遠、梅縣、豐順、大埔等縣的征戰過程中,羅欣然積極協助籌集糧餉,配合朱德、陳毅指揮戰鬥。紅四軍進占梅城後,他協助起義軍打開國民黨監獄,釋放在押政治犯;召開民眾大會,籌組東江革命委員會等,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羅欣然還出席了在福建長汀舉行的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和古田會議。在此期間,他曾兩次向東江特委和廣東省委報告軍情,提出加強紅軍領導力量和充實幹部等正確建議。為了解決紅軍的供給問題,羅欣然部署東江紅軍和游擊隊,駐紮在韓江中游兩岸,設立坑口、宮前等渡口臨時稅收站,以徵收商船貨物稅,用以解決部分軍需給養。同時,他還發放部分稅糧、食鹽等,救濟貧苦人民,密切軍民關係。

中共東江特委於1930年5月上旬在豐順縣八鄉山舉行東江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東江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羅欣然在大會上作了“東江工農紅軍建軍工作”報告。會上,羅欣然當選為東江蘇維埃執委常委、軍委委員、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會後,他積極貫徹紅四軍古田會議精神,努力加強人民軍隊的政治建軍工作。

是年秋季,東江地區因受李立三“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使革命遭到挫折。羅欣然率領第十一軍軍部、政治部等機關人員共200多人,艱苦轉戰於梅埔豐邊縣地區。途經豐順縣潭江的畲族山村時,他動員大埔南部赤衛隊員40餘人,歸編第十一軍,擴大了紅軍隊伍。

1931年,羅欣然壯烈犧牲於大埔縣南部和豐順縣東部邊界的赤色山村。他為革命血染青山、英勇獻身,為建立東江革命根據地和梅埔豐蘇區,堅持工農武裝鬥爭,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