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羅幼山(1866—1931年),家名曜生,號師揚,晚號希山老人,原籍廣東省興寧縣東門外水樓村(今屬寧新鎮)。教育家,革命先賢,學者。
羅師揚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七歲始,入讀私塾。青年時代,發奮求學,先後在興寧縣宿儒、經學家羅釜月學館經史館就讀。1889年冬,赴嘉應州會試,被錄為“高才弟子”(時稱“博士子弟員”)。次年,被推選入讀廣州廣雅書院。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中日、中法戰爭相繼失敗,羅師揚憂國憂民之心與日俱增,一度曾在興寧附城設館聚徒講學,在生徒中宣揚民族民主思想。
1903年,興寧縣蕭惠長、何子淵、陳少岳等人,商議倡導新學,創辦興民學堂(今興民中學),並聘請丘逢甲擔任興民學堂監督(校長),何子淵任學監(督學);羅師揚等人,極力排除舊勢力的諸多干擾,終於在1904年2月正式開課。原在汕頭創辦同文學堂的丘逢甲,則按照同文學堂的教學章程,還聘請了一些外地名儒講授西學,這是興寧縣創辦新學之始。
1906年,羅師揚又與邑人羅雅達等創辦羅氏植基國小,由羅師揚首任校長,同時兼任興民學堂校務及教學工作。1909年6月,羅師揚接替縣官立學堂羅釜月之職。他在這裡積極改進教學。同年10月間,羅幼山又接丘逢甲之聘,到廣州方言學堂任教習。在廣州任教兩年,他編寫了《亞洲各國史》、《中國近代史》、《倫理學》等教材,深受學生歡迎。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羅師揚曾投身政壇,被推為廣東省臨時議會代議士。廣東省政府成立後,曾被鄧仲元聘為陸軍司令部秘書兼稽勛局文牘主任、瓊崖鎮守使秘書、援閩粵軍司令部秘書。其間,羅師揚為革命和建設提出過不少有益的建議。
曾特為1920年,奉孫中山大元帥之命,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而壯烈犧牲的援閩粵軍獨立營營長——孫大元帥的得力幹將何貫中作傳,並題寫碑文。(當時整個“援閩粵軍”不超過5000人)
1912年赴東三省考察時,發表《移民實邊策》;1913年任海南臨高縣知事時,發表《開發瓊崖計畫書》;1918年出任福建連城縣知事時,發表《屯田策》等。羅師揚一直眷戀教壇,始終持“救國救民,教育為本”的思想;從1914年至1917年及1920年至1924年,先後執教於廣東省立第五中學(梅州中學)、興民中學、縣立中學等校,講授文史及國文諸課程。這段時期,羅師揚雖年逾五旬,卻身兼兩校、三校的授課任務,仍精力充沛,行動矯健;白天在各校穿插授課,晚間則閉門謝客,經常備課、評卷至三更半夜。
1920年,羅師揚在興民中學任校長期間,目睹校內設備簡陋,經費困難,便千方百計募揖籌措,先後興建了教學樓三幢、圖書館一座、學生宿舍數十間,還添置了一批教具、圖書、儀器等。其間,羅師揚還創作了《洪承疇傳奇》及《賭海升沉記》等劇本。
1924年10月,羅師揚出任興寧縣長。1925年2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第一次東征,周恩來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身份,參與率領軍校校軍出發,參加東征。1925年3月,東征軍打垮了陳炯明的主力並攻克興寧。周恩來了解到在任縣長羅師揚治理政務有一定的成績,便請求羅師揚、何子淵等士紳為東征軍籌措軍餉,羅師揚等同仁在短短几天內籌足2萬大洋,以實際行動支持了東征軍。受到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高度讚賞。
1926年初,羅師揚屢向省府電請辭職,周恩來親筆致函幼山勸阻。但羅師揚去志甚決,5月,因年逾花甲,精力不支,呈請辭職未獲批准。後周恩來得悉羅仍有辭意,乃於11月中旬在汕頭專函致羅表示挽留。全信279字,行草書體,共3頁。
羅師揚辭職回鄉後,從事講學,並編纂東門《羅氏族譜》。1931年6月18日,因急病在家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著有《國史概》、《亞洲史》、《革命先烈稽勛傳》、《東門羅氏族譜》及《洪疇傳奇》、《興民小史》等遺著,後由幼子羅香林編成《希山叢書》。
周恩來寫給羅師揚的信
“師揚縣長大鑒:
睽違日久,拳念殊殷。邇者大軍東征,諸逆逃竄,潮汕底定,嘉應敉平。政府正謀與民更始,同志更應為公努力。我兄前宰興邑,政績斐然。大軍甫發,弟即電請政府,借重我兄重宰興邑。承政府明察,如弟所請。尚希黽力從公,為黨奮鬥為禱。
前五華縣長溫其藩同志,受逆黨摧殘,全家失聚。言念及此,不覺惻然。現政府復行借重,令其重宰五華,尚希我兄設法尋覓,使之出山,用報黨德。至興寧、五華之農會及黨務,亦希與溫同志設法辦理,俾臻完善。兩縣黨務,每月請各籌付百元,以資接濟。
茲因前興寧縣黨部籌備委員賴志堯君返里之便,特達左右。賴君可即留在興邑辦理黨務。此間事務匆忙,一時恐難來嘉,一切事務,請徑函汕頭商酌辦理,至盼。專此 即頌
黨祈!
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總主任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