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彗星探測器

羅塞塔彗星探測器

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是歐洲宇航局發射的一枚太空探測器,任務是於2014年在“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彗核上著陸並探測,為科學界提供有關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信息。

科研目的

歐洲彗星探測器“羅塞塔”飛越火星上空效果圖歐洲彗星探測器“羅塞塔”飛越火星上空效果圖

“羅塞塔”探測器於2004年升空,它的最終目標是於2014年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並在彗核上著陸進行探測,提供有關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信息。但由於沒有足夠大的動力系統將其直接送往目的地,探測器只能藉助地球火星的引力,4次調整速度和軌道,迂迴抵達目的地。

為了更大限度地發揮“羅塞塔”的作用,歐航局給它布置了不少“額外”工作,如在靠近火星時拍攝這顆紅色星球,觀測飛行沿途的小行星等。

“羅塞塔”的設計里程是71億公里,截止2009年11月它在太空中的累計行程為45億公里。

靠近火星

歐洲彗星探測器“羅塞塔”2007年2月25日成功進行了靠近火星的飛行,並順利完成利用火星引力調整飛行速度和軌道的任務。

格林尼治時間2007年2月25日凌晨2時13分(台北時間同日10時13分),按照預定計畫,“羅塞塔”探測器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無線電聯絡暫時中斷;2時15分,探測器開始向其距離火星表面約250公里的最近位置飛行並逐漸被火星遮擋;2時28分,無線電聯絡恢復;2時40分,探測器完全從火星的陰影中飛出。
歐洲航天局專家在現場解說中指出,“羅塞塔”探測器與火星表面之間的最近位置位於火星背面。“羅塞塔”在飛向該位置的過程中,火星會在一段時間內完全遮擋住陽光,探測器無法正常利用太陽能,因此只好收起太陽能帆板,改用備用電池
專家介紹說,由於沒有推力足夠大的動力系統將“羅塞塔”直接送往探測目的地,這顆探測器只能藉助地球和火星的引力,4次調整速度和軌道,迂迴抵達目的地。2005年3月,“羅塞塔”首次成功利用了地球引力,在此次利用火星引力後,該探測器還將兩次藉助地球引力調整飛行,下一次向地球“借力”的時間預計為2007年11月13日。

斯坦斯小行星

歐洲航天局2009年11月12日公布了“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當天飛掠地球時拍攝的圖片歐洲航天局2009年11月12日公布了“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當天飛掠地球時拍攝的圖片

“羅塞塔”探測器2008年9月5日晚以3萬多公里的時速掠過“斯坦斯”小行星,兩者的最近距離不到800公里。這是歐洲探測器首次近距離飛越一顆小行星。據介紹,為了以最佳角度觀測小行星,“羅塞塔”在地面指令下還來了一個180度的大翻身,並開啟了探測器攜帶的導航相機以及光學、光譜和紅外遠程成像系統等15種儀器。

從“羅塞塔”探測器所傳回的圖像顯示,鑽石狀的“斯坦斯”表面大約有23個直徑在200米以上的撞擊坑,其中最大的2個直徑達到2公里。歐航局專家指出,這些撞擊坑很可能是受到流星雨或是其他天體碎片的衝擊而造成的。
根據圖像上小行星的亮度等特徵,歐航局專家還判斷,“斯坦斯”主要由矽酸鹽構成,是一顆罕見的有悠久歷史的小行星。但更多的特性,還有待專家根據“羅塞塔”傳回的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

歐航局說,“羅塞塔”還會在2010年6月份飛掠一顆名為“魯特蒂亞”的小行星,“魯特蒂亞”的體積比“斯坦斯”大。

揮別地球

2009年11月13日,“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當天以最近距離飛掠地球,並藉助地球引力調整速度和軌道。這是它十年太空之旅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回家”。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格林尼治時間11月13日7時45分40秒(台北時間15時45分40秒),探測器以13.34公里/秒的速度從印尼爪哇島南部上空掠過,當時它處於距地球上空約2481公里,這次飛掠地球使其速度提高了3.6公里/秒。

此次飛掠地球是它到達目的地前的最後一次“加油”。

彗星識別

2010年1月,科學家通過地面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新天體,並將其命名為P/2000 A2。由於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因此被認定是一顆彗星。但也有少數天文學家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該天體位於小行星帶的一條圓形軌道上,而彗星的軌跡多為橢圓形。此外,P/2000A2的“尾巴”一直保持原樣,不像彗星那樣在不斷增長。
為鑑別彗星的真假,歐航局請出了“羅塞塔”。這樣做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羅塞塔”距離地球的位置較遠,能在宇宙中拍攝圖片,這樣科學家們就能得到與地面望遠鏡角度不同的圖像;二是它攜帶的相機精確度高,有利於進行更加細緻的觀察。
科學家果然通過對比“羅塞塔”與地面望遠鏡的圖像,揭開了這個天體的神秘面紗。他們發現,P/2000A2的“尾巴”並不是一條連續的物質流,而是被直接噴射到宇宙當中的。科學家由此認為,它很有可能是兩顆小行星相撞形成的天體,其形成的時間約在2009年2月10日前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