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塘談判舊址。打開歷史厚重之門,我們一下能從綠樹掩映中的這座兩層小洋樓間觸摸到歷史跳動的鮮活脈搏。歷經歲月的風雨,這裡的一磚一瓦仍在默默地述說著那一段硝煙瀰漫的歷史。
1933年9月,蔣介石在德、意、日等軍事顧問參與策劃下,糾集一百萬兵力,調集二百架飛機,築起三千個碉堡,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第五次軍事“圍剿”。蔣介石坐鎮南昌,親任前線總指揮。
1934年4月下旬,敵人集中優勢兵力攻占廣昌縣城,闖進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北大門,對中央蘇區形成巨大的威脅。與此同時,蔣介石居心險惡地懷著既“消滅紅軍,又吃掉粵軍”的“一石兩鳥”的陰謀,指令國民黨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從南面進犯中央蘇區,企圖打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門,威脅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政府所在地——瑞金。
當時主政廣東的軍閥陳濟棠,在第五次“圍剿”紅軍時,雖然被蔣介石任命為南路軍總司令,授予一級陸軍上將軍銜,但與蔣介石總是面和心不和,經過長期的苦心經營,他已把廣東變自己的天下,雄視一方,被人稱為“南天王”,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蔣介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機會收拾他。第五次“圍剿”一開始,蔣介石就在兵力部署上北重南輕,想把紅軍逼進廣東境內,借刀殺人,以收“一石二鳥”的功效。
陳濟棠對蔣介石利用戰場消滅異己的做法早有領教,對薛岳在紅軍北面追追停停的目的自然也洞若觀火。因此,他在接到蔣介石防堵紅軍的電令後,曾憂心忡忡地對部下們說:“咱們與紅軍的這場戰是輸不得也贏不得。若輸了,共軍進廣東,我來替老蔣剿共,廣東就是老蔣的了。若贏了,共軍覆滅,廣東已疲憊不堪,老蔣說,我來替你善後,廣東還是老蔣的。”
陳濟棠當然不甘心喪失自己經營近十載之久的半壁江山,他力圖偏安廣東,永鋸“南天王”寶座。經過左思右想,他終於找到了一條妙計:“送客”。他召集心腹將領開會,安排他們依計而行:“咱一面慢吞吞地在紅軍的必經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蔣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鎖線,開放一條讓紅軍西進的道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專門從紅軍後衛部隊身上做文章,以‘送客早走’。”他希望此舉也能受到“一舉兩得”之效:既防紅軍入粵也防蔣介石把中央軍的兵力伸進廣東,以達到最終保住廣東的目的。
陳濟棠雖然對自己的“送客”妙計頗為自得,但還有一個心事令他寢食難安:紅軍要真的乘虛攻擊,在他的家門口或家中大打出手怎么辦?怎樣才能讓紅軍知道他的一片“好意”呢?他思來想去,看來有必要同紅軍進行一次談判。談判之前,必須找箇中間人先給紅軍“通融”一下,摸摸紅軍的“底牌”。
恰巧,他的護兵中有人和當時紅軍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的內弟相識,羅炳輝內弟此時正在廣東做生意,知道來意後,他願意代他們到蘇區傳話。陳濟棠立即給紅軍領導人周恩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準備派總參謀長楊幼敏和黃質文、黃任寰三人為談判代表,你們最好派你們的粵贛省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為總代表,進行談判。”將羅炳輝內弟請來後,陳濟棠親自單獨召見,當面交代任務,並反覆叮囑:途中千萬小心,人在信在,不可有絲毫閃失。信一定要當面交給周恩來,速去速回。
歷史事件
1934年9月,羅炳輝內弟很快就找到了紅軍保衛局局長李克農,在李克農的親自陪同下,他與周恩來、朱德進行了極其秘密的會晤,並將陳濟棠的密函當面交給了周恩來。信的內容,正合周恩來所想。這些天來,周恩來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陳濟棠和蔣介石的矛盾在南線找到突破口這個問題。根據陳濟棠誠意,朱德迅即寫了一封密信由密使面交陳濟棠。信中言及,對於陳濟棠部已申合作反蔣抗日之意,表示“無不歡迎”,並進一步闡述了日本侵華的岌岌可危的形勢,指出抗日救國是當務之急,並且尖銳的指出:“蔣屈膝日本,增兵贛閩,若不急起圖之,則非特兩廣苟安之局難保,抑且亡國之日可待”,要他們以福建之役為殷鑑,從利害關係上,權衡利弊,從而進一步敦促陳濟棠事不容緩,遲則莫及,迅即談判。
隨後不久,周恩來找何長工、潘漢年談話,確定兩人為紅軍方面全權代表。何長工當時擔任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粵贛省委常委。潘漢年時任中共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何長工、潘漢年鄭重地接受了任務,與周恩來握手告別。
1934年10月6日,潘漢年、何長工帶著周恩來、朱德的重託,脫下軍裝,換上西服,戴上墨鏡和草帽。在暮靄沉沉的黃昏,他們趕到了約定會合地點——江西省會昌縣筠門嶺鎮。當他們帶著騎兵連,威武瀟灑地走到敵軍前哨時,陳濟棠派出的一個特務連早已迎候在那裡。敵連長跟他們一見面,就悄悄地講:“何先生,我聽到了你們的宣傳,是呵,我們與貴軍都是炎黃子孫,真不願意看到中國人打中國人呵!”
為保密,對方為我方談判代表專門準備了四人抬的轎子。潘漢年、何長工坐上轎子,由特務連護送前行。每遇崗哨盤問,特務連連長便高聲喊道:“這是陳總司令請來的貴客。”轎夫一路跋涉,通行無阻,很快,潘漢年、何長工抵達談判地點——尋烏縣羅塘鎮一幢新近興建的二層小洋房裡。
陳濟棠深知此次和共產黨談判事關重大,因此對談判地點和內容極端保密。當雙方代表到達後,陳濟棠立即命令其心腹嚴應魚旅長嚴密封鎖訊息,加強警戒,必須確保紅軍代表的安全。
五項協定
雙方代表同住一幢樓,紅軍代表住在樓上,粵軍代表住在樓下。嚴應魚將站崗的士兵一律換成親近的客家子弟,他本人及其他貼身人員在談判期間都避免進入這座小樓。翌日上午,雙方代表來到樓上一間不大的會議室。潘漢年、何長工遵照周恩來的指示,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進行談判。談判進行了三天三夜,最後達成了五項協定:
一、同盟停戰,取消敵對局面。
二、解除封鎖,互相通商。
三、互通情報,設有線電話(器材由陳濟棠負責)。
四、我軍可以在粵北設後方醫院。
五、可以互相借道,各方戰線後退二十華里。
談判剛結束,周恩來給何長工打來電報說:“你餵的鴿子飛了。”刁滑的楊幼敏非常敏感,立即詢問:“你們是不是要遠走高飛了?”何長工機靈地回答:“不是,這是說我們和談成功了,和平鴿飛上了天,表示祝賀之意。”返程時,陳濟棠部派了一個騎兵連,一直護送何長工一行到筠門嶺以北的一座小木橋邊。何長工一行連夜趕到於都,向已等在那裡的周恩來匯報了談判的情況,周恩來聽後異常高興:“這次談判很成功,這對於我們紅軍和中央機關的突圍轉移,將起重大作用。”
這次談判,對其後紅軍突圍轉移,在突破前三道封鎖線時發揮了重要作用,陳濟棠部粵軍採取送客策略,減輕了紅軍的傷亡。羅塘談判是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戰略大轉移的一次成功談判,在黨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在尋烏縣羅珊鄉圩鎮上,有幾棟外形獨特的老房子,據說是當時由歐美牧師所修建的教堂式建築。散落房內的一塊木牌告訴我們,這裡曾是紅軍長征前夕羅塘談判所在地。
1934年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前夕,中革軍委曾秘密派出何長工、潘漢年前往中央蘇區南大門會昌筠門嶺的羅塘(現屬尋烏羅珊鄉),與國民黨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的代表進行談判,向粵軍借道並達成5項協定,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勢。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重大史實才由親歷者何長工等在回憶錄中向外界披露,在史學界引起了轟動。
羅塘談判
紅軍長征前夕的秘密談判
○記者劉善盛 劉念海 文/圖
羅塘談判舊址保存較為完好。
談判前夕:敵我雙方邊打邊談和
1933年9月,蔣介石在德國、義大利、美國軍事顧問參與策劃下,糾集100萬兵力,調集200架飛機,築起3000座碉堡,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軍事“圍剿”。
1934年4月,國民黨軍攻占了中央蘇區北大門廣昌後,從北、東、西等方向,加緊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在南線,國民黨粵軍陳濟棠部在付出重大傷亡奪取中央蘇區南大門筠門嶺後,遲遲徘徊不前。為了達到“既消滅紅軍,又吃掉粵軍”這一“一石二鳥”的目的,蔣介石指令陳濟棠從南面進犯中央蘇區,企圖打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南大門,威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對蔣介石“一箭雙鵰”的做法早有領教。他一直偏安廣東,力圖控制廣東地盤,人稱“南天王”,並不想在江西替蔣介石賣命,消耗實力,可另一方面又感到紅軍很可怕。陳濟棠懾於蔣介石掌握著國民黨中央黨政軍大權,不敢明目張胆地違抗蔣介石命令,於是糾集多於我軍數倍的兵力向尋烏、會昌、安遠進攻。
陳濟棠在占領會昌筠門嶺以後,對紅軍始終打打停停,表面上擺出繼續進攻會昌的架勢,騙取餉械,暗地裡卻派人同紅軍作試探性的和談接觸,搞“外打內通”,“明打暗和”。陳濟棠的高級參謀楊幼敏親自將3萬發子彈從筠門嶺送往駐在會昌的紅軍部隊。根據這種情況,毛澤東和粵贛省委、省軍區的領導一起制訂了作戰計畫和部署,擺正“打”與“和”的關係。蘇區軍民經過幾次的英勇奮戰,有力打擊了敵軍囂張氣焰,鉗制了敵軍進攻,使南線局勢有了轉機,也為紅軍與陳濟棠進行和平談判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當年轎夫
紅軍代表出手好大方
當年9月,陳濟棠秘密地派代表前來瑞金,面見周恩來,表達了和談之意,並提議由何長工為紅軍總代表,進行談判。根據陳濟棠和談的誠意,朱德隨即致信陳濟棠,在信中提出了和談內容。
1934年10月5日,周恩來找來何長工、潘漢年談話,並交代以“你餵的鴿子飛了”作為聯絡密語。接著,周恩來還交給他們一封朱德署名的介紹信。當日,朱德、周恩來緻密電給一線的紅二十二師師長周子昆和政委黃開湘,令其派偵察班長與駐筠門嶺的粵軍第七師師長黃延楨接洽,約對方派兵迎接。
1934年10月6日,何長工、潘漢年帶著周恩來、朱德等同志的重託,在紅軍騎兵連的護送下,風塵僕僕趕往筠門嶺,經瑞金、會昌、站塘,於7日傍晚抵達陳濟棠部防線附近,陳濟棠部獨一師二旅旅長嚴應魚、特務連連長嚴直率全連和4名轎夫應約迎接。
據了解,當年陳濟棠部負責接送何長工、潘漢年的轎夫都是經過細緻挑選的。考慮到紅軍談判代表何長工是湖南人,身材魁梧且同為湖南人的李春霖被挑選秘密參與了接送何長工的任務。1986年,他在接受黨史專家採訪時回憶道:那天我們吃過午飯就動身,從羅塘出發,到那裡等了一陣後那邊的人才來。走在前面的人是個大個子。特務連連長嚴直介紹說這是何先生。我請何先生坐了我的轎。還有一個人想不起他姓什麼,坐了另外一頂轎子。起轎後,由特務連前後護衛著向羅塘方向飛奔。一路上,嚴直咋咋呼呼的,不讓轎夫歇口氣,我們差點累死。何先生下轎後走的時候,又是嚴直帶著我們送他們到原來的地方。分手時,同為湖南人的何先生握著我的手說,謝謝你,老鄉!說完還掏出一塊光洋送給我。那時軍隊發餉,只有當官的才發大洋。我們當兵的發的都是“雙毫”鎳幣,這塊大洋我好久好久都捨不得用。
談判結束
“和平鴿上天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嚴直一見威武瀟灑的何長工,就悄悄地講:“何先生,我聽到了你們的宣傳,看到了你們的宣傳,是啊,我們與貴軍都是炎黃子孫,真不願意看到中國人打中國人!”為保密起見,身穿西裝、戴著墨鏡和禮帽,化裝成商人模樣的何長工、潘漢年坐入轎中,每遇見崗哨盤問,嚴直就高聲說“這是司令請來的貴客”,一路上暢通無阻。經過轎夫的跋涉,轎子抬到了羅塘,在一幢嶄新的兩層小洋樓門前停下。這裡是獨一師二旅旅部駐地,何長工、潘漢年住樓上,陳濟棠方代表住樓下。
10月8日,雙方談判代表在樓上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開始密談。在和諧的氣氛中,何長工、潘漢年兩人配合默契,與陳方代表進行了有理有節的談判。經過3天談判,至11日雙方終於達成了5項協定:一、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 二、互通情報,用有線電通報;三、解除封鎖;四、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陳的防區設後方,建立醫院;五、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陳部撤離40華里。
為保密起見,協定只寫在雙方代表的記事本上,並未形成正式檔案。談判結束時,周恩來給何長工發來電報,說:“你餵的鴿子飛了。”得此訊息後,陳方代表楊幼敏敏感地詢問:“何先生,你們是不是要遠走高飛了?”何長工平靜而婉轉地回答道:“不是,這是說談判成功了,和平鴿上天了。”
1934年10月12日,何長工、潘漢年出色地完成了談判使命,匆匆離開羅塘,返回會昌,並連夜趕到於都向周恩來匯報談判情況。周恩來聽完匯報後異常高興地稱讚說,這次談判很成功,這對我們紅軍和中央機關的突圍轉移,將起到重大作用。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在安遠、信豐一線發起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的戰鬥,因防守的粵軍未接到陳濟棠撤退讓道的命令,故雙方進行了一些激烈的戰鬥。當中央紅軍突破第二、三道封鎖線時,陳濟棠撤退讓道的命令已傳達到粵軍前線,中央紅軍得以在傷亡極小的情況下,迅速安全地衝破兩道封鎖線,從而創造了軍史上的奇蹟。
蔣介石“圍剿”紅軍的計畫又一次次落空,部署一次次被打亂,他終於覺察到陳濟棠企圖保存實力,不禁勃然大怒,給陳濟棠發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此次按兵不動,任由共匪西竄,不予截擊,貽我國民革命軍以千秋萬世之污點。著即集中兵力27個團,位於藍山、嘉禾、臨武之間堵截,以贖前愆。否則,本委員長執法以繩。”
陳濟棠害怕日後難以逃脫責任,為了不留下任何把柄,急忙銷毀了與紅軍談判的檔案記錄,乃令葉肇、李漢魂、李振球等師,分頭尾追紅軍入湘,但此時紅軍早已向西遠去。
在羅塘談判舊址樓上,向外望去就是當年的渡口。
談判舊址
曾被“冒名修繕”
據了解,羅塘談判在上世紀80年代何長工本人回憶錄中作了敘述。廣東省軍區黨史辦經過艱辛調查後,在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將這一塵封了半個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查清,使這次秘密談判得以公開。
當年羅塘談判舊址如今仍然整體保存完好。尋烏縣委黨史辦主任曾令忠告訴記者,這處位於今尋烏縣羅珊鄉圩鎮上的兩層小洋樓,是上世紀前期外籍傳教士在此所修建的眾多教堂建築中的一處。今天,這處承載過一段秘密的小洋樓內,空空如也,落滿灰塵,已找不出當年羅塘談判的絲毫痕跡。有意思的是,有關部門曾在羅塘談判舊址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過程中,將這處小洋樓旁的另外一處類似建築誤以為羅塘談判舊址進行了全面修繕。這次陰差陽錯的修繕,雖然使我們今天看到的羅塘談判舊址稍顯破舊,但是,其原有的整體歷史風貌卻因此得以保存,未受破壞。
據介紹,當時紅軍和陳濟棠部的談判代表都住在這棟小洋樓內。為安全和保密起見,何、潘吃住均在該樓。對方規定,包括敵旅長嚴應魚在內的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進入該樓。站崗的哨兵也一律挑選忠於嚴應魚的客家子弟擔任。
“之所以將這裡選為談判地點,可能主要還是出於談判安全的考慮。”曾令忠是羅珊鄉本地人,對羅珊鄉地理位置了如指掌。他向記者指出,小洋樓樓下即是貢江源頭的支流羅塘河碼頭。當年羅珊鄉境內水運發達,由羅塘河既可以到達貢江上游的贛南蘇區,也可由南轉驛道到達福建和廣東。由於當時談判是瞞著蔣介石秘密進行的,未知的緊急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選擇於此作為談判地點,就是為了方便雙方隨時轉移撤離。
羅珊鄉鄉長溫秀良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後,羅塘談判舊址與周邊幾棟洋樓曾一道被作為該鄉鄉政府所在地,其中羅塘談判舊址是尋烏縣公安局羅珊派出所的辦公場所,一直到2009年他們才搬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