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歷史學者嘗言:“過去深入骨髓。”身為世人眼中的危險民族“,德國和日本如何應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他們是如何看待記憶戰爭的?又如何在歷史的罪孽中審視自我?在本書中,布魯瑪精確剖析了德日兩國的戰爭記憶:關於侵略者和受害者身份的爭議,關於奧斯維辛、廣島、南京的複雜立場,以及在實現民族”正常化“做法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深入調查和實地走訪,作者敏銳指出:”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境。”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

內容簡介

德國有心結,一提到猶太人,德國人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猛增。

君特·格拉斯說,“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痛回憶,德國就應該永遠分裂。”

倘若說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應對”的話,那么德國人總體而言可謂應對自如。戰後德國人曾經“無力哀悼”,然而如今,對國家罪行的內疚轉化成一種美德,對比某些國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為一種優越感的標誌。

日本缺心眼,正如麥克阿瑟所說,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個十二歲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這么說:“日本近代史上沒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衝擊,日本人在談論戰爭罪時,感到有資格反戈一擊,指責“你們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復一年地參拜供奉有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員會把教科書里有礙愛國自豪的史實一概閹割乾淨。

二戰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於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於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台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的報應?

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1951— ),生於荷蘭海牙,先後在荷蘭和日本就學,曾於萊頓大學攻讀中國文學和歷史,後專注於研究日本。現任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權與新聞Paul R.Williams教授,為《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金融時報》等多家重要媒體撰寫評論。作品涉獵廣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謀殺案》等。

目錄

導讀 國家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徐賁

前言

序 敵人們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對西方之戰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奧斯維辛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歷史站上審判席

第七章 教科書風波

第八章 紀念堂、博物館和紀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個正常國家

第十章 兩座正常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別廢墟

注釋

鳴謝

索引

叢書信息

理想國譯叢 (共17冊), 這套叢書還有 《政治秩序的起源》,《古拉格之戀》,《事實即顛覆》,《零年:1945》,《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