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織金四中始創辦於1953年初。
隨著織金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幾代人的奮力拚搏,1997年被地委行署破格認定為地區級重點中學。
織金四中的發展可概括為“三四三”旅程。
即三易校址:
1956年從始校址城南紫竹庵移至城東白玉庵,1958年從白玉庵移至魚山,1968年自魚山遷至現在校址 ;
四次更名:
1953年定名為織金民辦初級中學,1958年命名為織金城關中學,1961年更名為織金第四中學,1970年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織金縣第四中學;
三次合併:
1962年,織金一小、綺陌國小、平寨國小等校撤出的戴帽國中與四中合併,1968年,縣耕讀師範與四中合併,2004年,縣委黨校分離出的教學區與四中合併。
織金四中現占地面積為8萬餘平方米。
有教學大樓2幢,辦公樓2幢,綜合實驗大樓1幢,教師及學生宿舍樓14幢,綜合運動場1個,綠化面積2萬餘平方米。
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學校現有教職工176人,其中教師163人,本科92人,高級教師36人。學校有教學班49個,其中國中10個,高中34個,初高中職前培訓班5個。
共有學生3634人,其中國中792人,高中2252人,初高中職前實習生590人。
隨著織金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幾代人的奮力拚搏,1997年被地委行署破格認定為地區級重點中學。
織金四中的發展可概括為“三四三”旅程。
即三易校址:
1956年從始校址城南紫竹庵移至城東白玉庵,1958年從白玉庵移至魚山,1968年自魚山遷至現在校址 ;
四次更名:
1953年定名為織金民辦初級中學,1958年命名為織金城關中學,1961年更名為織金第四中學,1970年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織金縣第四中學;
三次合併:
1962年,織金一小、綺陌國小、平寨國小等校撤出的戴帽國中與四中合併,1968年,縣耕讀師範與四中合併,2004年,縣委黨校分離出的教學區與四中合併。
織金四中現占地面積為8萬餘平方米。有教學大樓2幢,辦公樓2幢,綜合實驗大樓1幢,教師及學生宿舍樓1幢,綜合運動場1個,綠化面積2萬餘平方米。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學校現有教職工176人,其中教師163人,本科92人,高級教師36人。學校有教學班65個,其中國中25個,高中39個,初高中職前培訓班5個。
共有學生3634人,其中國中792人,高中2252人,初高中職前實習生590人。
1984年創建學校, 創辦之初規模很小,條件極為簡陋,是一所鎮級初級中學 。
2005年,學校升格為完全中學,辦學規模擴大,班級數由原來的13個班近800名學生增至26個班1726名學生,教職工也從原來的41名增加到85人。
2004年,按縣委、縣人民政府對織金城關教育資源重組的規劃,在縣城東北面的星秀村開始重建織金四中新校區,加之2005年7月縣委政府對全縣教育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無疑給四中的發展在一度低谷中帶來無限生機,但是在改革之初、新校區建成之前,學校仍面臨重重困難 。
2005年8月新組建的領導班子進入織金四中,一邊全面對學校進行了解,一邊分頭解決新學期開學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借校舍、建新校、抓教學、促管理。這是四中跨越式發展最艱辛的一年,既要投入新校區的建設,又要落實人事改革制度,還要克服眼前面臨的一切困難實現學校管理及教學質量的突破,就在這一年裡,校領導穿梭在新建校區、舊校區和臨時借用的校舍三個校區辦公,全校教職工擠在兩間分別僅有10平米的辦公室里創造著奇蹟。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規劃面積130畝,已經完成近60畝的建設,建成教學樓2棟61間教室,實驗樓1棟,可容納500名學生的學生公寓1棟,可同時容納千人就餐的餐廳樓1棟,總建築面積12000多平米,已完成工程投資近2000萬元,在跨河新規劃區的校園內縣政府即將投資3000萬元修建一座多功能體育場館。2004年縣委、政府對織金縣教育資源進行重組,選址重建四中。新校區於2006年8月投入使用。學校占地面積3328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建成教學樓2棟61間教室,實驗樓1棟,可容納500名學生的學生公寓1棟,可同時容納千人就餐的餐廳樓1棟,。學校現有教學班級65個,教職員工197人,4191名學生 。
教學規模
學校現有教學班級65個,教職員工172人,5000多名學生。預計2017年9月有教職員工近300人,學生近6000多名。
辦學理念
以德治校,依法辦學,突出特色,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根本,樹立大教育觀意識,把育人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以課堂為主渠道,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全面實施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創造條件並打下堅實的中學階段的基礎,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辦學目標
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多元的智慧,健全的人格,優秀的特長,健康的體魄,團結身上的精神,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堅實的基礎知識,為學生的中學生活做到更好的保障並具有創新的優秀的初、高中畢業生。
校訓
務本 崇德 宏毅 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