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總量經濟學(第8版)
叢書名 :華信經管引進精品
著 者:John Sloman(約翰·所羅門), Alison Wride(艾莉森·萊德), Dean Garratt(迪恩·加勒特)
作 譯 者:羅立彬 等
出版時間:2015-08 千 字 數:832
版 次:01-01 頁 數:520
開 本:16(185*260)
裝 幀:
I S B N :9787121262609
內容簡介
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各學科的學生都要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本書是非常適合入門學習的一本經濟學教材,介紹了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包括供給和需求、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貨幣和利率、財政貨幣政策等共27章內容。本分冊為翻譯成中文版的總量經濟學分冊,一共包括14章,介紹了總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
目錄
總量經濟學(第8版)
第五部分 總量經濟學基礎
第14章 國民經濟
14.1 總量經濟學的範圍
14.1.1 巨觀經濟爭論
14.1.2 主要巨觀經濟問題
14.1.3 政府的巨觀經濟政策
14.2 收入循環流
14.2.1 內部收入流、 撤出與注入
14.2.2 撤出與注入之間的關係
14.2.3 收入循環流與四個巨觀經濟
目標
14.2.4 收入循環流的均衡
14.3 國民收入和產出的測算
14.3.1 測算GDP的三種方法
14.3.2 考慮通貨膨脹
14.3.3 考慮人口: 人均指標的
使用
14.3.4 考慮匯率: PPP指標的
使用
14.3.5 GDP統計數據是否是衡量一國
生活水平的良好指標
14.4 短期經濟成長與經濟周期
14.4.1 現實增長與潛在增長
14.4.2 經濟成長與經濟周期
14.4.3 現實中的經濟周期
14.4.4 現實增長的波動原因
14.5 長期經濟成長
14.5.1 長期增長的原因
14.5.2 實現增長的各種政策
14.5.3 補充說明: 投資的作用
附錄: GDP的計算
本章問題
第15章 巨觀經濟問題與分析: 概覽
15.1 失業
15.1.1 “失業”的含義
15.1.2 官方計算的失業
15.1.3 失業的持續時間
15.1.4 失業的構成
15.1.5 失業和勞動市場
15.1.6 失衡失業
15.1.7 均衡失業(或自然失業)
15.2 總需求和總供給與價格水平
15.2.1 總需求曲線
15.2.2 總供給曲線
15.2.3 均衡
15.3 通貨膨脹
15.3.1 通貨膨脹的成本
15.3.2 通貨膨脹的原因
15.3.3 對付通貨膨脹的政策
15.4 國際收支與匯率
15.4.1 國際收支賬戶
15.4.2 國際收支數據的評價
15.4.3 匯率
15.4.4 自由市場中的匯率決定
15.4.5 匯率與國際收支
15.4.6 匯率的管理
15.5 第五部分的補充說明: 四個巨觀
經濟目標之間的關係
15.5.1 總需求與四個目標之間的
短期關係
15.5.2 目標間的長期關係
本章問題
第六部分 總量經濟學
第16章 現代總量經濟學的起源
16.1 巨觀經濟環境和辯論
16.2 背景描述: 三個關鍵問題
16.2.1 問題1: 價格和工資的
彈性
16.2.2 問題2: 總供給的彈性
16.2.3 問題3: 預期在市場運行
中的作用
16.2.4 政策啟示
16.3 古典總量經濟學
16.3.1 產出和就業的古典分析
16.3.2 價格和通貨膨脹的古典
分析
16.3.3 古典學派關於應對經濟
大蕭條的對策
16.4 凱恩斯革命
16.4.1 凱恩斯對古典巨觀經濟
學的摒棄
16.4.2 凱恩斯對就業和通貨
膨脹的分析
16.4.3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
凱恩斯政策
16.5 貨幣學派——凱恩斯學派的
辯論
16.5.1 貨幣學派的反擊
16.5.2 凱恩斯學派的應對
16.6 正在形成的共識
16.6.1 播下共識的種子
16.6.2 一系列的觀點
16.6.3 金融危機與後果
16.6.4 共識的領域
本章問題
第17章 短期巨觀經濟均衡
17.1 理論背景
17.1.1 總需求與國民收入之間的
關係
17.1.2 凱恩斯的45°線圖示
17.1.3 消費
17.1.4 撤出
17.1.5 注入
17.2 國民收入的確定
17.2.1 均衡的國民收入
17.2.2 乘數: 撤出法和注入法
17.2.3 乘數: 收入法和支出法
*17.2.4 乘數: 限制條件
17.2.5 線圖形和總需求、 總供給圖形的
關係
17.3 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的簡單的
凱恩斯分析
17.3.1 完全就業下的國民收入
17.3.2 緊縮缺口
17.3.3 通貨膨脹缺口
17.3.4 失業與通貨膨脹並存
17.3.5 AD/AS圖形與45°線圖形的
關係
17.4 凱恩斯對經濟周期理論的
分析
17.4.1 投資的不穩定性: 加速數
17.4.2 乘數/加速效應的相互
作用
17.4.3 存貨的變動
17.4.4 經濟周期過程的決定因素
本章問題
第18章 銀行、 貨幣與利息率
18.1 貨幣的定義與功能
18.1.1 貨幣的職能
18.1.2 貨幣的定義
18.2 金融系統
18.2.1 金融部門的作用
18.2.2 銀行系統
18.2.3 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
18.2.4 流動性、 營利性與資本
充足率
18.2.5 中央銀行
18.2.6 貨幣市場
18.3 貨幣供給
18.3.1 貨幣供給的定義
18.3.2 信用創造: 最簡單的情況
18.3.3 信用創造: 現實情況
18.3.4 引起貨幣供給增加的
因素
18.3.5 資金流量方程
18.3.6 貨幣供給和利率之間的
關係
18.4 貨幣需求
18.4.1 持有貨幣的動機
18.4.2 貨幣的交易需求和謹慎性
需求: L1
18.4.3 貨幣的投機需求(或資產
需求): L2
18.4.4 貨幣的總需求: L1+L2
18.5 均衡
18.5.1 貨幣市場的均衡
18.5.2 外匯市場的均衡
本章問題
第19章 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之間的
關係
19.1 貨幣變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19.1.1 貨幣數量論
19.1.2 利率傳導機制
19.1.3 匯率傳導機制
19.1.4 資產組合平衡效應
19.1.5 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性
如何
19.2 產品市場變化對貨幣的影響
19.2.1 注入增加對貨幣的影響
19.2.2 擠出效應
19.2.3 貨幣供給是外生的還是
內生的
*19.3 IS-LM分析: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
模型的結合
19.3.1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
19.3.2 IS曲線
19.3.3 LM曲線
19.3.4 均衡
19.3.5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變化的
全部效應
19.3.6 由IS-LM模型導出AD
曲線
19.4 加入通貨膨脹
19.4.1 將通貨膨脹保持在低
水平
19.4.2 用通貨膨脹率繪製的總需求
和總供給
19.4.3 應對總需求與總供給變化的
反應
本章問題
第20章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1 財政政策
20.1.1 政府財政: 一些術語
20.1.2 公共部門赤字盈餘和政府的
“財政立場”
20.1.3 自動財政穩定器
20.1.4 自動穩定器的效果
20.1.5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20.1.6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
有效性
20.1.7 效果的大小問題
20.1.8 時機問題
20.1.9 財政規則
20.2 貨幣政策
20.2.1 政策制定
20.2.2 在中長期控制貨幣供給
20.2.3 短期貨幣政策的操作
20.2.4 控制貨幣供給的方法
20.2.5 控制利息率的方法
20.2.6 運用貨幣政策
20.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IS-LM
分析
20.3.1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
有效性
20.3.2 凱恩斯主義觀點
20.3.3 貨幣主義觀點
20.4 英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4.1 對需求管理的態度
20.4.2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凱恩
斯主義需求管理
20.4.3 20世紀70年代微調政策的失敗:
滯脹問題
20.4.4 柴契爾時代的貨幣主義
20.4.5 1985年後相機抉擇政策的
回歸
20.4.6 以匯率為目標
20.4.7 重返國內導向的政策: 以通貨
膨脹為目標
20.4.8 工黨政府的政策
(1997—2010年)
20.4.9 財政整頓和聯合政府
20.5 規則與相機抉擇
20.5.1 推崇規則的理由
20.5.2 推崇相機抉擇的理由
20.5.3 結論
本章問題
第21章 總供給、 失業和通貨膨脹
21.1 總供給
21.1.1 短期總供給
21.1.2 長期總供給
21.1.3 長期總供給: 古典勞動力
市場模型
21.1.4 長期總供給: 凱恩斯勞動力
市場模型
21.1.5 總需求、 總供給和通貨
膨脹
21.2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21.2.1 適應性預期
21.2.2 加速主義理論
21.2.3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和自然
失業率
21.2.4 通貨緊縮的影響
21.2.5 對滯脹的解釋
21.2.6 證據
21.2.7 政策含義
21.2.8 適應性預期假說的
局限性
21.3 通貨膨脹和失業: 新古典主義
觀點
21.3.1 預期正確時的總供給和菲利
普斯曲線
21.3.2 預期不正確時的總供給和菲利
普斯曲線
21.3.3 政策含義
21.3.4 真實經濟周期
21.4 通貨膨脹和失業: 現代凱恩斯主義
觀點
21.4.1 凱恩斯模型的現代發展
21.4.2 均衡失業的變化
21.4.3 需求不足造成的失業的持續
存在
21.4.4 加入預期
21.4.5 凱恩斯主義對不干預的
批評
21.5 補充說明: 經濟學家中間有
共識嗎
本章問題
第22章 長期經濟成長
22.1 工業化國家的長期經濟成長
22.1.1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成長
22.1.2 不同國家增長表現的
比較
22.1.3 經濟成長的原因
22.2 沒有技術進步的經濟成長
22.2.1 資本積累
22.2.2 經濟成長模型
22.2.3 最優儲蓄率是多少
22.2.4 勞動力人數的增加
22.3 有技術進步的經濟成長
22.3.1 技術進步對產出的影響
22.3.2 內生增長理論
本章問題
第23章 供給方面政策
23.1 供給方面的政策與巨觀經濟
23.1.1 經濟成長與供給方面的
政策
23.1.2 供給方面的政策和其他
巨觀經濟目標
23.2 供給方面政策的方法
23.2.1 新古典方法
23.2.2 凱恩斯主義方法
23.2.3 供給方面政策的
“第三條路”
23.2.4 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給方面的
政策的聯繫
23.3 市場導向型供給方面的政策
23.3.1 20世紀80年代的供給方面的
政策
23.3.2 減少政府支出
23.3.3 減稅對勞動力供給和就業的
影響
23.3.4 針對企業的減稅和其他投資
激勵
23.3.5 削弱勞動力的權力
23.3.6 降低福利
23.3.7 鼓勵競爭的政策
23.3.8 結論
23.4 干預主義供給方面政策
23.4.1 反對市場的理由
23.4.2 干預的形式
23.4.3 計畫
23.4.4 選擇性干預
23.4.5 反對干預的理由
本章問題
第七部分 世 界 經 濟
第24章 國際貿易
24.1 貿易優勢
24.1.1 世界貿易的增長
24.1.2 專業化是貿易的基礎
24.1.3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法則
24.1.4 基於比較優勢的貿易
利益
24.1.5 國際貿易及其對要素價格的
影響
24.1.6 機會成本遞增和專業化與
貿易的限制
24.1.7 貿易條件
*24.1.8 貿易利益的中級分析
24.1.9 貿易利益的其他原因
24.1.10 國家競爭優勢
24.2 限制貿易的主張
24.2.1 限制貿易的方法
24.2.2 支持限制貿易的理由
24.2.3 保護的問題
24.2.4 世界貿易組織
24.3 特惠貿易
24.3.1 特惠貿易安排的類型
24.3.2 關稅同盟的直接效應: 貿易創造
和貿易轉移
24.3.3 關稅同盟的長期效應
24.3.4 實踐中的特惠貿易
24.4 歐洲聯盟
24.4.1 歷史背景
24.4.2 從關稅同盟到共同市場
24.4.3 單一市場的收益和成本
24.4.4 完善內部市場
本章問題
第25章 國際收支與匯率的平衡
25.1 各種匯率制度
25.1.1 對內和對外政策目標
25.1.2 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25.1.3 各種匯率制度
25.1.4 固定匯率下的矯正
25.1.5 自由浮動匯率下的矯正
25.1.6 折中的匯率制度
25.2 固定匯率
*25.2.1 固定匯率制度下衝擊的
影響
25.2.2 固定匯率制度下長期國際
收支問題產生的原因
25.2.3 固定匯率的優點
25.2.4 固定匯率的缺點
25.3 自由浮動匯率
25.3.1 浮動匯率與國內政策
自由化
25.3.2 浮動匯率制度下對衝擊的
反應
25.3.3 投機
25.3.4 自由浮動匯率的優點
25.3.5 自由浮動匯率的缺點
25.3.6 結論
25.4 現實中的匯率制度
25.4.1 可調整釘住制度
(1945—1973年)
25.4.2 管理浮動
25.4.3 1972年以來管理浮動匯率
制度的問題
25.4.4 英國實行管理浮動制度的
經驗
25.4.5 匯率的易變性
*25.5附錄: 開放經濟和IS-LM
分析
25.5.1 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分析
25.5.2 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財政
政策
25.5.3 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貨幣
政策
25.5.4 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分析
25.5.5 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財政
政策
25.5.6 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貨幣
政策
本章問題
第26章 全球和地區間的相互依賴
26.1 經濟全球化和不穩定問題
26.1.1 貿易相互依賴
26.1.2 金融相互依賴
26.1.3 國際商業周期
26.1.4 國際政策協調的必要性
26.1.5 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
26.2 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26.2.1 匯率機制(ERM)
26.2.2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走向
單一貨幣
26.2.3 歐元的誕生
26.2.4 單一貨幣的優點
26.2.5 反對EMU
26.2.6 2011年歐元區的危機
26.3 達到更好的貨幣穩定性
26.3.1 控制外匯交易
26.3.2 匯率目標區
本章問題
第27章 開發中國家的經濟
27.1 不發達問題
27.1.1 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間的
巨大差距
27.1.2 發展的含義
27.2 國際貿易與發展
27.2.1 國際貿易和發展的關係
27.2.2 貿易戰略
27.2.3 方法1: 利用比較優勢出口
初級產品
27.2.4 方法2: 進口替代工業化
(ISI)
27.2.5 方法3: 出口製成品——也許
是一種進步的方法
27.3 開發中國家的結構問題
27.3.1 忽視農業
27.3.2 不適合的技術
27.3.3 失業假設
27.4 債務問題
27.4.1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
衝擊
27.4.2 解決債務問題: 推遲償
債期
27.4.3 解決債務問題: 開發中國家的
結構性改革
27.4.4 解決債務問題: 免除債務
本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