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彭華 編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261144
出版時間: 2009-12-01
版 次: 1
頁 數: 376
裝 幀: 精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科學與自然>環境科學
內容簡介
縱向嶺谷區縱貫中國西南與中南半島5國,涉及元江一紅河、瀾滄江一湄公河、怒江一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4條國際河流。縱向山系與河谷特殊環境格局的“通道作用”使這一區域的生態變化具有廣泛的擴散效應,相關跨境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縱向嶺谷區典型生態系統變化與穩定性機制》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目“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2003CB415100)的研究成果之一。《縱向嶺谷區典型生態系統變化與穩定性機制》綜合研究了縱向嶺谷這一具有國際重大意義的關鍵生態功能區的典型生態系統、重要生態系統系統功能類群以及在人類擾動下外來物種入侵等生態效應,對以礦區廢棄地、嚴重水土流失為代表的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理論和途徑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對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行了適應性評價。 《縱向嶺谷區典型生態系統變化與穩定性機制》可供資源環境、生態學等領域的科研、教學和管理人員套用和參考。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縱向嶺谷區特殊環境格局與典型生態系統
第一節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一、熱帶雨林
二、縱向嶺谷區的熱帶雨林
三、縱向嶺谷區熱帶雨林面臨的問題
第二節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一、縱向嶺谷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布
二、縱向嶺谷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特徵
三、縱向嶺谷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溫性針葉林生態系統
一、縱向嶺谷區溫性針葉林的分布及特點
二、縱向嶺谷區溫性針葉林面臨的問題
第四節 典型生態系統的植物地理學評述
一、熱帶雨林
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三、溫性針葉林
第二章 典型生態系統的植物功能類群及其與生態系統的關係Ⅰ:種群生物學研究
第一節 四角果科植物的分布與水熱條件及種子散布的關係
一、四角果科植物分布區內的自然狀況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討論
第二節 四角果和蜘蛛花的染色體研究
一、研究材料與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討論
第三節 四角果及相關類群花粉的研究
一、研究材料與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討論
四、結論
第四節 四角果科的分子系統學研究
一、研究材料與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分析與討論
四、結論
第三章 典型生態系統的植物功能類群及其與生態系統的關係Ⅱ:譜系地理學研究
第一節 研究概述
一、十齒花的研究歷史
二、譜系地理學的發展
三、分子技術的發展及套用於譜系地理研究
四、生物保護中的基本單元——進化顯著單元
第二節 生殖生態學研究
一、營養器官形態特徵
二、花的形態特徵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態特徵及種子傳播方式
四、傳粉生態學初步研究
第三節 不同居群的染色體特徵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十齒花的譜系地理分析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二、總DNA的提取
三、引物篩選及設計
四、數據分析
五、研究結果
六、討論
第五節 “進化顯著單元”的劃分及其保護
一、材料和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討論
第四章 典型生態系統的動物功能群特徵及其與生態系統關係
第一節 滇金絲猴的生態行為及其與棲息環境的關係
一、滇金絲猴的棲息地生境及食譜
二、食物的多樣性及其季節性變化
三、滇金絲猴取食行為及其對棲息地特徵變化的適應性對策
四、遊走行為及影響因素
五、過夜地選擇與夜棲行為
六、繁殖對策與雄-嬰照料
第二節 黑長臂猿生態行為及其與棲息地的關係
一、黑長臂猿棲息地概述
二、黑長臂猿食性及其與棲息地的相互關係
三、黑長臂猿行為活動時間分配及其影響因素
四、黑長臂猿的嗚叫行為與生態
五、黑長臂猿的遊走行為與棲息地利用
六、黑長臂猿過夜行為與過夜樹的選擇
第五章 縱向嶺谷區外來物種入侵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紫莖澤蘭為例
第一節 概述
一、生物入侵
二、入侵機制——種間關係的變化
三、紫莖澤蘭及其生物入侵研究進展
第二節 紫莖澤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入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內容
三、實驗設計和實驗方法
第三節 紫莖澤蘭與農作物大豆的種間關係研究
一、紫莖澤蘭對大豆生長的影響
二、紫莖澤蘭對大豆田問土壤元素生物地化過程的影響
三、大豆田間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分析
第四節 紫莖澤蘭與農作物小麥的種間關係研究
一、紫莖澤蘭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紫莖澤蘭對小麥田間土壤元素生物地化過程的影響
三、小麥田間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分析
第五節 小結
一、紫莖澤蘭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二、紫莖澤蘭對土壤系統的影響
三、紫莖澤蘭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四、結論
第六章 縱向嶺谷區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
第一節 概述
一、縱向嶺谷區受損生態系統的基本分析
二、干擾與縱向嶺谷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
三、縱向嶺谷區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的目標定位和思路
第二節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修復的植被類型最佳化
一、研究區基本情況
二、小流域不同植被類型的面積及空間格局
三、小流域不同植被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四、基於小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最大化的植被類型最佳化
第三節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態修復效應
一、不同植被對策對土壤肥力的恢復效應
二、不同恢復條件下植物群落的生態水文效應
三、不同恢復群落的植物多樣性與持水保土效能
四、基於生態系統最低功能恢復的最小有效植物群落——對水土流失地區植物修復的
關鍵科學問題的探討
第七章 縱向嶺谷區礦區廢棄地的生態修復
第一節 礦區廢棄地的環境特徵
一、縱向嶺谷區礦產資源開發及其生態環境問題
二、礦山廢棄地的土壤環境特點
第二節 礦區廢棄地的生物修復和超量積累植物
一、生物修復概述
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三、超量積累植物
四、植物修復的問題與展望
第三節 不同先鋒植物對礦區廢棄地根際土壤的改良效應
一、礦區廢棄地的先鋒植物
二、礦區廢棄地的先鋒植物對重金屬的富集、轉移作用
三、礦區廢棄地的先鋒植物對根際土壤的改良作用
四、礦區廢棄地的先鋒植物對根際土壤的生態修復作用
第四節 對縱向嶺谷區礦區廢棄地生態修復對策的探討
第八章 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穩定性適應評價初探
第一節 概述
一、生態系統概念
二、生態公益與人類福祉
三、生態系統穩定性評價及其進展
四、縱向嶺谷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五、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穩定性評價的意義
第二節 適應性評價
一、目標與原則
二、適應性評價概念模型
三、生態系統類型
四、尺度與層次
五、評價方法
六、生態系統穩定性評價指標
第三節 案例分析
一、人為擾動對區域尺度景觀格局的影響
二、景觀變化對區域生態公益的影響
三、農業擴展造成的生態區惡化
第四節 系統監測數據的集成分析——以湖泊污染源判識為例
一、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結語
一、適應性評價的特點
二、現行評價方法的局限
三、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