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簡介
圖1 縉雲黃花菜 |
生物特性
黃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屬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它味鮮質嫩,營養豐富,每100克黃花菜中含蛋白質4.2克,鈣73毫克,磷68毫克,及鐵、胡蘿蔔素、維生素C、花粉、脂腦、糖等多種人體所必須的養分,其所含的胡蘿蔔素甚至超過西紅柿的數倍,花粉能維護和增強機體各系統的功能,且能美容烏髮,是家庭平時食用上等佳品。黃花菜的花、根、葉均可入藥,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安神健胃、活血利尿消腫等效用,用於治療胸膈煩熱、夜臥不安、乳汁不下,黃疸肝炎,痔瘡下血,智力減退及保健抗衰老等,另外對病後或產後的調補有著很好營養作用,實實在在無愧於“觀為花,食為菜,用為藥”的美譽。[2]歷史淵源
黃花菜的種植在縉雲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元《仙都志》“草木篇”就有“今按《本草》載所有者……萱草根”的記載,證明縉雲縣種植黃花菜的歷史最早始於元代。古《縉雲縣誌》記載,明、清時期黃花菜已成為該縣主要的物產之一。明代邑人呂管著有詩文集《慕萱草》。[2]種植歷史
20世紀60年代,昆洪鄉(後稱舒洪鎮)開始有規模種植本地種黃花菜,其後發展到盤溪區各鄉村,形成規模種植。1965年,縉雲縣種植黃花菜600畝,其中有收益的有450畝,乾花產量(以下同)15噸。20世紀70年代,該縣政府倡導種植黃花菜,縣區供銷社投放資金,供應肥料,指導種植,購銷成品;銀行也發放無息貸款進行扶持。到1974年,該縣已有300多個村種植近0.8萬畝黃花菜,產量106噸。1979年增至1.26萬畝,總產量371噸。20世紀80年代,縉雲縣委提出“要致富,金針茶葉長毛兔”的號召,老百姓在認真總結、提高前人種植、加工黃花菜的傳統技藝的同時,引進湖南、江蘇等地優良品種和新工藝,使黃花菜在各鄉村得到普遍種植,產量與日俱增,黃花菜生產進入鼎盛時期。1983年,全縣黃花菜種植面積35538畝,總產量1750噸。位居浙江之首、中國第二。1984年至1988年,種植面積均在4萬畝以上,總產量在2500至3000噸。年產黃花菜100噸以上的鄉鎮有舒洪、雅江、桃源、胡村、靖岳、臚膛等9個。年產250公斤以上的黃花菜種植大戶有541戶。
黃花菜發展最好的鄉鎮是舒洪鄉(後為舒洪鎮)。舒洪鄉地處縉雲縣域中部,地形以丘陵為主,非常適宜黃花菜的發展。1985年,舒洪鄉種植黃花菜達3556畝,占當時縉雲縣總種植面積十分之一強。產量高達8600擔。縉雲全縣年產500擔以上的7個村中,有5個村隸屬於舒洪鄉。分別是:上王村1350擔、蟠龍村870擔、螺螄岩村655擔、昆坑村605擔、舒洪村564擔。
2008年種植面積1萬畝,鮮花總產量達7500噸,產值超過1900萬元。[2]
盤龍種
縉雲不僅有著種植黃花菜的悠久歷史,而且還培育出了一個聞名的黃花菜良種——“盤龍種”。品種來源
1866(清同治五年)五月,縉雲縣官政鄉十五都下周村周家生下一子,取名旺官。周旺官長大後,善於學研,略通醫理。1895(光緒二十一年),周旺官因事去孵雞岩(舒洪鎮下園村),發現這裡野生金針很多,而且生長十分茂盛。特別是其中的一些變異植株,其苔多壯實、蕾粗花大、金黃無瑕更為顯眼。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些植株,挖了回來,種在自家菜園。待至來年,見其發棵多而壯,到了長蕾開花,芬芳異樣,食之更是香濃味鮮。於是在以後的多年中,周旺官又精選長勢好、孕蕾多的植株,進行優選繁殖。年復一年,周旺官家的黃花菜逐步形成了一個早熟、多蕾、內質厚,而且耐貧瘠、抗病蟲、適應性強的黃花菜新種系。後來,周旺官一家搬遷到盤龍村居住,他自然不會忘記把這些金針秧遷植到新居附近的菜地。待至來年抽苔孕蕾,鄰居見了喳喳稱奇,爭相要求引種。後來外村的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盤龍村引栽種苗,又經過村民們的不斷選種培育,從而形成了一個黃花菜的新品種——盤龍種。黃花菜盤龍種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說:1908-1912年(清宣統年間)瑞士耶穌教牧師瑪德克傳教於舒洪江沿、嶺口時,用所攜帶的瑞士“萱花”發棵後分送盤龍村信徒翁國銀,經栽培後形成的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