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泰戰爭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併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緬泰戰爭通常是以白象的爭奪為藉口。元緬“牙嵩延之役”中,元軍出動了1.2萬人的騎兵,而緬軍有6萬步兵、少量騎兵和2千頭戰象。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緬軍第一次率兵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時出動的兵力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緬甸封建統治階級以此刺激士兵為他們在對外戰爭中賣命緬甸軍隊對外戰爭中的這種破壞性和掠奪性充分體現在歷次緬泰戰爭中。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占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併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緬泰戰役

歷史簡述

緬甸緬甸

有歷史記載的緬泰戰爭最早發生於緬甸的蒲甘王朝末期,當時的泰國正處於大城王朝統治時期。大城王朝軍隊曾入侵緬甸南部的孟族王國,迫使孟族人從馬都八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緬軍長年對泰國的大城王朝用兵,兩國之間戰火連綿不斷。緬軍曾先後2次分別於1565年、1569年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在此後長達15年的時間裡,大城王朝實際上已經淪為東吁王朝的附庸。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緬泰兩國之間戰爭持續不斷。1767年,緬軍歷史上第3次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最終導致了大城王朝的滅亡。通過對歷次中緬戰爭和歷次緬泰戰爭進行回顧,可以得知東吁王朝統治時期是緬甸歷史上國力逐步強盛的時期,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是緬甸封建王朝鼎盛時期。與此同時,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而泰國的國力卻在逐步增強。

戰爭緣由

發動戰爭的藉口

泰國泰國

緬泰戰爭通常是以白象的爭奪為藉口。中南半島歷史上曾存在白象崇拜,白象被視為王權的象徵。緬泰兩國歷代統治者都以“白象王”自居。緬甸蒲甘王朝滅亡後,撣族三兄弟中的老二僧哥速曾創立了邦牙王朝,他就以“白象王”而自稱。18世紀,緬甸雍籍牙王朝的國王孟駁也以辛驃信(緬語的意思即“白象王”)為自己命名。泰國大城王朝的國王摩訶·查克臘帕特也被稱為“白象之王”。“因此,各國統治者對白象的爭奪往往引發戰爭。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的緬泰戰爭就是由兩國對白象的爭奪所引起的,因而這次戰爭又被稱為“白象戰爭”。通常情況下,向一國要求白象就是向該國宣戰的最後通牒。

早期特點

早期的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基本屬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軍事統帥之間的單打獨鬥式的挑戰,軍隊的組織形式、帶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都是這一時期戰爭特點的具體體現。

單打獨鬥--古典戰爭的模式

早期的緬泰戰爭屬於傳統的戰爭,這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戰爭的通行的做法是這樣的:國王們和將帥們作戰時身披鎧甲,使用矛、刀、弓等武器,騎馬或騎象。單獨的交戰是約定la期的,在單獨交戰中只能國王對國王,王子對王子,王侯對王侯,將帥對將帥,士兵對士兵。~1592年,東吁王朝國王莽應龍就曾派他的長子王儲率兵入侵泰國,結果遭到當時泰國國王納臘統帥的強大的泰國軍隊的反擊。緬甸王儲就是在象上和泰國國王單獨對陣時戰敗被殺的。國王和將帥們帶著他們的妻子出征,在撤退時經常出現妃子掉隊、被俘虜後成為敵方國王妃子的事。在每年的第一次季風來臨時,交戰雙方都同意停止戰爭,因為到那時不管情況如何.戰士都會逃回去耕作。

軍隊的組織形式

雍籍牙王朝統治時期,緬軍的組織既有原始的組織形式,又有很強的職業性和世襲性,從而使緬軍具有較大的靈活性。19世紀義大利傳教士聖迦曼諾曾對緬軍的這一特點進行過生動、具體的描述,“緬甸士兵一接到出征的命令,就立即停下栽秧、收割以及和平時期從事的任何生產活動,到指定的地點報到。準備出征。他們把武器扛在肩上,武器的一頭掛著鋪蓋、彈藥、煮飯鍋,另一頭掛著米、鹽和蝦醬。就這樣,緬甸士兵不用車輛,不帶帳篷,穿著日常衣服,頭上裹著作為士兵標記的紅布條,開拔到所要去的地方。宿營時他們就地休息,起床後各tl煮飯。吃完簡單的早飯後,他們又繼續行軍。到了夜晚.他們就用樹枝樹葉遮蓋,露宿於曠野中。有時,戰爭延續到第二年,士兵們就在敵人的土地上從事耕作,以取得足夠的糧食”。

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緬甸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男子從15、16歲到6O歲,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在發生戰爭時,上自國王下至農夫都必須從軍。緬甸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中國古籍中也有記載。(清史稿·緬甸傳>上說,“緬人素不養兵。有事則於所屬土司諸寨籍戶口多寡出夫,名日門戶兵。自雍籍牙據阿瓦蓄勝兵數萬”。

“勝兵”就指當時緬甸的職業軍人。

帶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

象兵象兵

象戰是古代緬泰戰爭的一大特色。蒲甘王朝時期緬甸軍隊就分為步兵、騎兵(馬軍)、象兵和水兵等多兵種。其中,象兵是陸上作戰最強有力的兵種。對象兵的選拔也是極其嚴格的,法律規定:步兵身經十戰者提升為馬軍,馬軍又身經十戰者方可提升為象軍。象軍的待遇非常優厚,象軍每人每月的軍餉是五十籮穀子(每籮約22公斤)。

1277年,中緬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牙嵩延之役”。<馬可波羅行記>中記錄了這次戰役。這也是中緬戰爭中最早發生的一次象戰。據史書記載,當時元軍出動了1.2萬人的騎兵,而緬軍方面則有6萬步兵、少量騎兵和2千頭戰象。緬軍採用了蒲甘王朝的傳統戰術,企圖依靠戰象衝擊來克敵制勝。但由於蒙古軍隊精心選擇了戰場,當緬軍的戰象猛撲進攻時,蒙古騎兵退入了附近的森林,然後下馬,躲在樹林後面射出密集的箭雨。他們的箭沒有射在騎在象上或尾隨大象發動進攻的緬軍士兵上,而是對準戰象。戰象被箭射中後就痛得發瘋般地回身逃竄.踐踏士兵隨即蒙古騎兵迅速上馬,乘亂進攻緬軍,於是緬軍大敗。

象戰是緬泰兩國普遍採用的戰術。緬甸人從元緬戰爭中學到了中國入的戰術,並將其運用到後來對泰國的戰爭中去並取得勝利。1766年,緬軍再次入侵泰國。據史書記載,當時緬軍兵力只有約5萬人,與泰國大城王朝在都城阿瑜陀耶集結的兵力不相上下。由於當時的大城國王輕敵,輕率地下令對緬軍發起攻擊,結果卻遭到緬軍的反攻。當時緬軍隨行的滑膛槍隊的軍官受到忽必烈的弓箭手射緬軍大象的歷史的啟發,命令槍手對準泰國軍隊的大象射擊。大象中彈後劇痛難忍就把騎手摔了下來,還踐踏了腳下的士兵。緬軍乘機向混亂的泰國軍隊開炮。使得大部分泰國軍隊被消滅,只有極少數泰國士兵得以逃脫,只得退守阿瑜陀耶,從而極大地削弱了泰國軍隊的力量和士氣,為最終攻陷大城奠定了基礎。

後期特點

在後期的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中,緬軍中已經擁有一定數量的西方僱傭軍,並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近代西式武器,戰爭開始從傳統的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歷史上,曾經有許多西方人因為各種原因而淪為緬甸人的奴隸。東吁王朝統治時期,以勃利多為首的葡萄牙人曾盤踞緬甸的沙廉島。1613年,阿那畢隆攻陷沙廉後,俘獲葡萄牙人約400人。其中一部分被賣作奴隸,另一部分葡萄牙士兵及其家屬則被遷往上緬甸的一個村莊,允許他們保留羅馬天主教信仰,但被編入緬軍的槍隊和炮隊。雍籍牙王朝統治時期,以布魯諾為首的法國人再次盤踞沙廉島,雍籍牙派兵攻陷沙廉,並強迫其中一些法國人為王室服務,另一些人則被送往上緬甸原先的葡萄牙人戰俘的後裔生活在那裡的天主教徒村。

歷史上,緬軍中有一定數量的外國僱傭兵,並配備了一些西式武器。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緬軍中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西方國家的僱傭兵。早在1539年莽瑞體攻占勃固後,緬軍中就擁有了一支多達700人的葡萄牙僱傭軍。緬軍第二次入侵大城王朝時,軍隊中就有一支由滑膛槍和大炮裝備起來的由1千多名葡萄牙人組成的僱傭兵。

泰國軍隊中也有許多葡萄牙僱傭兵。雍籍牙王朝統治時期,緬軍中有一支由5千多名滑膛槍手組成的西方國家的僱傭兵。“。'在1765年至1769年的緬清戰爭中,緬軍的裝備明顯優越於清軍的裝備。當時緬軍已經配備了18世紀歐洲的槍炮,清軍只配備了火槍。武器的差距對這次清緬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作用。

參戰人數

歷史上,緬甸同兩大鄰國的歷次戰爭中.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等,參戰人數眾說紛紜。

首先,歷次中緬戰爭的參戰人數。元緬“牙嵩延之役”中,元軍出動了1.2萬人的騎兵,而緬軍有6萬步兵、少量騎兵和2千頭戰象。明緬戰爭中,雙方也投入了大量兵力。1593年,緬軍大舉入侵雲南時,號稱有30萬大軍,戰象百頭。1602年,緬甸的良淵侯出兵奪取孟密等玉石產地時,也出動了十幾萬軍隊。1606年,緬甸派兵3O萬占領。“清緬戰爭中,雙方也投入了大量兵力。1766年,清軍曾調集官兵2.2萬人參戰。1767年,清軍再次派兵3萬入緬作戰。1768年,清軍再次派兵3.1萬入緬作戰。

其次,歷次緬泰戰爭的參戰人數。東吁王朝統治時期,緬軍第一次率兵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時出動的兵力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緬甸編年史認為,緬軍第二次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時出徵兵力有546,000人,比第一次少54,000人。根據威尼斯旅行家愷撒·弗雷德里克的說法,緬軍第二次出徵兵力約為30萬。根據泰國的編年史記載,緬軍第一次出征的兵力是50萬人,第二次出征的兵力多達90萬人。“雍籍牙王朝統治時期,緬軍再次入侵泰國。據史書記載,當時緬軍兵力約為5萬人,與大城王朝集結的兵力大體相當。

對緬甸歷史上與中泰兩大鄰國之間歷次戰爭的參戰人數應該有客觀的看法。一方面,鑒於古代的中南半島各國地廣人稀的客觀事實,一次戰爭動輒出動數十萬兵力是很不現實的事情。這和中國古代各國征戰號稱幾十萬或百萬大軍的做法有相似之處,有虛張聲勢、吹噓的嫌疑。這種做法也是後人對歷史的崇古情結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這些參戰兵力的數字統計也有其合乎情理的一面。中南半島各國早期實行的是舉國皆兵和全民動員的戰爭政策。正是由於各國早期的這種軍隊原始組織形式,使得歷次參戰人數眾多此外,當時該地區交通不便,需要大量人員從事後勤保障,因而實際參戰的人數是很少的。只是到了後期,由於軍人的職業化特點,參戰人數才大幅減少。

戰爭性質

緬軍具有較強的掠奪性和破壞性,長期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緬甸古代的對外戰爭中明確規定“象、馬、武器作為國家財產歸國王。人、牛、金、銀、衣服、食物則歸俘獲這些東西的個人”。

緬甸封建統治階級以此刺激士兵為他們在對外戰爭中賣命緬甸軍隊對外戰爭中的這種破壞性和掠奪性充分體現在歷次緬泰戰爭中。

人口的掠奪

古代的中南半島各國地廣人稀,人力資源對各國統治者都顯得格外重要,因而人口是各國在戰爭中首先掠奪的是人口而不是領土。在歷次緬泰戰爭中,人口是一個主要掠奪的對象。蒲甘王朝時期,阿奴律陀攻陷南部的孟人國家直通,把直通城的3萬人口帶回了蒲甘。

在1564年的緬泰戰爭中,泰國戰敗緬軍把大批泰國工匠、手藝人、音樂家、舞蹈家和作家帶回緬甸的勃固。在1569年的緬泰戰爭中,泰國再次戰敗。緬軍把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一半的居民帶回緬甸。“在1767年的緬泰戰爭中,阿瑜陀耶第三次被攻陷。緬軍俘虜了2千多名王室成員和大臣,把3萬多名泰國的工匠、藝人、平民擄往緬甸。

在早期的中緬戰爭中,人口也是一個重要的掠奪目標。在早期的中緬戰爭中,中國地方政權在對外戰爭中也曾對緬甸進行人口掠奪。公元9世紀中葉,南詔勢力強大,曾對驃國發動戰爭,並予以掠奪。據<雲南志>記載,公元832年,南詔軍隊“劫掠驃國,虜其眾三千餘人隸屬拓東(現在的昆明),令其自給”公元835年,南詔軍隊又攻破彌臣國,“劫金銀,擄其族三千人,配麗水(伊洛瓦底江上游)淘金”。

佛教經典和聖物的掠奪

泰國佛教建築泰國佛教建築

緬泰兩國的傳統信仰是小乘佛教,兩國統治者都以佛教的弘揚者和捍衛者自居。歷次緬泰戰爭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對佛教經典和聖物的掠奪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緬甸蒲甘王朝統治時期,阿奴律陀曾揮師南下,攻陷了南部的孟人國家直通,把<三藏經>帶回蒲甘。據緬甸史書記載,阿奴律陀曾率軍北上,兵臨大理國都城下,由於大理軍隊固守,無法攻下。他在取得一件佛牙的複製品後退兵回國。l緬軍歷史上曾先後3次攻陷大城王朝都城阿瑜陀耶,在戰利品中就有很多佛教典籍和象徵佛教的白象。

物質財富的掠奪

除了人口掠奪,物質財富的掠奪也是歷次戰爭的主要目的。在1564年的緬泰戰爭中,大城國王被迫接受緬甸提出的苛刻的議和條款,同意每年向緬王進貢戰象3O頭,白銀300斤,丹老港的港稅全部歸緬甸。大城王朝國王還向緬甸國王獻出了四頭白象。大批泰國工匠、手藝人、音樂家、舞蹈家和作家被帶到緬甸的勃固地區居住。莽應龍回勃固時,他的隊伍以裝載著金佛像的轎子和數百輛滿載金銀財寶的牛車為先導,接著是兩千頭大象和一隊一隊的騎兵及步兵。他自己則坐在泰國俘虜拉的敞篷車上,凱鏇入城,接受人民的歡呼。。在1569年的緬泰戰爭中,阿瑜陀耶再次被攻陷。緬軍入城後大肆擄掠,莽應龍把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一半的居民帶回緬甸。在1767年的緬泰戰爭中,阿瑜陀耶再次被攻陷。緬軍入城後大肆擄掠,焚燒王宮、寺院和民房。使阿瑜陀耶遭到空前浩劫。阿瑜陀耶緬軍搜颳了一切能夠搶走的財物,即便是貼在佛像上的金箔,也被用火燒下來帶走。宮廷中的金銀、珠寶、器皿、經書被劫掠一空,文書、檔案被付之一炬。2千多名王室成員和大臣成為階下囚,3萬多名工匠、藝人、平民被擄往緬甸。緬軍還繳獲了不計其數的武器彈藥。據緬甸史書記載,緬軍經過挑選取走了槍枝1.1萬支、火炮3500門、炮彈5萬發。經過緬軍15天的燒殺擄掠,阿瑜陀耶被毀滅殆盡。在長達兩年的戰爭里,泰國軍民死亡2O萬人,損失的財物不計其數。

戰爭實質

歷次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的實質是各國之間對宗主權和霸權的爭奪。

無論是對“白象”的要求還是對“花馬禮”的索取,這些邊界戰爭都掩蓋不了戰爭背後各國爭霸的本質。歷次緬泰戰爭的爆發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緬甸的東吁王朝成立後。國力強盛,充滿四處擴張的衝動。而當時泰國的大城王朝也已經完成了國家統一,並在與歐洲人的交往中獲得了西式火器,實力更加強大。因此,中南半島這兩個相鄰的封建強國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爭奪戰爭。

歷代中緬邊境戰爭的爆發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此時中國封建王朝正處於日益沒落之際。而當時的緬甸封建王朝正處於上升時期。中國沿用的是冷兵器時代的傳統戰術,而緬甸業已採用西式武器。在這場冷兵器與熱兵器的較量中,輸的只會是中國。

歷史影響

綜上所述,在歷次中緬戰爭和緬泰戰爭中,緬甸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從而為近代三國邊疆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縱觀這些戰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發動戰爭的藉口表現形式不同。在緬泰戰爭中體現為對白象的爭奪,而在緬中戰爭中則體現為對“花馬禮”的索取。第二,早期的戰爭主要屬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軍事統帥之間單打獨鬥式的挑戰、軍隊的原始組織形式、具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都充分體現了早期戰爭的特點。帶有強烈的佛教宗教色彩。第三,後期的戰爭主要屬於熱兵器時代的戰爭。戰爭中交戰各方業已使用近代西式武器,戰爭中西方僱傭軍的身影也隨處可見。第四,戰爭具有很強的掠奪性。對人口、物質財富、佛教經典和聖物的掠奪是這一特點的集中體現。第五,歷次戰爭中,參戰人數多、波及區域廣、影響深遠。第六.戰爭的實質是各國之間爭奪宗主權和霸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