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加工

編輯加工

編輯加工是指編輯對審稿後決定採用的書稿或對作者修改後宜於採用的書稿,按照出版的要求進行檢查、修改、潤飾、標註、整理提高的過程的總稱。書稿經過編輯加工,要消滅差錯,彌補疏漏,規範文字,提高總體質量水平和可讀性。

含義

編輯加工,主要有消滅差錯、核對引文、圖表處理、查對資料、校訂譯文、統一體例、確定標題、名詞規範化等內容。

(1) 消滅差錯。題乾中所說的修改錯別字和病句,只是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書稿中不允許出現國家明令禁止的內容,如《新聞出版中需要注意的禁用詞》《新華社規定的禁用詞(第一批)》等。

(2) 核對引文。引文分為加引號的直接引用和不加引號的意引兩種形式,其中,前者要求從文字到標點都與原著一致,並且不能斷章取義;後者則要保證內容的正確。特別注意:引用國家領袖的著作,要依據人民出版社等發行的最新版本查對。

例如,本人在做北京出版社的《帝國政界往事——大宋王朝實錄》《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實錄》時,書稿參考文獻著錄中多次出現“《揮塵錄》”,其中“塵(塵)”為“麈”字之誤。

(3) 圖表處理。圖表是稿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正文起著說明、補充、印證及及裝飾、強調等作用,也增加了可讀性。編輯加工要認真處理,主要包括圖表內容是否與正文內容對應相關、格式體例、序號等。

例如,本人做北京出版社《中國文化系列片第一部 長河 解說詞》時,書稿中文字提到了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插圖錯用了清代畫本,這個連作者都沒有注意到;之後北京出版社搞編輯知識培訓,這件事成了正面例子。

(4) 查對資料。書稿中涉及的數字、時間、地點、人物等資料性內容,應該準確無誤。查對資料的方式:資料來源是否可靠;重複出現的資料是否前後一致;對比相互關聯的實施、內容,看有無可疑之處。工具主要有可靠的辭書、年鑑、手冊等。

例如,本人在做北京出版社《大家小書·司馬遷》(再版)時,參考文獻著錄多有“《×××贊》”(如《夏本紀贊》),這種表示方法是不規範的;編輯加工中,把“贊”字作了刪除處理。

又如,做《大家小書·史料與史學》時,遇到“左示右亶”字,好像是在引用《後漢書》的句子時出現的,這個字在一般的字詞典中查不到,還是翻閱了《二十四史全譯》才知道它是“禪”的異體字。

(5) 校訂譯文。一般譯者不同時具有較高的中外語言文字水平和足夠的專業知識,譯稿難免有不當之處;另一方面,有的原著可能帶有歪曲歷史事實、攻擊社會主義和反對共產黨領導等政治問題。對此,編輯加工應予以相應處理。

(6) 統一體例。一本書或一套叢書的選材、行文、插圖要求、表格設計、名詞術語、符號數字、計量單位、標題層次設計、引文與注釋、參考文獻著錄、編排格式要求等,均需要按照規範化的標準進行整理、統一。

(7) 確定標題。要進行編輯加工的稿件,都有書名和章、節、目的標題,一般情況下都是可用的,不需要重新設計或確定;但是,有的則需要加工處理。特別是章、節、目的標題,經常需要編輯加工,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準確、簡明、獨特、生動,且全書風格基本一致,切忌標題假大空,避免言之無物或令人費解。

(8) 名詞規範化。我國已經先後制定發布了上百種名詞術語標準和審定意見(有出版物、電子出版社、網上查詢等形式),各類名詞應該據之進行統一規範。在進行人名、地名、科技名詞規範統一時,還要注重歷史事實,如“蘇俄”“蘇聯”“俄羅斯”的稱謂等。

例如,本人在做北京出版社《森林報》時,地名、人們多有不統一,對地名要據《辭海》等查找。

過程

編輯加工過程歸納為4個步驟——疑、查、問、補。

一、

“疑”即生疑、起疑、質疑、致疑。編輯審稿與加工要多疑,還要善疑、會疑。

1.多疑

2.善疑

3.會疑

(1)讀的技巧。(2)保證時間。(3)多讀幾遍。(4)專注。(5)做標記。

二、

“查”即查證、求證。查證工夫是編輯能力的重要體現。

“查”分兩種,一種是書內查,即查書稿;另一種是書外查,即查工具。

1.查書稿

2.查工具

3.將質疑和查證進行到底

三、

“問”即詢問、請教。

問是一門技術,既要問對人,又要注意問的順序,還要講究問的策略。

1.問對人

2.問有序

問的對象有身邊同事、作者、專家等。問的順序要遵循先內後外的原則。

(1)問自己。(2)問同事。(3)問作者和專家。

3.問得法

向作者請教是解疑重要的方式之一。問作者要注意幾點:

(1)尊重作者。(2)問實質。(3)問題要明確。

四、

“補”即彌補、補充、補短。

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換角度,二是借外力,三是練內功,前兩者是針對具體書稿而言的,後者是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而言的,三者缺一不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