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烈士陵園始建於1955年,1985年10月,綿陽市人民政府將陵園擴建並命名為綿陽市烈士陵園,總面積183671平方米(275.5畝),隸屬市民政局管理,2007年7月移交市建設局管理。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區由烈士公墓、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廣場等建築物組成。
烈士公墓位於紀念廣場內,始建於1955年,遷建於1987年,占地200平方米,外觀呈幾何塊狀堆積,墓內安埋著67名烈士遺骨,其中有人民解放軍18兵團60軍180師於1949年12月12日在解放綿陽時犧牲於磨家溝的12位烈士,有1976年8月23日犧牲在平武縣抗震救災中的人民解放軍副連長、一等功臣侯德富烈士,還有綿陽第一批共產黨員譚德政烈士和張思德同志生前所在部隊的政治指導員歐文烈士等。烈士墓後室內安放烈士骨灰,墓體正面的白色大理石上鐫刻著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簡介,背面刻郭沫若書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烈士紀念館始建於1989年,1990年4月對社會免費開放。外觀為八角仿清古建築,展廳面積570平方米,分為內廳和外廳兩個部分,內廳存放著11位烈士遺物,攜寫著8876名烈士英名,外廳採用400餘幅珍貴圖片,重點展示了44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烈士紀念廣場占地2000餘平方米,四周松柏成林,古樹參天。2008年,5.12特大地震使烈士陵園遭受了空前破壞,烈士紀念館多處地面裂口沉陷,框架柱、梁明顯斷裂,個別牆體嚴重開裂,館內展板損毀嚴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曾一度無法正常開展。2009年4月25日,經綿陽市發改社會【2009】371號檔案批覆,同意綿陽市南山公園烈士紀念館等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立項,主要建設內容為烈士紀念館抗震加固及修復工程、烈士紀念館重新布展、烈士紀念館周邊環境改造提升工程等,總投資776萬餘元。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南山公園歷時9個月,完成了烈士紀念館災後重建工程,並於2010年清明節前夕重新免費對社會開放。重新布展的烈士紀念館充滿濃郁的紅色文化意蘊,由前廳、展示大廳、後廳三部分組成,通過圖片、文字、雕塑、實物展櫃以及多媒體展示系統,全方位、多層次地重點展現了綿陽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2008年5.12特大地震期間73位烈士的英勇事跡。整個布展以綿陽近、現代革命史及中共綿陽地方黨組織建立、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為背景,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劃分為三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煥然一新的烈士紀念館為構築災區人民精神家園特別是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成為服務於綿陽精神文明建設的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5年3月,烈士陵園被綿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996年烈士陵園相繼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綿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綿陽市國防教育基地;199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交通指引:
南山烈士陵園附近的公交站:
長虹南山一號、南山路、涪濱路、菜市場、印染廠、南山公園、南山公園、南山大橋、長虹大道南段、南山大橋、南山大橋、南光總廠、桃花島、南河路49號、南山中學、南河東街。
南山烈士陵園附近的公車:
807路、10路、6路、603路、94路、56路、75路、59路、100路、19路、28路、34路、48路、4路、58路、40路、9路、42路、66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