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劉虞傳》片段
孔熾《書》載“蠻夷猾夏”,《詩》稱“玁狁孔熾”,久矣其為中國患也。秦、漢以來,匈奴久為邊害①。孝武雖外事四夷,東平兩越、朝鮮②,西討貳師、大宛③,開邛苲、夜郎之道④,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為中國輕重⑤。而匈奴最逼於諸夏,胡騎南侵則三邊受敵⑥,是以屢遣衛、霍之將,深入北伐,窮追單于,奪其饒衍之地。後遂保塞稱籓⑦,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廚泉南單于入朝⑧,遂留內侍,使右賢王撫其國⑨,而匈奴折節⑩,過於漢舊[11]。然烏丸、鮮卑稍更強盛[12],亦因漢末之亂,中國多事,不遑外討[13],故得擅(漢)[漠]南之地[14],寇暴城邑,殺略人民,北邊仍受其困。會袁紹兼河北,乃撫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15]。其後尚、熙又逃於蹋頓。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16]。太祖潛師北伐,出其不意,一戰而定之,夷狄懾服,威振朔土。遂引烏丸之眾服從征討,而邊民得用安息[17]。後鮮卑大人軻比能複製御群狄[18],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19]、五原以東抵遼水[20],皆為鮮卑庭[21]。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田豫有馬城之圍[22],畢軌有陘北之敗。青龍中,帝乃聽王雄[23],遣劍客刺之。然後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24],(漢)[漠]南少事,雖時頗鈔盜,不能復相扇動矣。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25]。其習俗、前事,撰漢記者已錄而載之矣[26]。故但舉漢末魏初以來,以備四夷之變雲。[注釋]①匈奴: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戰國時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勢力強盛,統治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南下侵擾,漢朝採取防禦政策。漢武帝時,轉取攻勢,匈奴力量漸衰。到東漢光武帝時,分為南、北兩部,力量更衰弱了。②兩越:指東越和南越。武帝時其地被分為儋耳、珠崖、南海等九郡。朝鮮:族名、國名。古代朝鮮人主要居住在今朝鮮半島。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出兵滅了朝鮮,在其地設立了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③大宛: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地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的費爾乾納盆地。二師:大宛國城名。故址在今蘇聯吉爾吉斯西南的馬爾哈馬特。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任命李廣利為二師將軍,西征大宛。 ④邛:古少數民族名,即邛都夷。地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帶; 苲:古少數民族名,又作zuo(草字頭下面一個作字),即苲都夷。地在今四川省漢源縣一帶。夜郎:古少數民族名。地在今貴州省西北、雲南省東北、四川省南部地區。⑤不能為中國輕重:對中原不能產生什麼影響。⑥三邊:漢代幽、並、涼三州都在邊境,故稱三邊。後以三邊泛指邊地。⑦稱藩:稱臣。藩,屬國。⑧呼廚泉:人名。匈奴單于。建安二十一年來朝漢獻帝,被曹操留下當人質。⑨使右賢王撫其國:呼廚泉被留充人質後,曹操把南匈奴分為五部,讓右賢王去卑歸監其國。右賢王,匈奴官名。匈奴單于之下有左、右賢王。⑩折節:屈己下人。此為臣服之意。[11] 漢舊:以往漢朝的時候。[12]烏丸:又作烏桓,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東胡別支。漢初,匈奴強大,打敗東胡,其一支退居烏桓山(地在今內蒙阿魯科爾沁旗西北)自保,因稱烏桓。鮮卑:我國古民族之一,東胡別支。東胡被匈奴打敗,其一支退保鮮卑山(地在今內蒙洮兒河與西喇本倫河之間),因稱鮮卑。[13]不遑:沒有功夫。遑,閒暇。[14]擅:控制。漠南:古時泛指內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區。[15] 名王:諸王之中有名望者。[16]百蠻:泛指華夏之外的少數民族。這裡主要是指西北諸少數民族。[17]得用:得以。[18]軻比能:人名。鮮卑酋長,其事詳見本卷下文。[19] 雲中:郡名。戰國趙武靈王置。治所在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廢。[20] 五原:郡名。西漢置。治所在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東漢末廢。[21] 庭:王庭。引申為王庭所轄之境。[22] 田豫有馬城之圍:指魏文初帝年田豫被鮮卑軻比能包圍於馬城之事。事見本書卷二十六《田豫傳》及本卷下文。馬城,古縣名。在今河北省懷安縣西。[23]王雄:人名。字元伯,時為幽州刺史。其募劍客刺軻比能事見本卷下文。 [24] 差安:基本安定。[25]東胡:古民族名。因居匈奴之東,故名。春秋戰國之間,處燕國之北。後為燕人所破,遷於今西遼河一帶。秦末東胡強盛,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打敗,餘眾退保於烏桓山和鮮卑山,分別稱呼烏桓、鮮卑。[26] 漢記:這裡指有關漢史著作。筧四漢末,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①,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②,眾九千餘落,各稱王,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仆延③,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皆有計策勇健。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④,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靈帝末,以劉虞為幽州牧⑤,募胡斬純首,北州乃定⑥。後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小,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總攝三王部⑦,眾皆從其教令。袁紹與公孫瓚連戰不決,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助紹擊瓚,破之。紹矯制賜蹋頓、(難)峭王、汗魯王印綬⑧,皆以為單于。[注釋]①大人:部落首領,據《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烏丸大人是推舉產生,“無世業相繼”,但這裡的記載,則大人已開始世襲。②上谷:郡名。東漢上谷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③遼東屬國:屬國名。東漢時歸遼東郡轄。治所在昌黎(今遼寧省義縣西北)。屬國,即附屬國。漢在邊郡皆置屬國,以安置內附的少數民族,朝廷設都尉掌管屬國事務。曹魏時遼東屬國改為昌黎郡。④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事在公元187年。參見本書卷八《公孫瓚傳》。中山,郡、國名。漢高帝置郡,景帝改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縣)。太守張純,據《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傳》,張純是中山相而非中山太守,漢制,諸王國均設相一人,職同太守。東漢一代,中山始終是國而非郡。⑤劉虞:人名。東漢末人,字伯安。董卓亂後,群雄割據,劉虞任幽州牧,與公孫瓚相爭,兵敗而死。事參見本書卷八《公孫瓚傳》。牧:官名。公元188年,東漢朝廷把一些重要地區的州刺史改為州牧,選擇有名望的官員擔任,總掌一州的軍政大權。這些州牧後來大都成為割據勢力。⑥北州:即以上的北方四州。⑦三王部:即三郡烏丸。⑧矯制:假借皇帝名義發布詔制。摺9後樓班大,峭王率其部眾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然蹋頓多畫計策。廣陽閻柔①,少沒烏丸、鮮卑中,為其種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丸校尉邢舉代之②,紹因寵慰以安北邊⑩。後袁尚敗奔蹋頓,憑其勢,復圖冀州。會太祖平河北,柔帥鮮卑、烏丸歸附,遂因以柔為校尉,猶持漢使節③,治廣甯如舊④。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頓於柳城⑤,潛軍詭道⑥,未至百餘里,虜乃覺。尚與蹋頓將眾逆戰於凡城⑦,兵馬甚盛。太祖登高望虜陳,(柳)[抑]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眾,臨陳斬蹋頓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樓班、烏延等走遼東⑧,遼東悉斬⑨,傳送其首。其餘遺迸皆降⑩。及幽州、并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注釋]①廣陽:郡、國名。秦始皇滅燕後置。漢初改為燕國。東漢初廢入上谷郡,後復置郡。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市城西南)。②烏丸校尉:官名。即護烏丸校尉。西漢武帝打敗奴役烏丸的匈奴,遷烏丸人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置護烏丸校尉以監之。東漢、魏、晉沿置,官四品。③持漢使節: 持有漢使之信節。信節,持之以表示代表朝廷。④廣寧:縣名。又稱大寧城。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⑤柳城:縣名。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南。⑥潛軍詭道:秘密行軍於隱蔽小道。⑦凡城:地名。故地在今河北省平泉縣東南。⑧速附丸:即上文所說的蘇仆延。走:奔逃。⑨遼東悉斬:遼東太守公孫康將他們全都斬首。⑩遺迸:逃散之敗兵。焉。鮮卑步度根既立①,眾稍衰弱,中兄扶羅韓亦別擁眾數萬為大人②。建安中,太祖定幽州,步度根與軻比能等因烏丸校尉閻柔上貢獻。後代郡烏丸能臣氐等叛,求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餘騎迎之。到桑乾③,氏等議,以為扶羅韓部威禁寬緩,恐不見濟,更遣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餘騎到,當共盟誓。比能便於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泄歸泥及部眾悉屬比能。比能自以殺歸泥父,特又善遇之。步度根由是怨比能。文帝踐阼,田豫為烏丸校尉,持節並護鮮卑,屯昌平④。步度根遣使獻馬,帝拜為王。後數與軻比能更相攻擊,步度根部眾稍寡弱,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雁門郡⑤。步度根乃使人招呼泄歸泥曰:“汝父為比能所殺,不念報仇,反屬怨家。今雖厚待汝,是欲殺汝計也。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根,比能追之弗及。至黃初五年⑥,步度根詣闕貢獻,厚加賞賜,是後一心守邊,不為寇害,而軻比能眾遂強盛。明帝即位,務欲綏和戎狄⑦,以息征伐,羈縻兩部而已⑧。至青龍元年,比能誘步度根深結和親,於是步度根將泄歸泥及部眾悉保比能⑨,寇鈔并州,殺略吏民。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征之⑩,歸泥叛比能,將其部眾降,拜歸義王,賜幢麾[11]、曲蓋[12]、鼓吹[13],居并州如故。步度根為比能所殺。主[注釋]①步度根:人名。據裴注引《魏書》,他是檀石槐的孫子。②中兄:仲兄,二哥。③桑乾:縣名,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④昌平: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東南。⑤雁門郡:東漢治所在陰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曹魏移治廣武(今山西省代縣南)。⑥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黃初:魏文帝年號(公元220年─—226年)。⑦綏和:安撫和好。⑧羈縻:籠絡控制。兩部:指步度根與軻比能所率的兩部分鮮卑。⑨保:依附。⑩驍騎將軍:曹魏將軍名號。秦朗:人名。字元明。曹操納其母為妾。因隨在曹操身邊長大。魏明帝時官至驍騎將軍、給事中。[11]幢麾:儀仗旗幟。[12]曲蓋:曲柄的傘蓋。[13]鼓吹:用鼓、鉦、蕭、茄等樂器合奏的樂曲,即鼓吹樂。這裡指演奏鼓吹樂的樂隊。曲蓋,幢麾,鼓吹是當時大將的儀仗。近塞軻比能本小種鮮卑①,以勇健②,斷法平端③,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故其勒御部眾④,擬則中國⑤,出入弋獵,建立旌麾,以鼓節為進退。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太祖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比能將三千餘騎隨柔擊破銀。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⑥,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後復通貢獻。延康初⑦,比能遣使獻馬,文帝亦立比能為附義王。黃初二年,比能出諸魏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還居代郡。比能帥部落大人小子代郡烏丸修武盧等三千餘騎⑧,驅牛馬七萬餘口交市,遣魏人千餘家居上谷。後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爭鬥⑩,更相攻擊。田豫和合,使不得相侵。五年,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後[11]。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乃與輔國將軍鮮于輔書曰[12]:“夷狄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保我於天子。我與素利為讎,往年攻擊之,而田校尉助素利。我臨陳使瑣奴往,聞使君來[13],即便引軍退。步度根數數鈔盜,又殺我弟,而誣我以鈔盜。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將軍當保明我於天子。”輔得書以聞,帝復使豫招納安慰。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14]。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15],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16]。主[注釋]①小種:弱小部落。種,種落,部落。②以:因。③平端:平正。④勒御:統帥指揮。⑤擬則:模仿效法。⑥田銀反河間:田銀本書無傳。其反河間事散見本書卷九《曹仁傳》,卷十一《國淵傳》及卷二十三《常林傳》等處。河間:郡、國名。漢高祖置郡,後改為國,曹魏復改為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⑦鄢陵侯彰:曹操之子曹彰。先封鄢陵侯,文帝時封任城王。詳見本書卷十《任城王傳》。鄢陵:古地名。地在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⑧延康:漢獻帝最後一個年號(公元220年)。當年十月獻帝即被曹丕廢掉。⑨修武盧:人名。僅見於此。當是代郡烏丸首領。⑩三部:指步度根、泄歸泥、軻比能三部鮮卑。[11]掎:攻擊。[12] 輔國將軍:曹魏將軍名號,官三品。鮮于輔:人名。原為漢末幽州牧劉虞部將,劉虞為公孫瓚擊殺後,率眾降曹操。鮮于,複姓。[13] 使君:漢代稱刺史為使君。後以此尊稱州郡長官。此指田豫。[14]控弦:拉開弓弦。此指能彎弓射箭的戰士。[15] 一決:當著眾人之面處理完畢。[16]檀石槐:人名。鮮卑族著名首領。東漢末年,他統轄鮮卑各部,東敗夫余,西擊烏孫,東西占地萬二千里,南北七千餘里,鮮卑一度甚為強盛。他又建立法制,確立了部落大人世襲制度等。太和二年①,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郁築鞬,舍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郁築鞬,大破之。還至馬城,比能自將三萬騎圍豫七日。上谷太守閻志,柔之弟也,素為鮮卑所信。志往解喻,即解圍去。後幽州刺史王雄並領校尉,撫以恩信。比能數款塞②,詣州奉貢獻。至青龍元年,比能誘納步度根,使叛并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於陘北③。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蘇尚、董弼等擊之,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④,臨陳害尚、弼。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齋彌加素利、彌加、厥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道遠初不為邊患,然其種眾多於比能。建安中,因閻柔上貢獻,通市,太祖皆表寵以為王。厥機死,又立其子沙末汗為親漢王。延康初,又各遣使獻馬。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素利與比能更相攻擊。太和二年,素利死。子小,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齋[注釋] ①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太和,魏明帝第一個年號。②款塞:意為臣服於中原王朝。款,叩。塞,塞門邊關。③累重:家口資產。④樓煩:縣名。在今山西省神池縣境被 《書》稱“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①。其九服之制,可得而言也。然荒域之外②,重譯而至③,非足跡車軌所及,未有知其國俗殊方者也。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環之獻④,東夷有肅慎之貢⑤,皆曠世而至⑥,其遐遠也如此。及漢氏遣張騫使西域⑦,窮河源⑧,經歷諸國,遂置都護以總領之⑨,然後西域之事具存,故史官得詳載焉。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⑩、于寘、康居[11]、烏孫[12]、疏勒[13]、月氏[14]、鄯善[15]、車師之屬[16],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而公孫淵仍父祖三世有遼東,天子為其絕域[17],委以海外之事,遂隔斷東夷,不得通於諸夏。景國中,大興師旅,誅淵,又潛軍浮海,收樂浪[18]、帶方之郡[19],而後海表謐然[20],東夷屈服。其後高句麗背叛,又遣偏師致討[21],窮追極遠,逾烏丸、骨都[22],過沃沮[23],踐肅慎之庭,東臨大海。長老說有異面之人[24],近日之所出,遂周觀諸國,采其法俗,小大區別,各有名號,可得詳紀。雖夷狄之邦,而俎豆之象存[25]。中國失禮,求之四夷,猶信。故撰次其國,列其同異,以接前史之所未備焉。齋
[注釋]
①漸:入,流入。 被:及。語出《尚書·禹貢》。②荒域之外:國境之外。荒域,荒服,是五服中最遠的一個區域。③重譯:輾轉多次翻譯。④西戎有白環之獻:西戎,古代泛稱西部少數民族為戎。這裡指西王母。據《世本》記載:舜時西王母獻白環。西王母,古國名,《穆天子傳》卷四說自群玉之山以西至於西王母之邦,三千里。白環,白璧的一種,圓形,中間有孔。⑤東夷有肅慎之貢:《國語·魯語下》記孔子之言,說周武王滅商,四方蠻夷進貢,肅慎氏貢楛矢(用楛木作稈的箭),石nu(上面一個努,下面一個石字)(石制的箭頭)。肅慎,古民族名。西周以前稱息慎,周代稱肅慎。漢晉的挹婁,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mohe(左邊一個革,右邊一個末;左邊一個革,右邊一個曷字)、五代的女真,皆是其後裔。 ⑥曠世:隔世。世,指一個朝代。⑦張騫使西域:張騫,人名。西漢人。公元前139年,他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曾被匈奴扣留達十一年之久,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長安。公元前119年,他又奉命出使烏孫,並派副使到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西域,指玉門關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後泛指蔥嶺以西中亞諸國。⑧河源:此當為塔里木河之源。其源有二:一出蔥嶺,一出於闐,二源會合後即為塔里木河,流入蒲昌海(今羅布泊)。當時人們以為此即黃河之源。如《漢書·西域傳》說黃河二源一出於闐,一出蔥嶺。⑨都護:即西域都護,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野雲溝附近)。轄西域三十六國。⑩龜茲:西域古國名。位於天山南麓,當漢通西域北道交通線上。[11] 康居:西域古國名。地在今巴爾喀什湖與裏海之間。東漢時,栗戈、嚴、奄蔡均為其屬國,勢力強大。[12]烏孫: 古國名。西漢時在今伊犁河與伊塞克湖一帶。漢武帝兩次以宗室女嫁烏孫王。屬西域都護。[13] 疏勒:西域古國名。地在今新疆喀什市。西漢時屬西域都護。後為莎車、于闐所並。[14] 月氏:古族名。秦漢之際,遊牧於敦煌、祁連之間。西漢初,遭匈奴侵襲,大部分西遷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少數未西遷者進入今祁連山,稱小月氏。[15] 鄯善:西域古國名。原名樓蘭。漢昭帝時改稱鄯善。故地在今新疆若羌縣境。[16]車師:西域古國名。分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兩部分。前國治所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後國治所在務塗谷(今新疆吉木薩爾縣)。[17]絕域:積遠之地。[18]樂浪:郡名。治所在朝鮮(今朝鮮平壤市南)。[19] 帶方:郡名。東漢末遼東割據者公孫康分樂浪郡南部置。治所在帶方縣(今朝鮮鳳山附近)。[20] 海表:海外。此指東夷所居,即今朝鮮一帶。謐然:安靜,安寧。[21]遣偏師致討:事見本書卷三十八《毋丘儉傳》。偏師,全軍之一部,稱偏師以別於主力。[22]逾烏丸、骨都:烏丸、骨都是“丸都”之誤。征高句麗不必逾烏丸,而骨都都是匈奴官名。丸都,山名。本卷下文說到高句麗,謂其“都於丸都之下”,本書《毋丘儉傳》記毋丘儉征高句麗,有“束馬懸車,以登丸都屠句麗所都”,可證。[23]沃沮:古代朝鮮半島東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漢武帝時曾以沃沮為縣。[24]異面:面貌奇異。[25] 俎豆之象:謂講究禮儀。俎,古時盛祭肉的案幾。豆,古時盛乾肉的器皿。俎豆是古代宴客、祭祀的禮器,故以俎豆代指禮儀。
綺 飾
(綺飾,綺飾)
華麗的妝飾。
▶《後漢書·劉虞傳》:「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琱紛瑤席,綺飾瓊珮。」